随着“云城金石”文化推广计划的启动,墨香书店后院的工作室愈发忙碌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新旧纸张特有的气味,混合着淡淡的墨香,年轻的团队成员们伏案工作,时而低声讨论,时而快速记录,充满了一种专注而蓬勃的朝气。
顾屿并未直接干预苏晚意团队的创作,而是以其商人的敏锐和资源,悄然为这个计划铺路。他联系了相熟的设计师朋友,为即将推出的普及读本提供版面设计建议;又通过北城的人脉,咨询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流程。他的支持像一张无形的网,稳稳地托在苏晚意和她的理想下面,让她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内容本身。
这日午后,苏晚意正与团队成员小陈一起筛选准备用于读本和展览的石刻图片。小陈是本地大学历史系的学生,思维活跃,指着电脑屏幕上一处唐代经幢的基座浮雕问道:“晚意姐,这上面的飞天乐伎图案很美,但旁边的铭文记载的是捐资造幢的信众名单,内容会不会太枯燥了?”
苏晚意凝视着屏幕上历经风霜而略显模糊的图案与文字,沉吟片刻,却未直接回答,反而看向坐在窗边翻阅资料的顾屿:“顾屿,你觉得呢?”
顾屿闻声抬头,放下手中的资料走了过来。他俯身看向屏幕,目光掠过那些繁复的衣带和古老的姓氏,思索着。这几日浸染其中,他也在尝试用另一种视角看待这些冰冷的石头。
“名单本身或许枯燥,”他缓缓开口,手指虚点在那些名字上,“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在千百年前的云城,是哪些普通的男女,怀着怎样的心愿,捐出或许并不宽裕的资财,只为在一座石幢上留下名字,寄托信仰?这些名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他们与这座城、与这种信仰最直接的联结。如果我们能挖掘出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姓氏,考证一下他们后代在云城的踪迹,或者讲讲唐代民间捐资造像的风俗,是不是就能让这些名字‘活’起来?”
他这番话,让苏晚意和小陈眼前都是一亮。小陈兴奋地拍手:“对啊!让石头说话,不就是让它讲出背后人的故事吗?顾先生这个视角太好了!”
苏晚意望着顾屿,眼中满是惊喜与认同。她擅长严谨考据,而顾屿则带来了将历史与普通人情感连接的桥梁。这正是她想要的——“金石”不该是故纸堆里的学问,而是可感可触的人间烟火。
“就按这个思路来。”苏晚意对小陈点头,随即又看向顾屿,笑道,“看来,你这个‘外援’很快要变成‘内行’了。”
顾屿微微一笑:“近朱者赤。”
受到启发的不仅是小陈,整个团队的工作方向都更加清晰起来。他们不再仅仅罗列金石年代的久远和艺术的精美,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百态、人情冷暖。一段记录洪水的摩崖题刻,被解读为古人面对自然灾害的恐惧与记录;一方记载乡约的碑记,则反映了基层自治的智慧。
几天后,顾屿提出一个新的想法:“既然要做沉浸式体验,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展览中复原一个缩小版的宋代书斋场景?将那些金石拓片、文房用具融入其中,让观众直观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
这个提议让苏晚意大为心动。她立刻找来相关资料,与顾屿一起研究宋代书房的陈设布局、家具形制、器物风格。顾屿甚至凭着记忆,画出了一张他在北城某博物馆见过的宋代书房复原图的简略草图。
“这里可以设一方案几,摆放仿制的‘金石’砚盖和文房用品,”苏晚意指着草图的一角,眼神发亮,“墙上悬挂我们精选的金石拓片条屏,旁边配以白话释文和故事解说。观众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两人越讨论越细致,从家具的木料颜色到瓷器的釉色,从悬挂的画轴内容到书架上的典籍分类,力求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这种共同为一个具体目标钻研的过程,充满了发现与创造的乐趣,也让他们的默契更进一步。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苏晚意负责内容把关,顾屿则协调资源和外部沟通。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在北城商场上学到的谈判技巧和项目管理经验,竟然能巧妙地运用在这个文化项目上,只是节奏放缓了许多,目的也不再是纯粹的商业利益,而是一种文化传递的满足感。
这期间,顾屿也抽空重新梳理了“墨香”书店的账目和运营,引入了一些更高效的管理方法,减轻了苏晚意的负担,让她能更专注于创作。苏晚意看着他熟练地处理着那些数字和流程,心中满是安慰。他的归来,不仅是情感的依靠,更是事业上最得力的臂助。
傍晚时分,两人常常沿着河岸散步,讨论一天的进展,也交换着对未来的想法。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长,交织在一起,如同他们此刻紧密相连的生活与理想。
“等这个系列做完,或许我们可以考虑,将云城更多的非遗项目也纳入进来,”苏晚意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眼神憧憬,“比如木雕、竹编、地方戏曲……‘古籍里的云城’可以扩展成‘技艺里的云城’、‘声音里的云城’。”
顾屿握紧她的手,目光温和而坚定:“一步一步来。先让云城的‘金石’发出声音,我们会让更多人听见。”
夜色渐浓,书店二楼临窗的灯依旧亮着。窗内,是两人并肩查阅资料、低声讨论的身影;窗外,是古镇静谧的夜和亘古流淌的河水。金石无声,但经由他们的手与心,即将发出跨越时空的、悠远而清晰的声音,诉说着云城的前世与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