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城舆地考略》修复完成的消息,经由文物局的官方渠道适度发布后,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多家专业期刊和媒体联系采访,张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征得苏晚意同意后,将她的名字和“墨香记忆”工作室作为重要参与方一并提及。一时间,苏晚意和她的工作室,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进了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这些外界的关注,苏晚意处理得颇为淡然。她婉拒了大部分个人专访的请求,只同意配合做了几次关于古籍修复过程和石室发现意义的专业性介绍。她的重心,依然牢牢放在工作室的日常和后续的研究上。那些赞誉和光环,于她而言,更像是修复工作本身带来的附加产物,远不如触摸到真实历史纹理时内心的充盈来得重要。
顾屿将她的淡定看在眼里,心中欣赏更甚。他见过太多人在名利面前迷失自我,而苏晚意始终保持着那份对初心的坚守,如同古籍修复中使用的金石,沉静而坚韧。
这晚,两人在书店后院乘凉。暑热已渐渐消退,晚风带上了初秋的微凉,拂在脸上十分惬意。院子里那几丛茉莉花期已近尾声,香气变得若有若无,反倒更添一丝悠远的韵味。
顾屿将一个扁平的锦盒推到苏晚意面前。
“这是什么?”苏晚意有些疑惑地看着那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暗红色锦盒。
“打开看看。”顾屿嘴角噙着一丝神秘的笑意。
苏晚意依言打开盒盖。里面并非她想象中的珠宝或文具,而是一块巴掌大小、色泽沉黯的黑色石头。石质细腻,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边缘处刻着一圈回纹,中间则是两个苍劲古朴的篆字——“金石”。
“这是……?”苏晚意拿起那块石头,触手温润,分量不轻,显然不是凡石。
“一方老坑端砚的砚盖残件。”顾屿解释道,“我托一位搞收藏的朋友寻来的。年代大概是明末清初,可惜砚身遗失了,只剩这盖子。上面的‘金石’二字,我觉得……很衬你。”
金石。其质坚韧,历久弥新。其性沉静,不随流俗。其声清越,可镂山河。
苏晚意瞬间明白了他的用意。他不是在送她一件古董,而是在送她一种品格的隐喻,一种无声的懂得与最高规格的赞许。他看到了她在浮躁时代里对古老技艺的坚守,看到了她在名利面前的不改其志,看到了她以柔韧之姿,行“金石”之事。
一股热流猛地涌上眼眶,苏晚意握着那块冰凉而沉重的砚盖,指尖微微颤抖。这份礼物,比任何华服美钻都更让她心动。
“我……”她张了张嘴,却一时哽咽,不知该说什么。
顾屿伸手,覆在她握着砚盖的手上,将那份微凉与自己的温热一同包裹。“晚意,”他的目光在夜色中深邃如海,“外界的声音,无论是赞誉还是干扰,都如同风雨,终会过去。唯有你内心的坚守,如同这‘金石’,才是真正不可摧折的根基。”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低沉而坚定:“我很庆幸,能陪在你身边,见证你的‘金石为开’。”
苏晚意的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下来,不是委屈,而是巨大的幸福和被人深刻理解的感动。她用力点头,将那块砚盖紧紧抱在胸前,仿佛那是她所有坚持的印证,也是他们之间最坚实的信物。
“谢谢……”她哽咽着,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这两个字。
顾屿没有再多言,只是将她轻轻拥入怀中。晚风拂过庭院,带来远处隐约的桂花香气,预示着秋天的真正降临。
这一刻,无需更多言语。那块沉默的“金石”砚盖,静静地躺在苏晚意怀中,仿佛凝聚了时光的力量,也见证着两颗在风雨中愈发靠近、彼此砥砺的灵魂。林明慧带来的阴霾,家族的压力,外界的纷扰,在这份沉甸甸的懂得与支持面前,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的感情,他们共同选择的生活,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考验与坚守中,如同被岁月打磨的金石,愈发熠熠生辉,坚不可摧。前路或许仍有挑战,但手握“金石”,心怀彼此,便无惧任何未来的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