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屿在苏晚意的陪伴下,慢慢重新融入了云城的生活节奏。那些北城带来的紧绷感,在古镇温润的空气中日渐消融,如同河面的薄雾,在晨曦中悄然散去。
归来后的第五日,顾屿早早醒来,没有惊动身侧的苏晚意,轻手轻脚地来到书房。晨光尚未完全铺展,天色仍是朦胧的灰蓝。他打开桌案上的台灯,温暖的光线照亮了那方“金石”砚盖,砚台边缘,一支熟悉的狼毫笔静静横卧,笔杆光滑,显然常被人握在手中。
他想起苏晚意信中提及的《云城金石录初编》,便从书架取下那本装帧素雅的手稿,在灯下细细翻阅。书页间,不只是工整的楷书,更有精细的拓片图样,每一处石刻的裂纹、每一笔凿痕都被忠实记录。更令他动容的是,苏晚意不仅在考据上严谨,更以清丽的文笔,将每一处金石背后的历史脉络、人文故事娓娓道来。
“这么早就起来了?”苏晚意轻柔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顾屿抬头,见她披着外衣,笑意盈盈地望着他。他伸手邀她过来,将她揽到身侧:“在看你写的《初编》。晚意,这不仅是考据,更是为云城立传。”
苏晚意靠在他肩上,目光落在自己一笔一划写就的书页上,轻声道:“在整理这些石刻文字时,我常想,古人凿石勒碑,是为让某种精神、某种记忆抵抗时光,留存久远。而我们如今能做的,不过是让这些抵抗过时光的印记,不被彻底遗忘。”
“所以你想做通俗读物和小展览?”顾屿问道,手指轻轻抚过书页上一处宋代桥铭的拓片。
“嗯。金石之学,不该只锁在学者的书斋里。那些桥铭、碑记、摩崖题刻,其实都藏着普通人的悲欢、匠人的心血、一座城的记忆。我想找到一种方式,让更多人愿意走近它们,看见其中的美与重。”
顾屿沉思片刻,指向那处桥铭:“比如这座永安桥,你考证出它是南宋乡绅为方便乡民往来而建,并亲自督工,直至病逝于桥头。这样的故事,本身就动人。若能将这类故事提炼出来,配上清晰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确实能引人入胜。”
他的认同与理解让苏晚意眼眸亮了起来:“你也觉得可行?”
“不仅可行,而且必要。”顾屿合上书,看向她,“‘金石’二字,其精神不在‘金’与‘石’的坚硬,而在其承载的文化之重与传承之志。让它从书斋走向大众,正是传承的应有之义。”
两人就着晨光,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顾屿虽精于商道,但自幼受家庭熏陶,对文史亦有涉猎,更兼在北城数月,接触了不少文化推广的新形式,提出了不少切实的建议。苏晚意则对内容把握精准,两人思路碰撞,竟勾勒出一个颇为完整的系列推广计划雏形——从精选金石故事编撰成图文并茂的普及读本,到在“墨香”书店内开辟一个小型展区,利用拓片、模型和多媒体手段,营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或许,我们还可以设计几条‘寻访云城金石’的漫步路线,”顾屿思路渐开,“将散布在城中的石刻遗迹串联起来,让人们在行走中触摸历史。”
苏晚意惊喜地点头:“这个主意好!很多石刻就在寻常巷陌、河边桥头,与人家的生活朝夕相处。这样的路线,能让人们发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
早餐后,苏晚意带着顾屿去了工作室。工作室比顾屿离开时更加井然有序,几个年轻人正在忙碌,见到顾屿,纷纷起身问候,态度恭敬中带着好奇。他们都是苏晚意在这几个月里招募和培养起来的新人,其中两人还是本地对文史有兴趣的大学生。
苏晚意召集大家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将她和顾屿早上讨论的计划与众人沟通。年轻人们听到这个新颖的构想,都十分兴奋,踊跃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晚意姐,我们可以为展览录制一段讲解音频吗?让来访的人扫码就能听。”
“苏老师,我觉得读本的版式和插图可以更活泼一些,吸引年轻人。”
“是不是可以开发一些相关的文创产品?比如用石刻纹样做笔记本封面、书签……”
顾屿坐在一旁,看着苏晚意从容地主持讨论,引导着年轻人的思路,时而肯定,时而将跑偏的话题拉回正轨,目光中不禁流露出赞赏。数月不见,她不仅独自撑起了这一切,更培养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团队,将“金石”的种子播撒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心中。
讨论持续了近一个上午,初步确定了各自的分工和接下来的工作节奏。散会后,苏晚意长长舒了口气,转头看见顾屿含笑的目光,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是不是觉得我们有点异想天开?”
“不,”顾屿摇头,语气笃定,“是生机勃勃。晚意,你创造了一些真正有价值、并且充满生命力东西。”
下午,顾屿主动提出去拜访几位云城文化界的老人,他们都是苏晚意在这段时间里建立起的顾问和支持者。顾屿的归来,以及他对此事的明确支持,无疑将为这个新兴的计划带来更多的资源和关注。
走访很顺利,老人们对苏晚意的扎实学识和真诚态度本就赞赏有加,见到顾屿这位在商界颇有建树的“外援”也如此支持本土文化传承,更是纷纷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归来的路上,华灯初上,古镇的灯火倒映在河水中,漾开一圈圈温暖的光晕。顾屿和苏晚意并肩走在青石板路上,手自然地牵在一起。
“忽然感觉,要做的事情很多。”苏晚意望着前方的灯火,语气中带着期待的沉重。
“不急,”顾屿握紧她的手,“我们一步一步来。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做。”
苏晚意侧头看他,他的侧脸在夜色和灯影中显得格外清晰沉稳。北城的纷扰似乎未曾磨去他内心的那份坚持,反而让他更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守护什么。而她,在经历分离的淬炼后,也变得更加独立和坚韧。他们不再是彼此依附的藤蔓,而是能够相互支撑、并肩而立的乔木。
“嗯,”她微笑着点头,将他的手握得更紧,“我们一起。”
书店二楼临窗的灯光亮起,映着窗内一对依偎的身影,与窗外流淌的河水、古镇温暖的万家灯火,融成了一体。长路依旧,但同心同行,便无惧亦无悔。金石新声,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悠然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