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平解释道:“这和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情况类似——他们正在走下坡路。这类行动以后会越来越少,每次持续时间也会更短。”
“根本原因在于日军战线过长,兵力日益匮乏,作战难度越来越大。虽然精锐部队仍在冲锋陷阵,但实际战果却难以保证。”
朱传武挠了挠头,\"大当家,你这想法有点怪,为啥我们要直接打县城?\"
许平一摆手,\"为啥不打?要是鬼子只剩龟缩在县城里的本事,重武器也越来越少,只能靠巷战顽抗,我们难道不该收复失地,把敌人彻底赶走?\"
\"现阶段确实是相持状态,很多事说不清。但迟早会有这一天,鬼子撑不住的时候,除了缩在县城里别无选择。\"
\"你也看到了,坂田联队那帮人现在啥都卖,连大炮都敢倒卖。为啥?因为他们知道光靠拼命已经没保障了。以前鬼子待遇好收益高,现在可不一样了。\"
许平敲着地图说:\"想想看,除了喝得烂醉的,他们那些做买卖的队伍,在国内能有什么好下场?鬼子现在战线拉这么长,却不肯固守!\"
\"任何军队光靠以战养战都长不了。就像一千多年前,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还有那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他们几万人马一路西征,打到欧洲西部才被天险挡住。\"
\"可蒙古人占城不经营,大汗接连死后就内乱不断。强盛如元朝,不到百年就垮了。明朝之后的事就不多说了,你说这种只知掠夺不懂经营的打法,能有什么好结果?\"
\"再比如战国七雄争霸百年,加上春秋近三百年,为何最终是秦国一统天下?\"
朱传武眉头紧锁,许平却笑了:“历史总是惊人相似。秦朝仅存十三年,汉朝取而代之。人们赞颂汉朝,殊不知秦汉本为一体。”
“项羽、刘邦皆为楚人,可最终灭楚的,却是楚国嫁入秦国的王后。秦楚之间,血脉相连。”
“关键在于传承。秦国步步为营,稳固根基,积蓄力量,方能一统天下。”
许平以秦国为例,令朱传武陷入沉思。他继续道:“掠夺式扩张终将失败,但秦国并非如此。我们常被刻板印象蒙蔽。”
“比如‘虎狼之秦’的骂名,掩盖了它的制度优势。就像现在,三五八团视八路为‘土八路’,认为他们不过是泥腿子。”
“可泥腿子就不能打仗吗?非得军校出身才算将才?”
许平喝了口水,反问:“三五八团与鬼子硬碰硬,十战能胜六七场吗?八路却能保持六到八成胜率,靠的就是灵活战术——迂回、包抄、三三制,样样精通。”
“采用这些战术的原因之一,在于八路的装备比你们更简陋。他们不像我们,武器全靠从日军手里缴获!”
“楚云天曾和我谈起,他刚接管团时,全团不过三百余人,按编制仅算一个营。但你也清楚,如今这些番号早已名不副实……”
“这三百人里,平均两三人才能分到一支枪,还尽是膛线磨平的老旧火铳,甚至夹杂着猎户用的土枪!”
朱传武点头附和:“我亲眼见过——不少八路还扛着红缨枪。虽自称八路,但说不准是儿童团、区小队还是民兵。能分清这些名目已属不易。”
许平大笑着摆手:“刻板印象害人不浅!不过团如今已扩编至数千人,武器也鸟枪换炮,清一色的三八大盖。”
“要么是中正,要么是三八大盖,这是最低配置。机枪、、迫击炮也不缺——全团迫击炮虽不到百门,二三十门总有的。机枪约摸二十挺,听说还配备了冲锋枪。”
“这些装备怎么来的?楚云天在我这儿喝茶时倒过苦水:他见部队装备寒酸,三番五次求旅长拨物资,却总被拒绝。最后他急了,对旅长说‘总不能既要我守规矩,又不给饭吃’。”
“磨到第三次,旅长拍桌怒喝:‘要枪没有,要命一条!你把我当打出去都行!’楚云天告诉我,得了这句准话,不出一年,掷弹筒、迫击炮、、歪把子机枪全齐了。”
“从三四百人的残破团发展到两三千人的主力团,谈何容易!”
朱传武长叹:“与序列天差地别。叫人家‘土八路’确实轻慢了——经大当家点拨,才知他们真有能耐。”
许平一挥手:“所以他们是野路子,是刺头儿,更是铁了心抗日的队伍!从皮鞋到,哪样不是从鬼子牙缝里抢来的?”
“他们从不 扰百姓,视民如子,与百姓同心协力。我并非为他们鸣不平,也不是鼓动你去支援,只是提醒你不要固守成见,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反过来讲,以战养战的策略是错误的!”
“但反过来说,八路军是否采取以战养战?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根基深植于民众之中,就像我这山上无数的乡亲们,他们为部队输送子弟兵,培养真正的干部和人才。”
“我们又能牢牢扎根在这片山区,守护这些百姓,这就是保一方平安。从某种意义上说,八路军在许多山区和根据地,同样深深扎根于群众,帮助百姓排忧解难。”
“要知道抗日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如今敌我态势犬牙交错,日军虽已退缩至县城,但农村地区仍有特殊形势。关键在于我们要努力扭转这种局面!”
“你看秦国能击败东方六国、一统天下,绝非易事。这并非依靠严苛的秦法实现,而是凭借整体性的战略布局,这才是关键所在。”
“但秦朝之所以遭人诟病,甚至被称为暴秦,可以理解为汉文化继承其制却否定其政,这正是汉文化的特点。”
朱传武叹道:“大当家的,暂且不谈八路军。我想请教,秦朝的 究竟为何?总不能说是六国贵族一次次反扑的结果吧?”
“难道是像刘邦、项羽,或是史书记载的那些 导致的?”
许平摆手道:“若非要探究秦亡根源,其实很简单:秦国灭六国后,却用治理秦国的老办法来治理天下,这是行不通的!”
“举例来说,秦国人从未临海而居,缺乏肥沃土地。当秦国不断扩张,占据广袤疆土时,如何因地制宜治理各地就成了难题。”
“这种因地制宜的治理,秦国当时做不到。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制度如何推行全国?这里存在诸多问题。秦亡后,汉朝及后世朝代都进行了大量总结。”
“改朝换代往往难免战争,就像秦国消灭六国一样。战后本应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施行宽松政策,以怀柔手段抚平战乱创伤。”
“但秦始皇不同。他以胜利者姿态统一天下,将秦国变为秦帝国,自以为力量已覆盖帝国每个角落!”
“正因如此,朝廷才修筑官道,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废除世袭特权,建立郡县制。这些根基并无不妥,问题出在治国方略上!”
“秦朝沿用的是战时体制,如今战事平息,百姓不再征战,理应回归和平状态。”
“可秦国历代君主,从始皇到当代贵族,皆生于烽火之中。”
“春秋战国数百年的纷争已成燎原之势,难以遏制。那些养尊处优的秦国贵族与始皇,终究无法体会民间疾苦。”
“汉高祖刘邦虽非布衣出身,却深知百姓困苦。他承继大统后施行变革,不出三代便使汉室江山稳固。”
“至今百姓仍以汉人自居,我华夏民族亦称汉族,皆因汉朝之深远影响!”
朱传武感叹道:“大当家见识广博,竟从这般角度解读秦亡之因?”
许平摆手道:“任何新政终会显露弊端,这便引出一个关键——试验田。无论改良粮种还是研制新式武器,皆需先行试验。”
“治国亦是如此。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欠则生涩,过则焦糊。始皇一味穷兵黩武,沿用战时苛政,无视民生多艰。”
“汉初与民休息方为正道。如今我们黑云寨,更该从黑龙寨、三营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正说着,一名小童匆匆来报:“禀大当家,小鱼儿与陆鹏传来密信!”
许平细览情报后递给朱传武:“目标已从县城出发,一个半时辰后将抵达三营防区。”他眼中闪过狡黠:“不如猜猜,楚云飞会选择在三营进驻大沽镇前后哪个时机动手?”
朱传武笑道:“大当家要设 ?”
许平朗声大笑:“赌注全无,权当消遣。且说说你的见解。”
朱传武放声大笑,伸手就要去摸怀里的家伙。许平轻轻摆手道:\"免了免了,你那玩意儿我不稀罕。真要打仗,给我杆老掉牙的土枪照样使得顺手。\"
\"我看重的从来不是枪械本身。\"许平话锋一转,\"咱们就事论事,比对比对预判与实际战况的出入,从对错得失里琢磨战术精髓才是正经。\"
朱传武若有所思地点头:\"三营进驻大沽镇后,按你说的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过楚团长那边,就算三营进了镇子,怕也要追根问底吧?\"
许平示意他继续。朱传武咧嘴笑道:\"三营眼下这架势肯定要驻防,时机拿捏得正好。虽说我不清楚方副团长和楚团长怎么商定的作战计划...\"
\"但时间节点应该大差不差。要是鬼子真要动手,这三五天就该有动静。现在迟迟没动作,八成是局势太复杂的缘故。\"
朱传武盯着地图看了半晌,突然叹气道:\"大当家的,我既眼红你手头这些家当,又担心咱们往后的处境。前路茫茫,谁知道会出什么变故?\"
许平不以为意:\"该来的躲不掉。这两天等三营开拔,我带你去见识见识八路的队伍。\"见朱传武哈欠连天,便打发他回去歇息。
独自在作战室整理文件时,手下匆匆来报:\"老大,那娘们非要单独见您。\"
\"二月红?\"许平挑眉,\"方才朱队长在时,你怎么不敢进来?\"
手下支支吾吾不答话。许平正色道:\"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她找我总得有个由头?\"
\"不是您交代过,她要谈合作就立即通报吗?\"
许平摇头:\"场面话罢了。她原话怎么说的?\"手下抓耳挠腮——这机灵鬼竟没留心细节。
他忍不住眨了眨眼睛,“她犹豫了很久,突然向我要了杯水,然后问了我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