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辉兴高采烈地把模拟试验运行成功的消息告诉吴佳怡后,吴佳怡虽然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但心里明白,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她对杨俊辉说:“俊辉啊,模拟试验成功固然是好事,但咱们不能就这么满足了。这方案啊,还得再打磨打磨,争取做到尽善尽美。”
杨俊辉点头如捣蒜:“吴总,您说得对。我也觉得还有不少地方可以优化。我这就回去和团队再仔细研究研究,根据模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把方案好好修正一下。”
回到团队里,杨俊辉把大家召集起来,说道:“兄弟们,姐妹们,模拟试验虽然成功了,但咱可不能骄傲。吴总说得对,方案还得完善。就像之前裁剪布料边缘粗糙,缝纫线断这些问题,咱们得想想怎么从根本上解决,不能每次都靠临时调整。”
一个技术人员说:“杨总,我觉得咱们可以在刀具和线轴的选择上再下下功夫。选质量更好、更耐用的,这样能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
另一个成员也附和道:“对,而且咱们得给机器人的操作程序再优化优化,让它们能更智能地应对一些突发情况。比如说,布料稍微有点不平整,机器人能自动调整裁剪力度和角度。”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经过一番深入探讨,他们决定从设备选型、程序优化、质量检测等多个方面对方案进行修正。
在设备选型上,他们对市场上各种品牌的裁剪刀具、缝纫线轴等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对比,挑选出质量最优、性能最稳定的产品。同时,对于工业机器人,他们也和厂家沟通,希望能定制一些更符合制衣生产需求的功能。
程序优化方面,软件开发团队加班加点,对机器人的操作程序进行了全面升级。增加了更多的智能算法,让机器人在面对不同情况时能做出更合理的判断和操作。比如,在缝纫过程中,如果检测到线的张力异常,机器人能自动停止并报警,同时显示故障原因,方便技术人员快速维修。
质量检测环节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他们设计了一套更完善的质量检测流程,从原材料进入生产线开始,到成品出厂,每个关键环节都设置了多重检测点。不仅有自动检测设备,还安排了专业人员定期抽检,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高质量标准。
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杨俊辉团队终于拿出了修正后的方案。他们再次找到吴佳怡,详细汇报了方案的修改内容。
吴佳怡认真听完后,点了点头说:“嗯,这次的方案确实比之前完善了不少。不过,咱们还得再谨慎一些。我觉得可以组织专家组再评审一次,听听大家的意见。”
于是,吴佳怡又召集了之前的专家组,连同张倪芳、杨晓萱等人,再次对方案进行评审。
专家们仔细研究了方案的每一个细节,对一些地方提出了肯定,同时也给出了一些新的建议。一位专家说:“这个质量检测流程设计得很细致,不过可以再增加一些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我们能提前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生产参数,预防质量问题的出现。”
另一位专家也说道:“在设备的互联互通方面,还可以再加强。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要更加稳定、快速,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生产线的高效运行。”
吴佳怡和杨俊辉一边听,一边认真记录。听完专家们的意见后,杨俊辉说道:“各位专家,感谢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回去后马上按照这些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
回到团队,杨俊辉和大家马不停蹄地对方案进行最后的完善。经过反复修改和确认,最终生产线方案定型了。
吴佳怡看着这份凝聚了大家心血的方案,满意地说:“行,既然方案定下来了,那就赶紧分发图纸,开始招标采购各单元模块。这次招标,一定要严格把关,选择最有实力、最靠谱的厂家。”
杨俊辉应道:“好嘞,吴总。我这就安排下去。”
很快,招标信息就发布出去了。各模块厂家看到招标信息后,纷纷踊跃报名投标。
投标那天,会议室里挤满了来自各个厂家的代表。他们都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方案和产品介绍,希望能拿下这个项目。
每个厂家都上台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产品和方案。有的厂家提出了更先进的机器人控制算法,能让机器人的操作更加精准、高效;有的厂家展示了新型的原材料检测设备,不仅检测速度快,而且精度更高;还有的厂家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生产线布局,能大大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
这些厂家提出的方案,让吴佳怡、杨俊辉等人眼前一亮。他们没想到,各个厂家在研究招标方案的过程中,竟然能提出这么多具有创新性、更加完美,且具有更高容错度的匹配方案,这让整个生产线朝着更高的智能化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吴佳怡和评委们认真听取了每个厂家的介绍,仔细对比了各个方案的优缺点。经过一整天的激烈讨论和评估,他们最终选定了几家在技术实力、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都表现出色的厂家。
招标结束后,吴佳怡对杨俊辉说:“俊辉,这生产线的事儿算是迈出了重要一步。与此同时,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厂房,得赶紧开始画线做基础了,为迎接新的生产线做好准备。”
杨俊辉说道:“吴总,您放心。我这就安排人去办。我打算派几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过去,盯着这事儿,确保基础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很快,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厂房里,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按照设计图纸,在地面上仔细地画线,确定各个设备的安装位置。大型的机械设备也陆续进场,准备进行基础施工。
看着厂房里热火朝天的景象,杨俊辉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制衣厂的无人化改造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紧张的是,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吴佳怡也来到了厂房,看着忙碌的工人们,她对杨俊辉说:“俊辉,这基础工程一定要做好,这是整个生产线的根基。后续设备安装、调试,还有人员培训,每一步都得精心安排。”
杨俊辉坚定地说:“吴总,我明白。我会全力以赴,保证不出差错。不过,吴总,设备采购回来后,安装调试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咱们得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吴佳怡点点头说:“没错,你说得对。咱们要把困难想得充分一些。你可以组织技术团队提前研究设备的安装说明书,熟悉设备的性能和安装要求。另外,和设备厂家保持密切沟通,有问题及时向他们请教。”
杨俊辉说道:“好的,吴总。我这就去安排。还有,人员培训这方面,您看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合适?”
吴佳怡思考了一下说:“等设备采购合同签了,确定设备到货时间后,就可以着手安排人员培训了。先制定一个详细的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安排相应的培训课程。”
杨俊辉应道:“好嘞,吴总。我马上就去办。”
看着厂房里的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吴佳怡心里也在思考着。虽然目前看似一切顺利,但未来充满了变数。设备安装调试会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难题?人员培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新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市场反应又会如何?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但她知道,既然已经迈出了这一步,就只能勇往直前。接下来,在设备安装调试和人员培训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挑战呢?吴佳怡和她的团队又将如何应对呢?一切都是未知数,等待着他们去一一揭开谜底,逐个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