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雍正,这位甄嬛-如懿世界的准天道,正用实际行动向弘历和他二哥胤礽展示着一种近乎“甩手掌柜”式的信任。
养心殿内——
雍正大爷似的瘫在宽大的紫檀木躺椅里,二郎腿翘得老高,脚尖还悠闲地一点一点,晃得龙袍下摆跟着微微摆动。
他手里捻着一串水灵灵、还挂着白霜的西域贡品葡萄,也不剥皮,就那么一颗接一颗往嘴里送,汁水偶尔顺着嘴角流下也浑不在意。
他眯着眼,神情那叫一个安逸舒坦,仿佛外面那翻江倒海、牵动无数人心弦的朝局变革,跟他这位九五至尊半点关系没有。
而仅仅几步开外,就在那象征至高权力的紫檀镶青玉龙纹御案之后——
太子弘历正深陷在堆积如山的奏折之中!他整个人几乎被淹没,只露出一颗脑袋和奋笔疾书的右手。
朱砂御笔在他手中快得几乎带出残影,一目十行,批阅如飞,效率堪称恐怖!可诡异的是,任凭他如何努力,那案头的奏折小山,愣是没见矮下去多少!仿佛永远也批不完!
理亲王胤礽抱着厚厚一摞刚处理好的奏折,步履沉稳地踏入御书房时,看到的就是这幅堪称“君不君,臣不臣”的荒诞景象!
胤礽脚下猛地一顿,下意识地后退了两步,仰起头,仔细瞅了瞅御书房门楣上那威严庄重的“养心殿”御笔题字。
确定没走错地方后,他又上前两步,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困惑,压低声音问门口如同泥塑木雕般的高无庸:“高公公……这……确定是养心殿御书房?没错吧?孤……没眼花?” 眼前的景象,实在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片场,皇家父子还能有这样?
高无庸眼观鼻,鼻观心,大气不敢出,只敢用微不可察的幅度点了点头,半个字都不敢多言,额角却悄悄渗出了细汗。
胤礽的目光在闭目养神、悠闲得像个纨绔子弟般吃葡萄的雍正,与那几乎被奏折活埋、正焦头烂额的弘历之间来回逡巡了好几遍。
他内心早已掀起了惊涛骇浪!【遥想当年,皇阿玛对孤宠爱至极,也从未让孤沾过这御座龙案半分!老四……老四竟对弘历放心到如此地步?让他端坐龙案批阅奏章?这……这简直颠覆了孤对帝王心术的所有认知!老四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雍正懒洋洋地睁开一只眼,瞥见门口石化般的胤礽,随意地招招手,又指了指御案下方一侧的矮杌子,嘴里还嚼着葡萄,含糊道:“二哥来了?甭杵着,坐。”
说完,他朝龙案方向抬了抬下巴,“弘历,你二伯来了,喘口气吧。”
弘历如蒙大赦般猛地从奏折堆里探出头,一双凤目瞬间爆发出堪比饿狼见到肉的光芒:“二伯!您可算来了!救星啊!高无庸!快!再搬张书案来!笔墨伺候!”
那急切的语气,活像是被洪水围困多时的人终于看到了救援船!
胤礽强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依足礼数向雍正请安。
行礼间,他忍不住再次仔细打量这位年轻的太子:方颌宽额,尽显刚毅;凤目锐利如鹰隼,洞察人心;鼻梁高挺如刀削,透着果决;薄唇紧抿,显出坚毅;肩背挺直如松,自有一股沉稳气度。
虽面庞尚存少年人的清瘦,但眉宇间凝练的那股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仪,已初具峥嵘。
【确实不凡,气度已成。】胤礽在心中暗暗评价。
他又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瘫在躺椅中的雍正,【这个弟弟……变化也忒大了!从前总是一板一眼,规矩刻进骨子里,如今这……跟个浪荡纨绔似的!难道权力……真能把人变成这样?还是说……他另有深意?】
“二哥过来,是为了今日的奏折?” 雍正的声音响起,比起平日对外的清冷威严,此刻竟带着几分少有的柔和与亲近。
胤礽定了定神,收敛心神,从袖中抽出一本装订得一丝不苟、字迹工整的折子,双手恭敬呈上:
“回皇上,今日内阁共收奏折七十二本。其中奏事折十二本、奏安折五十五本、谢恩折十本。奏事折已由内阁初步拟票,微臣按轻重缓急整理出摘要,并附上内阁建议,请皇上御览。”
他声音平稳,条理清晰,举手投足间,那份昔日储君浸润多年的干练与条理展露无遗。
高无庸立刻小步上前,接过折子,小心翼翼地捧到雍正面前。
雍正只略略翻了几页,甚至没细看内容,便随手一挥,示意高无庸:“给太子送去。”
口中还不忘夸赞:“果然不愧是二哥,做事情就是这般细致周全,滴水不漏。有二哥在,朕省心多了。”
紧接着,雍正语气轻松得像在吩咐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抛出了一颗威力惊人的炸弹:“二哥,以后这些奏折啊,”
他指了指弘历案头那堆积如山和胤礽刚送来的,“就都交给弘历来批。你呢,就帮着朕,多盯着点他,指点指点。五年之内,”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脸“果然如此”表情的弘历和瞬间石化的胤礽,“朕要他成为一个能真正独当一面、扛起这万里江山的帝王。”
这话轻飘飘落下,却如同在胤礽耳边炸了个惊天响雷!
“皇上!您……您正值春秋鼎盛,龙体康健,何出……何出此言?” 胤礽震惊得几乎失语,声音都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无数念头在他脑中疯狂翻腾:【难道是皇阿玛和孤当年的父子相争,让老四心生恐惧,要提前规避?还是他身体……出了什么不为人知的问题?这……这太突然了!】
弘历倒是一脸平静,甚至带着点“终于来了”的认命感。
雍正今早天不亮就把他从温暖的被窝里薅起来,一脸严肃地告诉他:创世神一族发来“最后通牒”——作为准天道,他必须在五年内正式归位,稳固这方小世界的法则,否则修为将遭受不可逆转的大损!这所谓的“提前退休计划”,纯属被逼无奈!
接下来的日子,仿佛被按下了十倍速的快进键。
弘历在雍正的“远程遥控”和三位叔伯的鼎力相助下,开始大刀阔斧地接手朝政,推动一系列足以震撼时代的变革:
开海禁!废弃了闭关锁国的祖制,设立通商口岸,允许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朝野哗然,保守派痛心疾首,斥为“数典忘祖”。
练海军! 由直亲王胤褆亲自挂帅,整合旧式水师,购买、仿制西洋坚船利炮,招募沿海渔民子弟,组建新式海军。胤褆撸起袖子,亲自操练,吼声响彻军营。
推行“摊丁入亩”!由理亲王胤礽坐镇中枢,协调各方,将人头税摊入土地税,减轻无地少地农民负担。胤礽凭借昔日积威和无人能及的政务能力,舌战群儒,硬生生将政策推了下去,阻力虽大,却比预想中顺利许多。
试验推广高产良种!怡亲王胤祥亲自督办户部,划拨试验田,推广从海外引进、本土优选的高产稻种、番薯、玉米。他挽着裤腿下田视察的身影,成了京郊一景。这些作物若能成功推广,将是解决饥荒的利器。
胤礽、胤褆、胤祥这三位“康熙朝出品”的顶级人才,果然不是浪得虚名!个个能力超群,经验老辣,一个顶十个用!
尤其是胤礽和胤褆,凭借昔日在朝中根深蒂固的威望和真才实学,新政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竟比预想中小了许多。胤祥则像颗定海神针,稳稳地把控着钱粮命脉。
这两年间,雍正那些原本被圈禁或边缘化的兄弟们,眼睁睁看着老大、老二、老十三受到皇帝重用,在朝堂上混得风生水起,权柄日重!
不仅他们本人加官进爵,连带着子孙后代也跟着沾光,封赏不断。
更让宗室们眼热的是,老大、老二家那几个原本以为要送去蒙古和亲的闺女,竟被雍正留在宫中教养,最后在京城里千挑万选,嫁给了年轻有为、前途光明的勋贵子弟或新科进士,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羡煞旁人!
雍正的其他兄弟们,从最初的惊疑不定,以为皇帝只是作秀收买人心,到如今看得真切——这位四弟\/四哥,是真心敢用、也真心在重用昔日的政敌!
这巨大的反差和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所有人心思都活络了起来。
即便是雍正曾在朝堂上亲口说过“断不能用”的老八、老九、老十,为了自己,更为了儿孙的前程,也终于按捺不住,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小心翼翼地运作起来。
最先获得机会的,是雍正的三哥,诚亲王允祉。
这位原本在景陵默默守陵的亲王,被日理万机的胤礽终于想了起来。一封情真意切且暗示允祉精通算学、熟悉典的举荐折子递上去,雍正大笔一挥,直接将这位三哥拨给了胤礽做“牛马”。
允祉如蒙大赦,立刻投入了协助胤礽整理典籍、编纂新法、推行新政的繁忙工作中,忙得不亦乐乎,仿佛找到了人生第二春。
第二批获得机会的,竟是雍正曾亲口否定的九弟——历史上本应死于雍正四年的爱新觉罗·胤禟!因小世界变故,他竟活到了现在,虽被圈禁,却一直心有不甘。
雍正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微服出宫,亲自去了恒亲王府,见了胤禟的生母——宜太妃郭络罗氏。
随后,宜太妃就去了胤瑭的贝子府。母子俩在府中密谈良久,无人知晓内容。只知不久后,宜太妃带着胤禟几个聪慧伶俐的儿女进了宫。
第二日,一道圣旨震惊朝野:封胤禟为恭郡王,主理新成立的、独立于六部之外的大清商务部!专门负责对外贸易事宜!
这位昔日的“毒蛇老九”,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灵魂。
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亲弟弟、那位直肠子的敦郡王胤俄收入麾下,负责商队护卫。
第二件事,便是亲自挂帅,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远洋贸易船队,满载着茶叶、丝绸、瓷器等东方瑰宝,在无数人惊愕的目光中,扬帆出海,踏上了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壮阔旅程!
胤禟仿佛天生就是为商业而生的奇才!他长袖善舞,精明强干,眼光毒辣。
此后每年,由他统领的大清商务部船队归航时,带回的白银都以千万两计!
第一年就带回了两千余万两!更别提那些数不清的海外奇珍异宝、先进的西方技术图纸、以及各类珍贵的科学、地理、人文书籍!
源源不断的白银和知识流入,极大地充盈了国库,也为大清的变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大清商务部的成立,被后世史学家公认为真正拉开了大清海洋帝国版图扩张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