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年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坊区像块被精心切割的玉,坊门按时启闭,鼓声里都透着规整。杨慎矜的宅子就在最热闹的崇业坊,墙高院深,门楣上挂着“御史中丞府”的匾额,黄铜门环被家童擦得能照见人影。
那天五更刚过,天还泛着青,杨慎矜已经换好了官袍。他是御史中丞,掌管监察百官,今日要在朝堂弹劾几个贪墨的刺史,容不得迟到。院外传来家童小禄的声音,带着点急:“奇怪,这锁怎么回事?”
杨慎矜站在阶下等,听见钥匙插进锁孔的“咔哒”声,接着是小禄使劲拧动的闷响,可门就是纹丝不动。“大人!门从外面卡住了!”小禄拽着门环猛晃,木门发出“吱呀”的呻吟,却半点没开。
“废物!”杨慎矜皱眉,刚要亲自去看,几个守夜的随从跌跌撞撞跑进来,袍角都沾着草屑,脸色白得像纸:“大人!别去!门外……门外有个夜叉!”
杨慎矜心里一沉,拨开随从往门内的窥视孔凑。孔不大,只能看见门外的一小片街面,可就这一眼,让他后颈的汗毛全竖了起来——
门首站着个一丈多高的黑影,肩宽得快抵上门框,火盆似的眼睛在晨光里闪着红光,死死攥着门闩的两只手,指甲黑得像铁钩,深深抠进门闩的木头里。更吓人的是它的嘴,咧开时能看见两排獠牙,涎水顺着牙尖往下滴,在青石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
“那是……夜叉?”杨慎矜的声音有点发颤。他在卷宗里见过描绘,说夜叉是地狱恶鬼,常守在恶人门前,预兆大凶。可他自认为官清廉,从未构陷忠良,怎么会招来看门夜叉?
“大人,咱们从侧门走吧!”随从急道。杨慎矜却没动,盯着窥视孔里的夜叉——它似乎察觉到门内有人,猛地低下头,一只眼睛正好对上窥视孔,红光里的凶戾像针一样扎过来。杨慎矜猛地后退,后背撞在廊柱上,官袍瞬间被冷汗湿透。
就这么耗着。天慢慢亮了,街上开始有了动静。卖胡饼的小贩推着车经过,看见夜叉,车一歪,胡饼滚了一地,连滚带爬地跑了;送水的挑夫担子都扔了,嘴里喊着“见鬼了”往坊门方向窜。夜叉却像钉在门口似的,纹丝不动,只有獠牙上的涎水越积越多。
杨慎矜在院里踱来踱去,心里翻江倒海。他想起前几日弹劾吏部侍郎时,对方在朝堂上冷笑:“杨御史倒是清正,就怕哪天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难不成是政敌搞的鬼?可这夜叉看着太真,不像是幻术。
一直耗到日头偏西,街上人多了起来,三三两两的行人聚在街角,远远指着杨家大门议论。夜叉突然动了,它松开手,往南看了一眼,那方向是皇城的位置。临走时,它又回头瞪了门内一眼,獠牙上的涎水滴在门环上,发出“滋”的一声,像是烧红的铁碰到了水。
门终于能打开时,小禄哆哆嗦嗦地指着门闩:“大人您看……”门闩上留着五个深深的指孔,木头都被抠烂了,像是被铁钳夹过。杨慎矜盯着指孔,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匆匆换了身官袍,从侧门绕道入朝。
朝堂上,他强打精神弹劾了那几个刺史,玄宗皇帝准了奏,本是件好事,可他总觉得不对劲。同僚拍他肩膀:“杨御史今日怎么魂不守舍的?”他含糊过去,脑子里全是那只夜叉的眼睛。
过了几日,相熟的京兆尹偷偷告诉他:“李林甫最近总在皇上面前提你,说你‘过于刚直,恐结党营私’。”杨慎矜心里一咯噔——李林甫是当朝宰相,最善罗织罪名,难不成那夜叉是冲他来的?
他开始加倍小心,处理公务时连笔误都不敢有,可该来的还是来了。一个月后,早朝刚散,禁军突然围了过来,为首的将军宣读圣旨:“杨慎矜勾结废太子,意图谋反,拿下!”
杨慎矜懵了,挣扎着喊:“我没有!”可锁链已经铐上了手腕。他看见人群里的李林甫,对方嘴角噙着笑,像看一只落网的鸟。
被押往天牢的路上,长安的街景在眼前晃过。他忽然想起那天早上的夜叉,想起那只盯着门内的眼睛——原来不是索命,是示警啊。它守在门口不让他入朝,或许是想让他躲过这场灾祸,可他终究没懂。
抄家那天,老仆福伯躲在柴房,看着禁军翻箱倒柜,偷偷抹泪。他想起杨慎矜刚搬来时,常坐在院里的石榴树下看卷宗,说:“福伯你看,这上面的每笔账,都连着百姓的日子,半点错不得。”那时的月光落在老爷的官袍上,亮得像水。
福伯又想起那天早上的夜叉,突然明白了——那哪是索命的恶鬼?分明是来拦路的神。它守在门口,涎水滴滴答答,像在说“别出去,出去就是死”。可他们这些凡人,哪看得懂鬼神的示警?
禁军把杨慎矜的弟兄也抓了起来,一家人跪在刑场那天,天阴得像块铁。杨慎矜望着灰蒙蒙的天,终于想起夜叉临走时往南看的那一眼——皇城在南,那是告诉他,危险来自朝堂,来自南边的权力中心。
刀落下时,他听见围观的人群里有人喊“冤啊”,像是福伯的声音。意识模糊的最后一刻,他仿佛又看见那只夜叉站在门前,火盆似的眼睛里,竟好像藏着点惋惜。
后来,崇业坊的老人们常说,杨御史家那天的夜叉,是阎王爷派来送信的,可惜杨大人没接住那信。还有人说,在杨家人被处死的那天,有人看见一个黑影站在刑场外围,身高一丈,獠牙上挂着涎水,看了一眼就往南去了,没人知道它去了哪里。
只有福伯知道,那天早上的门闩,他偷偷收了起来,藏在柴房的梁上。后来每到杨大人的忌日,他都会爬上去摸一摸那五个指孔,指孔里还带着点潮湿的水汽,像极了那天夜叉嘴角的涎水。他总觉得,那夜叉不是恶鬼,是来救老爷的,只是老爷没懂它的意思。
长安的风一年年吹过崇业坊,那座宅子换了新主人,可街坊们路过时,还会指着大门说:“这就是当年有夜叉看门的地方。”说这话时,总有人下意识地摸一摸门环,好像还能摸到那带着涎水的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