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发展部派来的两人,一位是戴着金丝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人,姓陈,是部门副总监;另一位是抱着平板电脑、看起来精明干练的年轻女性,是他的下属,姓周。
他们被请到一间小会议室落座。赵小白手脚麻利地倒了两杯水,然后识趣地退了出去,关上门,留下林眠独自面对。
陈总监双手交叠放在桌上,身体微微前倾,脸上挂着标准的、带着距离感的笑容:“林总监,久仰了。你们团队最近的表现非常亮眼,尤其是那种独特的工作模式,在公司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啊。”
他说话不急不缓,用词考究,每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
林眠笑了笑,语气平和:“陈总监过奖了,我们只是尝试用一种更可持续的方式工作,运气比较好,取得了一些效果。”
“可持续?”周助理立刻抓住了这个词,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记录着,同时抬起头,目光锐利,“林总监能具体阐述一下吗?据我们了解,贵团队的工作时长远低于公司平均水平,但产出效率和项目质量却名列前茅。这似乎与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有所出入。我们很好奇,这背后的驱动因素和运作逻辑究竟是什么?”
问题直接而尖锐,带着战略部门特有的分析和审视意味。
林眠早有准备。他没有直接回答关于“驱动因素”的问题——难道要告诉他们是因为有个系统逼着自己睡觉然后发灵感?——而是将面前的一份文件轻轻推了过去。
“这是我们团队近三个季度的关键绩效数据对比分析,以及一套我们内部使用的‘高效能工作评估模型’初步框架。”林眠的声音依旧平稳,“或许数据和一些初步的模型思路,能更直观地说明问题。”
陈总监和周助理对视一眼,都有些意外。他们预想过林眠可能会用一些模糊的概念或者励志故事来应对,没想到对方直接拿出了数据和模型。
陈总监拿起那份文件,周助理也凑过来看。
文件的第一部分是清晰的图表和数据。折线图展示了林眠团队在“代码交付量”、“缺陷率”、“项目准时完成率”以及“需求响应速度”等多个维度的变化趋势。可以明显看到,在林眠接手并推行新的工作模式后,除了代码交付量在初期因拒绝无意义加班而略有下降外,缺陷率显着降低,项目准时完成率大幅提升,需求响应速度也变得更加稳定快速。
旁边附有详细的说明,将数据变化与团队采取的“聚焦核心任务”、“减少上下文切换”、“保障充分休息以维持高专注度”等具体措施关联起来。
“我们发现,当团队成员精力充沛、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单位时间内的有效产出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概率会显着提升。”林眠适时地补充道,手指轻轻点着图表上那条持续向好的缺陷率曲线,“反之,长时间的疲劳作战,虽然看似增加了‘工作时长’,但导致的返工、沟通失误和决策质量下降,反而会拉低整体效率,这一点在缺陷率和项目延期数据上体现得很明显。”
陈总监看着那几条清晰的数据曲线,眉头微微蹙起,像是在思考。他不得不承认,这些硬性的绩效指标非常有说服力。
“那么,这个‘高效能工作评估模型’呢?”周助理追问道,她对数据背后的逻辑更感兴趣。
林眠将文件翻到后面几页。那里并没有一个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学公式,而是展示了一个结构化的思维框架。
模型的核心是几个关键要素的关联图:
【输入】
· 有效工时(非单纯坐班时间)
· 个体精力状态
· 任务复杂度与清晰度
· 团队协作流畅度
【核心转化过程】
· 深度专注力时长
· 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
· 决策准确率
· 知识复用与整合效率
【输出】
· 高质量交付物
· 项目目标达成度
· 团队能力成长
· 可持续的工作节奏
框架旁边,还用简单的公式示意了这些要素之间的正向和负向影响关系。例如:(深度专注力时长)与(个体精力状态)正相关,与(无效干扰次数)负相关;(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与(高质量交付物)正相关,但与(连续疲劳工作时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适度压力有益,过度疲劳则急剧下降……
林眠没有深入讲解复杂的计算,而是着重阐述了模型背后的逻辑:“我们认为,不能仅仅用‘工时’这一个粗糙的指标来衡量效率和价值。这个模型试图将‘人的状态’这一关键变量纳入考量,强调通过优化工作方法、保障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如睡眠、休息),来提升核心转化过程的效率,最终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产出。”
他用了不少管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术语,如“心流状态”、“决策疲劳”、“认知资源”、“边际效益递减”等,将它们巧妙地嵌入到对模型的解释中。
陈总监和周助理听着,表情从最初的审视,逐渐变得专注,甚至偶尔会露出思索的神色。林眠的这套说辞,既有扎实的数据支撑,又有看似严谨的理论框架包装,完全超出了他们预想的“歪门邪道”或者“个人感悟”的层面。
它听起来很专业,很“科学”,甚至有点高深莫测。虽然有些概念他们未必完全理解,但那套逻辑链条是自洽的,而且直指传统加班模式效率低下的痛点。
“所以,您的意思是,”陈总监推了推眼镜,试图总结,“贵团队的高效能,并非源于某种不可复制的‘天赋’或‘运气’,而是通过一套系统性的方法,优化了工作模式和团队状态管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可以这么理解。”林眠点点头,“我们认为,激发个体的内在驱动力和创造力的工作环境,远比依靠外部压力和时长堆砌更能产生长期价值。当然,这套模式还在探索和完善中,其普适性也需要更多验证。”
他表现得非常谦逊,同时又牢牢把握着话语的主导权,用对方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商业语言”和“模型逻辑”,将系统的核心诉求——“保障睡眠,维持精力”——包装成了一个高大上的“高效能工作体系”。
陈总监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消化这些信息。他原本是带着“审视异端”的任务来的,但现在,对方拿出了一套看似比他们战略部某些报告还要“科学”和“成体系”的东西。这让他一时有些难以驳斥。
周助理则在平板上飞快地记录着,偶尔抬头看林眠一眼,眼神中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探究。
“很……有启发的分享,林总监。”陈总监最终开口说道,语气缓和了不少,“这份资料,我们可以带回去详细研究一下吗?”
“当然可以。”林眠微笑,“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和战略部的同事多交流,共同探索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的可能路径。”
一场预期的刁难与窥探,就这样被林眠用一套精心准备的“数据与模型”组合拳,化解于无形。战略部的两人带着一份他们似懂非懂、却又觉得不容小觑的报告离开了,至少短期内,不会再以简单的“异类”或“偷懒”来看待林眠和他的团队。
送走两人,林眠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
脑海中,系统的提示音适时响起:
【叮——成功应对外部审视,以符合当前世界认知逻辑的方式扞卫了“睡眠核心”理念。奖励积分:+3。】
林眠靠在椅背上,轻轻吐出一口气。
看来,在这个卷到极致的世界里,想要安稳地睡觉,有时候,不仅需要系统给的“灵感”,还需要学会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为自己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
数据,模型,逻辑。
这些,就是他们能听懂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