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船厂·引蛇出洞
龙江船厂的码头上,工匠们各司其职,敲敲打打的声响不绝于耳,表面看似平静如常,暗地里的排查却已悄然展开。匠作刘一手按照林奇的吩咐,不仅将船坞、工坊等关键区域的守卫增加了一倍,还挑选了几名可靠的老匠人,暗中留意近日与张老三等人有过接触的生面孔。
线索很快聚焦到一个名叫阿狗的杂役身上。此人半个月前才来船厂做短工,负责搬运木料,手脚并不麻利,却总爱凑在匠人堆里打探消息。更可疑的是,有匠人回忆,一周前曾在船厂外的酒馆,看到阿狗与张老三因口角争执,当时阿狗言语间还隐晦地抱怨工钱微薄,煽动张老三“找上头要说法”。
刘一手将情况如实禀报给林奇,林奇听完后,指尖轻轻敲击桌面,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此人只是个小喽啰,别急着动他。”他沉吟片刻,对刘一手吩咐道,“你安排下去,对外放出风声,就说张老三几人因不满新式造船法的严苛要求和工钱分配,心怀怨恨,正在暗中串联其他匠人,打算在新船建造时动手脚泄愤。记住,要做得像模像样,让消息‘不经意’地传到阿狗耳朵里。”
这是一招典型的打草惊蛇,更是引蛇出洞——林奇料定对方会急于确认计划进展,必然会让阿狗传递消息,届时便可顺藤摸瓜,揪出幕后主使。
果然,消息放出仅两日,阿狗便借“家中有事”为由,匆匆离厂。早已埋伏在船厂外的锦衣卫悄悄跟上,只见他七拐八绕,最终走进了城中一处偏僻的茶楼,与一个身着锦缎长袍、头戴瓜皮帽的掌柜模样的人坐在了靠窗的角落。两人低声交谈片刻,掌柜从袖中掏出一个沉甸甸的钱袋递给阿狗,就在阿狗接钱的瞬间,埋伏在外的锦衣卫一拥而上,将两人当场擒获。
连夜审讯在锦衣卫诏狱展开。阿狗本就是个市井无赖,没挨过几顿审,便哭哭啼啼地招认了——是那掌柜给了他五十两银子,让他故意挑衅张老三,打探其对林奇的不满,后来更是参与了绑架行动,负责在外望风。而那掌柜起初还想顽抗,可面对锦衣卫拿出的证据和凌厉的审讯手段,最终熬不住,吐出了背后指使之人——竟是赵伯爵府上的外院管家!
人证、物证、供词一应俱全,铁证如山,指向性再明显不过。
东宫·定计肃贪
东宫文华殿内,朱标捧着韩铮呈上的审讯记录,脸色冰冷如霜。殿内寂静无声,连侍立的太监都大气不敢喘一口。
“好一个赵庸!”朱标猛地将记录拍在案上,纸张散落一地,“朝堂之上论辩不过,便使出如此下作阴狠的手段,构陷朝廷重臣,破坏海运国策!他眼里,还有没有大明的王法!”
林奇站在下首,神色平静,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殿下息怒。如今人赃并获,正是肃清工部积弊、敲山震虎的好时机。赵伯爵虽未亲自出面,但斩其爪牙,足以让朝中反对势力收敛气焰。”
“先生有何具体打算?”朱标深吸一口气,压下怒火,目光转向林奇。
“不宜直接牵扯赵伯爵。”林奇缓缓分析道,“他身为开国勋贵,根基深厚,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他亲自下令,贸然动他恐引勋贵集团反弹。但涉案的掌柜与阿狗必须严惩,以儆效尤。臣请殿下允准,将二人以‘构陷朝廷重臣、破坏军国要务’的罪名公开处决,并张贴告示,详述其罪状。同时,借此次事件为由头,对工部下属各工坊、船厂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将那些尸位素餐、与外界利益勾连、甚至暗中阻挠新政的蠹虫,一并清除!”
朱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重重点头:“准!此事便由先生全权处置,韩铮率锦衣卫全力配合。务必趁热打铁,让工部彻底焕然一新,成为推行新政的坚实根基!”
工部·雷霆整顿
三日后,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整顿风暴在工部席卷开来。涉案的掌柜与阿狗被押至午门之外公开处决,刑场周围张贴着详细的罪状告示,围观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借着这股震慑之势,林奇在韩铮的协助下,对工部展开了大刀阔斧的内部清洗。
锦衣卫与工部司务联合行动,逐一核查各部门官员、匠头的履职情况。短短三日,三名与赵伯爵势力暗通款曲的主事被革职查办,五名屡次阳奉阴违、拖延新政推行的匠头被除名,还有十余名贪污工款、克扣匠户工钱的小吏被打入大牢。与此同时,林奇大力提拔贤能,像刘一手这样技术过硬、作风正派、全力支持新政的老匠人,被破格提拔为船坞总领;几名精通新式造船工艺的年轻匠人也被任命为工坊主事,负责传授新技术。
这场整顿犹如一场及时雨,彻底涤荡了工部内部的腐朽之气。匠户们见朝廷动了真格,再无敢懈怠者,工坊效率显着提升,新船建造的进度比预期快了近两成。赵伯爵在府中得知消息,又惊又怒,却只能捶胸顿足——他的管家已被锦衣卫控制,若敢轻举妄动,只会引火烧身。最终,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安插在工部的眼线被连根拔起,却束手无策。
码头·凯旋归航
就在工部整顿尘埃落定之时,南方海面上,“破浪号”正满帆北归。王景弘站在船尾指挥台上,望着湛蓝的海面,脸上难掩喜悦。船舱内,不仅堆满了胡椒、丁香、檀香等名贵香料,还有苏木、沉香等珍稀木料,以及南洋特有的药材,而最让他上心的,是那些被妥善封存的作物种子——林奇临行前特意叮嘱,这些种子比香料更重要。
回程恰逢顺风,“破浪号”一路疾驰,比去时节省了近十日航程。这一日清晨,了望水手突然高声呼喊:“公公!前方见长江口!看到龙江船厂的旗号了!”
王景弘精神一振,举起望远镜望去,只见远处江面上,船厂的信号旗隐约可见。而码头上早已人山人海——林奇率工部官员早早等候在此,消息传开后,无数百姓、商人也涌来围观,将码头挤得水泄不通,连周边的屋顶上都站满了人。
当“破浪号”熟悉的朱红船身缓缓驶入泊位,巨大的硬帆缓缓降下,王景弘整理好官服,精神抖擞地走下跳板。刹那间,码头上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
“成功了!宝船真的回来了!”
“看那船身吃水线,肯定是满载而归啊!”
“这下好了,以后咱们大明的货物能卖到南洋去了!”
王景弘快步走到林奇面前,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深深躬身行礼:“林尚书!老奴幸不辱命!旧港之行一切顺利,带去的货物尽数售罄,换回之物价值远超预期!‘破浪号’在海上遭遇过风浪,也遇过海盗,全凭新式船体的稳固和速度化险为夷,性能远超旧式海船!”
林奇上前一步扶起他,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王公公辛苦了!此番远航,不仅验证了宝船的性能,更打通了南洋商路,乃是我大明航海史上的里程碑!”
随后,水手们开始卸货。一箱箱香料、药材被搬下船,浓郁的香气迅速弥漫整个码头,引来百姓阵阵惊叹。当几箱标注着“作物种子”的木箱被小心抬下时,林奇亲自上前查看,只见清单上“番薯”“玉米”“土豆”等字样赫然在列,他拿起一颗饱满的番薯种子,眼中闪过精光——这些耐旱、高产的作物,正是解决大明粮食问题的关键,其价值远超金银。
“破浪号”试航圆满成功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传遍金陵城,连紫禁城也被这股喜悦氛围感染。
奉天殿·功成启新
奉天殿内,朝会气氛热烈。王景弘身着赏赐的蟒纹宦官服,站在殿中,详细汇报了试航的全过程——从长江启航的谨慎,到东海遇海盗的惊险,再到旧港通商的顺利,每一个细节都讲述得绘声绘色,最后呈上的利润清单和物产名录,更是让满朝文武侧目。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听着那实实在在的数字——仅一趟试航,便获利白银五十万两,还带回了数十种从未见过的物产,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好!好一个王景弘!”朱元璋朗声道,语气中满是赞许,“差事办得漂亮,朕重重有赏!赏白银千两,锦缎百匹,升内官监秉笔太监!”
“奴婢谢陛下隆恩!”王景弘跪地叩首,声音哽咽。
朱元璋的目光转向林奇,语气缓和了许多:“林卿,统筹规划、改良造船、制定方略,此功不可没。看来你力主的宝船与海运之法,确是强国富民之道。”
林奇躬身行礼,语气谦逊:“此乃陛下天威庇佑,太子殿下居中调度,王公公与水手们舍命奔波之功,臣不过是尽分内之责,不敢居功。”
“不必过谦,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此乃朕的规矩。”朱元璋大手一挥,声音响彻大殿,“传朕旨意:宝船建造全面加速,年内再造三艘‘破浪级’宝船;组建大明皇家远洋商队,任命王景弘为领队正使,林奇总揽后勤与技术事宜;待商队规模初成,便正式开启西洋远航,宣扬大明国威,互通有无!”
“臣等领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林奇与王景弘齐声叩首,殿内其他官员也纷纷跪拜,无人再敢提出异议。
赵伯爵等人低着头,脸色灰败如土。他们清楚,在绝对的成功和巨大的利益面前,他们之前的所有阻挠都显得苍白无力。海运之势,已如长江奔涌,不可阻挡。
下朝后,朱标与林奇并肩走在皇宫的御道上,阳光透过宫墙的缝隙洒下,拉长了两人的身影。
“先生,如今海运初定,工部清明,新政推行无阻,下一步该当如何?”朱标望着远方,语气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林奇顺着他的目光望向北方,眼神深邃而坚定:“殿下,海路已开,南洋商路将为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与资源。接下来,该彻底解决北方边患了。只有让漠南之地安定繁荣,大明才能无后顾之忧,全力扬帆出海,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朱标缓缓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明悟。林奇的目光从未局限于眼前的成就,而是早已投向了那个更加富强、安定的大明未来。
(第11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