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西南边境忽然传来急报——大小川土司受境外势力挑唆,以“反对通商、抵制新政”为由发动叛乱,烧杀劫掠,百姓流离失所,地方官府数次镇压均未奏效,恳请朝廷派兵支援。
消息传到京城,康熙即刻召集群臣议事。朝堂上,胤禵主动请战:“儿臣愿领兵前往西南,平定叛乱,护百姓安宁!”胤禛也起身奏请:“儿臣愿留京统筹粮草军需,确保前线供应无虞。”英台站在殿外等候,听闻商议结果,心中虽有担忧,却也明白此刻需以大局为重。
散朝后,英台在宫道上拦住胤禛,递上一包早已备好的伤药与调养膏:“西南气候湿热,你让军需官多带些防治瘴气的药材,还有这伤药,让将士们都备着。”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告诉胤禵,打仗之余务必保重身体,若有百姓受伤,优先救治。”胤禛握住她的手,轻声安抚:“放心,我会安排妥当,咱们定能尽快平定叛乱,让西南百姓重归安稳。”
胤禵领兵出征后,英台每日除了打理药庐、筹备巡诊,还多了一项任务——根据西南的气候与将士们的需求,改良防治瘴气的药方。她翻阅大量医书,结合漠北草原防治风寒、台湾海岛应对湿热的经验,最终配出一剂“清瘴汤”,既能驱除湿气,又能增强体力,还特意制成便于携带的药包,让驿站快马送往前线。
一日,英台收到胤禵从前线寄回的书信,信中说“清瘴汤效果显着,将士们少染瘴气,士气大振”,还提到已攻下叛军两座营寨,解救了上千名被困百姓,正按英台的叮嘱,在临时营地开设义诊点,用她送去的药材为百姓疗伤。英台拿着信,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连忙将消息告知康熙与胤禛,朝堂内外士气愈发高涨。
然而没过多久,前线又传消息——大小川土司退守深山,利用地形优势顽抗,还煽动当地不明真相的少数民族百姓加入叛军,局势陷入僵持。胤禛看着西南舆图,眉头紧锁:“硬攻恐伤百姓,还需从长计议。”英台忽然开口:“或许咱们可以从‘人心’入手。大小川土司叛乱,多是因误解新政,若能让当地百姓知道,通商与新政是为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定能瓦解叛军的根基。”
胤禛眼前一亮,即刻派人联络西南各府县,让他们带着《大清民本安康录》与通商带来的物资,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向百姓讲解新政益处——展示中原的丝绸、西洋的农具,还有英台研制的养生药材,告诉他们“叛乱只会带来灾祸,安稳才能换来安康”。同时,胤禵也放缓进攻,派人向叛军内部传递消息,承诺若土司投降,可既往不咎,还会帮当地发展商路、开设安康堂。
半月后,前线传来捷报——在百姓的劝说与感化下,不少叛军士兵主动投降,大小川土司见大势已去,只得率残部出城投降,西南叛乱彻底平定。消息传回京城,康熙龙颜大悦,下旨嘉奖胤禵与所有参与平乱的将士,还特意提到英台:“福晋以仁心配药、以智慧安民心,功不可没!”
叛乱平定后,英台随胤禛前往西南安抚百姓。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里,百姓们捧着自家种的粮食、织的布匹,围在英台身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多谢福晋娘娘,让我们知道安稳的日子有多好!”英台笑着递过养生药材,说:“往后咱们都是一家人,朝廷会帮你们修商路、开安康堂,让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过日子。”
离开西南时,夕阳洒在山间的村寨上,炊烟袅袅,孩童在田埂上追逐嬉戏,一派安宁景象。英台靠在胤禛肩头,轻声说:“其实平定叛乱的不是武力,是百姓对安稳的渴望,是大家对‘安康’的期盼。”胤禛握住她的手,声音坚定:“是啊,只要咱们守住百姓的心,守住这份安稳,再大的风浪也能扛过去。”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留下的不仅是“国泰民安”的盛景,更是“同心护山河”的信念。英台与胤禛的故事,又添了一笔“以仁心平乱、以民心安邦”的篇章——从跨越时空的过客到守护山河的守护者,他们用一生证明:最好的江山,是百姓安乐的笑容;最好的守护,是同心同德的信念,这份信念,终将伴着大清的山河,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