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瀛省归来后,英台心中始终萦绕着东海的壮阔与海疆的重要。这日清晨,她带着一份连夜拟好的章程,走进养心殿,见雍正帝正与大臣商议海贸事宜,便径直上前:“陛下,臣妇有一事,想与你及诸位大人商议。”
雍正帝见她神色郑重,便让大臣们稍候,示意英台落座:“英台,何事如此要紧?”
“陛下,此次东瀛之行,我见十四弟夫妻驻守海疆,虽尽心尽力,却因船只陈旧、航海技术有限,难以全面守护东海。”英台将章程递上,眼中满是坚定,“我提议,设立‘科技部’,招揽天下能工巧匠与有识之士,专门研究改良造船技术、航海仪器,同时扩充海军,打造坚船利炮,既守护海疆安宁,也为海贸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殿内大臣闻言,议论纷纷。有人担忧:“设立新部、建造大船,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恐加重国库负担。”也有人质疑:“我大清疆域辽阔,陆地防务已足够稳固,何必在海上投入过多?”
英台站起身,声音铿锵:“诸位大人,海疆并非大清的边界,而是连接天下的门户!当年九弟拓展海贸,靠的是简陋商船;如今施琅将军平定台湾后,海疆防线虽固,却难抵未来海外变数。若我们不主动提升造船技术、扩充海军,他日海外势力乘船而来,我大清海疆将无险可守,百姓与海贸也将陷入危局!”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科技部并非只造战船,更可研究农耕、纺织、医药等民生技术,长远来看,是利国利民的根基。而扩充海军,也并非穷兵黩武,而是为了守护‘同心’的成果——守护渔民的生计,守护海贸的互通,守护我大清与海外诸国的和睦相处。”
正说着,侍卫禀报:“启禀陛下,施琅将军求见,言有海疆要务禀报。”
雍正帝眼中一亮,连忙召施琅进殿。施琅身着铠甲,快步走入,躬身行礼后,便直言道:“陛下,臣今日前来,正是为海疆防务建言!近年来,海外商船往来增多,部分国家在东海附近频繁活动,恐对我大清海疆不利。臣建议,即刻扩充海军编制,建造大型战船,选拔精锐将士训练海战之术,同时在沿海增设防御炮台,形成海陆联防之势,确保海疆万无一失!”
施琅的建议与英台不谋而合,殿内大臣们顿时安静下来。雍正帝看着英台与施琅,眼中满是赞许与深思:“英台与施将军所言,正合朕意!海疆安稳,方能保家国安宁。朕决定,准奏!”
当日,雍正帝便下旨:设立“科技部”,由英台牵头,招揽天下人才,统筹技术研发;任命施琅为海军总领,负责海军扩充与海疆防御;从国库调拨专款,支持造船与海军建设。
旨意下达后,英台立刻行动,派人在全国张贴告示,广招能工巧匠与学者。不出一月,科技部便汇聚了各地人才——有擅长木工的造船师傅,有精通天文的读书人,有懂算术的商人,甚至有海外归来的华侨,带来了先进的航海知识。英台亲自坐镇科技部,与工匠们一起研究造船图纸,改良船身结构,试验新型帆索,日夜操劳却毫无怨言。
施琅也全力投入海军扩充,在沿海选拔将士,训练海战战术,同时监督战船建造。他时常来到科技部,与英台交流战船需求:“皇后娘娘,海战战船需更坚固的船身与更灵活的操控,还需配备火炮,才能应对海上战事。”英台当即组织工匠,根据他的建议改良设计,将火炮安装在船身两侧,同时优化船底结构,增强船只的稳定性与速度。
半年后,第一艘新型战船“同心号”在东海下水。这艘船身坚固、帆索精良,配备了十二门火炮,可容纳百名将士,比以往的战船性能提升数倍。下水当日,英台与雍正帝、施琅及众大臣来到港口,看着“同心号”在海面上乘风破浪,众人无不振奋。
弘历拉着英台的手,兴奋地喊道:“皇额娘!这船好威风!以后有它守护海疆,十四叔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英台笑着点头,看向身边的雍正帝:“陛下,这只是开始。往后,我们会造出更多更好的战船,培养更精锐的海军,让我大清的海疆,永远安稳;让‘同心’的光芒,通过这片大海,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雍正帝握紧她的手,眼中满是骄傲:“英台,你总能为朕、为大清指明方向。有你在,有这坚船利炮在,有这同心同德的百姓与将士在,我大清的海疆,定能固若金汤!”
施琅也上前躬身:“陛下、皇后娘娘放心,臣定带领海军将士,守住这海疆,不辜负陛下与皇后的信任,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盼!”
海风拂过港口,“同心号”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与远处的“同心旗”遥相呼应。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而英台与雍正帝共同擘画的海疆宏图,却为这段七世缘分添上了最壮阔的一笔。它证明了,真正的守护,既要心怀温情,也要兼具远见;真正的“同心”,既要守护当下的安稳,更要为未来的世代筑牢根基。
这份海疆之上的坚守与远见,终将伴着“同心号”的航迹,永远守护着大清的万里海疆,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安宁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