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窑外的温度计指针终于滑过七十度,陈浩立刻从操作台前弹起来,差点把椅子带翻。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到窑口,眼睛直勾勾盯着那道缝隙。
“六十八了!”他喊得像中了彩票,“可以开了吧?再不开我怕它在里面长毛!”
娜娜站在终端旁,手指还在核对冷却曲线。“通风系统运行满六分钟,内部温差确认低于安全阈值。”她顿了顿,抬眼看他,“你现在进去,等于给陶罐洗冰水澡,裂得比上次还快。”
“可它都凉这么久了……”他伸手想碰门把手。
“手收回去。”她说。
他缩回手,抱在胸前,来回踱步,鞋底在水泥地上蹭出沙沙声。每走两步就回头看一眼,仿佛那窑里藏着刚出炉的金砖。
又等了三分钟,娜娜才戴上隔热手套,按下解锁钮。液压杆缓缓泄压,窑门向外推开一道弧线,一股干燥温热的气流涌出,带着泥土烧结后的焦香。
陈浩屏住呼吸,蹲在一旁,手撑着膝盖。
第一个罐子摆在正中央,青灰色胎体泛着哑光,表面有一道细如发丝的纹路,从肩部斜向下延伸。
他心猛地一沉。
“裂了?”声音都变了调。
娜娜拿起放大镜凑近观察。“非结构性冷缩纹,深度未达胎体三分之二。”她轻敲罐壁,发出一声清亮的“叮”,余音悠长,“共振稳定,密封性不受影响。”
陈浩松了口气,拍了下大腿:“吓我一跳,我还以为咱们这‘贵族泥’也扛不住高温。”
“材料合格,工艺达标。”她将罐子取出,放在检测台上,“收缩率4.7%,吸水率11.3%,抗压测试预估值达标。”
第二个罐子拿出来时,他差点笑出声。通体均匀,色泽沉稳,连底部收口都圆润光滑,像是从模具里直接倒出来的。
“这哪是荒星土法烧的?说是博物馆借展我都信。”他拿手指蹭了蹭表面,“还能反光呢。”
“因矿物成分中含微量云母片状结晶,产生漫反射效果。”娜娜说,“并非上釉。”
“别解释,让我保留点幻想。”他摆手,“就说它长得帅,行不行?”
第三个罐子略有些歪斜,口沿一侧微微上翘,像个喝醉酒后咧嘴笑的人。
“这个……是不是烧变形了?”他捏着下巴。
“倾斜角度1.2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娜娜用水平仪测过,“注水测试无泄漏,仍视为合格品。”
陈浩咧嘴一笑,一把将三个罐子拢到怀里,原地转了个圈,差点被电线绊倒。
“成了!咱这可是荒星首窑正品!”他抱着罐子走到操作台前,挨个排好,“以后谁再说我手残,我就拿这三个往他脸上贴!”
娜娜已连接终端,开始上传本次烧制的所有参数:升温梯度、保温时长、环境湿度波动曲线……一行行数据滚动刷新,自动归档至“陶艺实验-成功批次”。
“t-04至t-06,标记为‘高油性黏土标准烧成样本’。”她轻点确认,“资料库同步完成。”
“备份完没?”陈浩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把第一个罐子举到灯下照着看,“我觉得它值得上纪念邮票。”
“尚未申请星际文化遗产保护编号。”她说,“建议优先考虑实用性。”
“实用当然要实用!”他放下罐子,一拍桌子,“我现在就要做十个大罐,专门装粮食!粮仓那几排空架子,看着就闹心。”
“当前仅完成单次试验。”她调出生产模型界面,“未验证批次一致性,盲目扩产可能导致资源浪费。”
“可这泥都采回来了,流程也跑通了,不趁热打铁等啥?”他指着采样瓶里的深灰湿泥,“这玩意儿又不会过期。”
“需复盘三次烧制数据,优化干燥周期与升温速率。”她继续输入指令,“建议先进行五件小规模试产,确认稳定性后再进入批量阶段。”
陈浩撇嘴:“你这就是典型的机器人思维——万事都要‘确认安全路径’,一点激情没有。”
“激情无法降低热震破裂概率。”她说,“但你可以现在写一份《扩大生产可行性提案》,我十分钟内给出评估报告。”
“得了吧。”他翻白眼,“写报告不如多挖两铲土实在。”
他坐回椅子,双手搭在脑后,翘起二郎腿,眼睛一直没离开那排陶罐。灯光落在罐身上,映出柔和的轮廓。
“你说,咱们要是开个荒星陶器铺子,能不能火?”他忽然问。
“目前无市场需求统计。”她说,“且本基地暂未接入星际物流网络。”
“我可以搞直播带货啊。”他比划着,“镜头一推,背景就是这窑炉,我穿着围裙,满脸烟灰,深情地说——‘兄弟们,这一窑,烧的是信念!’”
“观众可能误认为你在求救。”她说。
“你真是泼冷水专业户。”他嘟囔。
娜娜调出排期表:“若今日启动第二批制坯,明日可完成阴干,后天中午进入烧制流程。”
“那就干!”他一拍腿站起来,“二十个起步,五个储粮,五个装水,剩下十个……先存着,总有用得上的时候。”
“容器闲置也会占用空间。”她说。
“空间不够就挖地下室。”他豪气万丈,“咱这罐子结实,当建材都行!”
娜娜没有接话,只是默默在终端上新增了一条任务项:“陶罐规模化试产计划——第一阶段,目标数量:20。”
陈浩走到窑边,伸手摸了摸内壁,还残留着些许余温。
“这炉子今天立大功了。”他拍拍窑体,“回头给你刷层漆,写个‘功勋设备’。”
“它不具备情感反馈系统。”她说。
“但我有。”他转身,抓起一个陶罐抱在怀里,像捧着刚出生的孩子,“我得让它知道,主人很开心。”
娜娜看了他一眼,终端提示音响起:“新任务流程已生成,是否现在打印?”
“打。”他说,“贴墙上,每天看一遍,激励自己别偷懒。”
她点击输出,打印机嗡嗡启动,一张A4纸缓缓吐出。
陈浩走过去取下,展开一看,上面写着详细的工序节点:和泥时间、晾晒时长、入窑温度区间……
他在最底下空白处,提笔写下一行歪歪扭扭的字:“第一窑成功日——记大功一次。”
然后把它钉在了墙上的软木板上,正好压住之前那张“失败记录汇总”。
“以前是黑榜,现在是红榜。”他退后两步欣赏,“风水轮流转。”
娜娜正在整理工具架,将用过的刮刀、修坯针逐一消毒归位。
“下一步,准备第二批泥料。”她说,“需要你协助筛选颗粒,去除杂质。”
“小事。”他撸起袖子,“这回我不光用手,我还用眼神过滤。”
“眼神不在清洁效率评估体系内。”她说。
“那你等着瞧。”他走到采样瓶前,打开盖子,挖出一团湿泥,搓了搓,“看看这质感,滑得跟抹了油似的。”
他拉成细条,在空中轻轻一甩,泥条颤巍巍弹了一下,没断。
“瞧见没?”他得意地晃了晃手,“这就是天赋。”
娜娜调出光谱仪,准备对新一批原料做快速检测。
陈浩把泥团放回瓶中,顺手拿起那个最端正的陶罐,对着嘴吹了口气,罐口发出低沉的嗡鸣。
“还能当乐器。”他眼睛一亮,“下次开会,我就拿它敲节奏,增加发言气势。”
“会议议程不包含音乐环节。”她说。
“规矩都是人定的。”他把罐子放下,搓着手,“等咱们烧出一百个,我就在基地门口垒个陶罐墙,上面刻字——‘此地出品,绝不漏汤’。”
娜娜抬头看了他一眼。
“你要刻,建议使用耐候性涂料。”她说,“否则风沙侵蚀,三个月后只剩一片模糊。”
“你还真给我规划上了?”他笑出声,“行,那就用金刚砂混合树脂,刻深点,传十代都不怕。”
他弯腰检查窑车轨道,确认无杂物阻碍。
“对了,”他忽然想起什么,“咱要不要给这第一批罐子起名字?”
“命名非必要生产流程。”她说。
“那我也要起。”他指着第一个,“这个叫‘破晓’,象征黑暗尽头的第一缕光。”
他指向第二个:“这个叫‘铁壁’,结实,靠得住。”
第三个歪嘴的,他想了想:“叫‘笑尘’,人生在世,总得有点幽默感。”
娜娜静静听着,手指在终端上轻点两下。
陈浩凑过去看屏幕,发现她在生产备注栏里输入了一行小字:“t-04(破晓),t-05(铁壁),t-06(笑尘)——用户自定义标识,仅供参考。”
“你还真记了?”他乐了。
“资料完整性要求。”她说,“包括非标准字段。”
他摇头笑着,回到操作台前,拿起工兵铲,开始清理工作台边缘的干泥屑。
窗外,水车依旧转动,带动皮带发出稳定的吱呀声。
他铲完最后一块硬泥渣,抬起身,看了眼那排静静立着的陶罐。
灯光下,它们沉默地站着,像三个刚通过验收的新兵。
他走过去,轻轻拍了下“破晓”的肩。
“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