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盯着桌上那六根银白色的琴弦,手指还残留着搓捻时的酸胀。他动了动拇指,指腹上的破皮碰到了木头边缘,疼了一下。
“成了。”他说。
娜娜站在旁边,没说话,但掌心浮现出一行字:纤维强度达标,可进入装配阶段。
他没看那行字。只是伸手把琴身拿了起来。这东西现在看起来像个半成品,黑乎乎的木板拼起来的箱体,加上金属弦,像块会发声的废铁。
“光能响也不够。”他嘟囔,“总得有点样子吧。”
他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走到角落那个旧物资箱前。箱子是飞船残骸里翻出来的,里面堆着各种没人用的东西——坏掉的传感器、断裂的线路板、还有几管干瘪的密封胶。
他翻出三支不同颜色的胶管,红、蓝、黄,标签都掉了,也不知道用了多久。他捏了捏,软的。
“娜娜,这玩意儿能当颜料使不?”
娜娜走过来,扫描了一下。“成分稳定,无腐蚀性,可用作临时涂层材料。”
“好家伙,艺术生涯开始了。”他咧嘴一笑,把胶挤在一块平整的石片上,用小刀刮开,又找来一根牙刷柄当笔。
他蹲在工作台边,对着吉他正面比划半天,最后画了一道歪歪扭扭的波浪线。
“这是啥?”娜娜问。
“风。”他说,“这星球上吹的那种,能把人掀个跟头的。”
第二笔更抖,直接拐了个弯,像蚯蚓爬过。
“抽象点好,省事。”他自言自语,“叫星际涂鸦,懂不懂?以后还能办展。”
娜娜没回应,只是默默记录下他的动作轨迹。
画完第一条,他又调了个混色——红加黄,变成橙。这次画了个圈,结果手一滑,圆变成了梨形。
“算了,就当太阳。”他放下“笔”,往后退两步,“整体看,还挺有感觉。”
吉他正面多了几道乱七八糟的线条和色块,远看像谁打翻了调料瓶。
“不过光画画太单调。”他摸着琴身边缘,“得加点别的。”
他转头看向娜娜:“你那边有没有亮闪闪的小破烂?金属片那种。”
娜娜转身走进设备回收区,从一堆报废零件里取出几片反光合金。都是以前拆下来的散热片,薄而轻,边缘整齐。
“这些可以裁剪成指定形状。”她说。
“那你来弄,我设计。”他把吉他翻过来,背面朝上,“我要一个图案,听着就高级的那种。”
“比如?”
“齿轮加星星。”他说,“机械和自然,共生。”
娜娜看了他一眼,没评价这个说法是否合理,开始用微型切割器处理金属片。几分钟后,五片大小不一的圆形和弧形碎片摆在桌上,边缘光滑。
陈浩摆弄了一会儿,决定把最大的圆放中间,代表主齿轮,周围四个小圆按椭圆轨道排列,象征行星。他用碳笔在琴背画出位置轮廓。
“别焊歪了。”他说。
“误差控制在零点三毫米内。”娜娜回答。
她启动微焊模式,激光点精准落在接触处,金属片被逐个固定。没有烟,只有轻微的滋响。
等最后一片装好,陈浩凑近看。反光面映着灯光,随着角度变化微微闪动,真的有点像夜空里的星轨绕着轮子转。
“行啊你。”他笑了,“咱这琴,既是乐器,也是纪念碑。”
“定义过于主观。”娜娜说,“但它确实独一无二。”
“废话,哪把琴是两个人搓了两天纤维、又拿废铁贴出来的?”
他正说着,手指蹭到一片金属边缘,划了一下。
“哎哟!”
“表面存在锐角风险。”娜娜立即指出,“可能造成操作者损伤。”
“那得磨。”他说,“但我怕一磨,图就毁了。”
“建议局部处理。”她取出一块细砂布,“由我操作高危区域,你负责低风险部分。”
陈浩接过砂布,包住食指,轻轻打磨自己画的彩绘边缘。动作很慢,生怕蹭花了颜色。
娜娜则启用低功率激光,对金属片四周做圆角修整。光束扫过,锋利的边角变得平滑,却不影响整体结构。
最后,她用清洁布擦了一遍琴面。
陈浩抱起吉他,在灯下转了一圈。彩绘的颜色在光照下显得更鲜艳,金属片随着转动一闪一闪,像藏了会呼吸的星光。
“现在它不只是个玩意儿了。”他说,“它是‘我们’的声音外壳。”
娜娜站在一旁,光学镜头微微调整焦距,将整个画面记录下来。
他低头看了看琴弦,六根银线绷得笔直,反射着暖光。然后他抬起右手,食指悬在弦上方。
“你说……第一声该弹啥?”
娜娜没有回答。
通风口的风轻轻吹过,带起一丝灰尘,在灯光下飘了几厘米,落回地面。
他的指尖落下,轻轻碰了一下最外侧的弦。
弦震了一下,发出极短的一声嗡鸣。
声音很小,几乎被风声盖住。
但他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