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屏右下角的信号消失了,像一滴水落进铁锅,连个泡都没冒。
陈浩盯着屏幕看了十秒,手指在回放按钮上按了三次。画面里那段波形只闪了一下,然后彻底归零。
“就一下?”他问。
娜娜站在他身后,机械臂接口还连着分析仪。“扫描完成。样本无持续能量波动,未检测到电磁残留或化学反应异常。”
“那就是白给咱吓一跳。”卡尔松了口气,顺手把扳手扔进工具袋,发出哐当一声响。
苏珊没说话,低头检查氧气瓶压力表。指针稳在满格位置,绿色区域亮得刺眼。
“这地方不让我们安生啊。”陈浩靠在墙边,抬头看顶灯,“先是金属裂开,再是自己发光,现在又来个心跳似的信号。它是不是想跟我们聊天?”
“可能性低于百分之零点三。”娜娜说,“更可能是材料内部微结构应力释放导致的瞬时电荷偏移。”
“听不懂。”卡尔摆手,“但我知道一件事——躺床上总比下水强。”
“你要是真想躺着,下次别报名。”陈浩脱下外套,“装备已经改完了,深潜3型能扛一千五的压力。咱们今晚就出发。”
“今晚?”卡尔声音高了半度,“不是说等两天再看情况?”
“等什么?”陈浩走到架子前,拍了拍那套银灰色潜水服,“等它再发个短信约我们吃饭?信号没了就是安全窗口,错过这班船,下次还不知道啥时候开。”
娜娜关掉主机。“导航系统已更新。未知生态区路径标记清晰,上次留下的浮标信号仍在运作。”
“那就没理由拖。”陈浩拉开柜子,取出头盔,“穿衣服吧。这一趟不去白不去。”
四人换装花了二十分钟。新潜水服比旧款沉,关节处多了层金属贴片,走动时发出轻微摩擦声。
卡尔卡在门框那儿两次,最后是苏珊推了他一把才挤出去。
“这玩意儿是不是缩水了?”他扭着腰,“我明明没胖。”
“是你动作太慢。”苏珊拉紧背包带,“别磨蹭,流速数据说今晚海流最缓,错过就得等明天。”
基地出口打开时,外面一片漆黑。海水像块厚布,压在透明罩上。远处几盏探灯亮着,光束被水流扯成歪斜的线。
他们一个接一个滑入水中。
刚下潜五十米,声呐就开始跳。断层带的岩壁扭曲了信号,屏幕上只剩一团乱麻。
“惯性导航启动。”娜娜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根据上次标记点重建路线,预计三十分钟后抵达目标区。”
“你还记得路?”陈浩调整呼吸节奏。
“资料库有完整记录。”她说,“包括卡尔上次撞过的第三根石柱。”
“那不是我的错!那柱子本来就不该长在那儿!”
“建议保持队形。”娜娜没理他,“前方进入狭窄段,宽度不足两米。”
他们排成一列前进。娜娜在前,用机械臂拨开悬浮的碎石。陈浩居中,时不时回头确认卡尔没掉队。苏珊殿后,手里攥着震动探测器。
游到一半,卡尔突然停住。
“卡住了?”
“不是。”他伸手摸背,“好像刮到了什么东西。”
陈浩靠近一看,发现他肩甲后侧划开一道口子,露出底下碳纤维层。
“你碰岩壁了。”
“我没碰!”卡尔扭头,“就是觉得背后一凉,然后就这样了。”
“继续走。”苏珊提醒,“别在这儿停太久。”
又过了十分钟,通道终于变宽。眼前豁然开阔,海底地形向下倾斜,形成一片缓坡。
“到了。”娜娜说,“低活性生态盲区边缘。”
他们停下脚步。脚下泥土松软,踩上去会陷进去半寸。四周静得只能听见呼吸声和氧气循环的微响。
“开始采样。”陈浩打开采集箱,“先测水质,再找活物。”
苏珊蹲下,将探针插入泥中。读数刚跳出来,她皱了眉。
“不对劲。溶解氧偏低,但有机质含量超高。”
“意思是这儿不该有生命?”卡尔问。
“意思是这儿不该这么安静。”她说,“这种环境通常会有大量微生物聚集。”
正说着,前方地面忽然动了。
一片灰绿色苔状物缓缓隆起,像是被什么东西从下面顶起来。接着,一群半透明的软体生物钻出泥层,密密麻麻地朝他们爬来。
“这是啥?”卡尔往后退了一步。
“没见过。”苏珊迅速收起探针,“但数量太多,硬冲可能引发群体攻击。”
“驱离试试。”陈浩说。
常规声波无效。那些生物只是顿了一下,继续前进。
“换低频震动。”苏珊提议,“某些海洋蠕虫对特定频率敏感。”
娜娜调出数据。“安全范围在三十到四十赫兹之间。测试从三十五开始。”
她启动手持装置,轻轻一按。
地面微微颤动。
几秒钟后,那些生物转向了,慢慢退回泥中,消失不见。
“成了。”卡尔拍拍胸口,“还好没打起来。”
“换个地方采样。”陈浩指着左侧斜坡,“刚才那片地不太干净。”
他们移动不到二十米,卡尔一脚踩空。
脚下的苔层塌了,露出下面缠绕的藤蔓状植物。那些藤蔓泛着蓝光,光线柔和却穿透力极强,照亮了周围五米内的每一粒沙。
“哎?”卡尔蹲下,“这玩意儿自己会发光?”
三人围过来。
藤蔓表面覆盖一层薄膜,轻轻晃动时会泛起涟漪般的光纹。没有热感,也不闪烁,稳定得像台老式台灯。
“采一个看看。”陈浩递出绝缘钳。
苏珊接过,小心剪下一截。刚放进样本盒,她的头盔显示屏就闪了几下。
“传感器失灵了?”陈浩问。
“局部干扰。”她检查线路,“接触瞬间有微弱电荷释放,但没毒性反应。”
娜娜远程接入系统。“已隔离受影响模块。初步判断为表面离子层与金属接触产生静电,非生物攻击行为。”
“那就是安全?”卡尔凑近盒子,“这光还挺亮。”
“亮度相当于三瓦LEd灯。”娜娜扫描样本,“发光机制源于细胞内稳定的氧化还原反应,无需外部能源输入。”
“省电还不烫手。”陈浩笑了,“咱基地那些天天烧保险丝的灯泡可以退休了。”
“先别想那么远。”苏珊提醒,“氧气还剩两小时,够不够返程还得算。”
陈浩看了看时间,又回头望向那片发光藤蔓。幽蓝的光映在岩壁上,像一片沉睡的星河。
“不能空手回去。”他说。
“你想多待?”卡尔紧张起来,“可超时不划算。”
“划算的事轮不到咱们做。”陈浩站起身,“通知过你们,这次任务优先级变了。这光比我们的灯耐用,还不要电。只要能种活,以后下水都不用背电池。”
“可现在天黑了。”卡尔嘀咕。
“所以我们得抓紧。”陈浩打开通讯频道,“所有人听令。扩大采样范围,不同深度各取一组,确保样本多样性。娜娜记录光照强度、温度、盐度、沉积物成分。苏珊负责封装,防止交叉污染。卡尔——你看着点后面,别让那些软体生物偷袭。”
“我又不是警卫犬。”卡尔小声抱怨,还是转身盯住了来路。
接下来的四十分钟,他们分头行动。陈浩在浅层挖,苏珊去坡底取深层样本,娜娜用无人机拍摄生长分布图。
第五组样本采集完毕时,苏珊忽然抬手示意。
“怎么了?”
她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小片区域。那里的藤蔓颜色更深,光线略偏青,而且排列方式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像是被人刻意摆过。
“有人来过?”卡尔声音压低。
“不可能。”陈浩摇头,“这片区域没标记在任何地图上,连基地都不知道。”
“也许是自然形成的。”苏珊说。
“但形状太规整。”娜娜调近画面,“排列呈环形,直径约一点八米。中心点下方土壤密度异常。”
陈浩走过去,用铲子轻轻挖开表层。
下面埋着一块石头。表面平整,边缘有打磨痕迹,明显不是天然产物。
他把它翻过来。
背面刻着一道短横线。
很细,像是用尖锐物体划出来的。
“这谁干的?”卡尔咽了口唾沫。
没人回答。
陈浩盯着那条线看了很久。它不像符号,也不像记号,就只是一道划痕。但出现在这里,太不寻常。
“拍照存档。”他把石头放回原位,“别动它。”
“我们还要继续吗?”苏珊问。
“当然。”陈浩合上采集箱,“任务没完。”
他们完成了最后一轮记录。七份样本全部密封入库,数据同步上传至便携终端。
返程路线已经规划好。娜娜走在前面带路,其他人依次跟进。
游出三百米时,陈浩忽然停下。
他转身看向那片发光藤蔓。蓝光依旧静静亮着,在黑暗的海底铺开一片宁静。
他抬起手,隔着手套轻轻碰了碰面罩。
然后转回头,继续向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