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舱停稳的瞬间,陈浩就看见那道封条在震动中翘得更开了。陶罐的一角露在外面,原本包裹它的凝胶正一点点变干,表面泛起细小的裂纹。
“别开箱。”他抬手拦住卡尔,“先关气密阀。”
卡尔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转身去拧控制台上的旋钮。苏珊立刻把扫描仪收了回来,娜娜的声音同时响起:“检测到空气接触面扩大,建议立即启动保护程序。”
“还用你说。”陈浩盯着那块正在脱水的凝胶,“这玩意儿要是真废了,咱连个古董花瓶都拼不出来。”
他们把减震箱整体推进了文物保护舱。这个舱室原本是用来存放生物样本的,现在临时改造成恒温恒湿环境,模拟深海压力和气体成分。娜娜调出操作界面,输入一串参数,惰性气体缓缓注入,舱内光线变得有些发灰。
“温度稳定在四度,湿度百分之九十七,氧气浓度低于零点三。”她说,“现在可以重新封装。”
卡尔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把陶罐取出来。这次换上了新的密封袋,里面预装了改良版凝胶,能自动填补缝隙。袋子合拢后,内部压力略高于外部,形成反向密封。
“成了。”他说,松了口气。
“别高兴太早。”苏珊指着扫描屏,“你看这里——罐口边缘有细微划痕,可能是搬运时蹭到的。虽然没破结构,但长期看会影响稳定性。”
陈浩凑过去看了眼,点点头:“下次贴个‘易碎品’标签,谁弄坏谁赔。”
“你拿什么赔?”卡尔嘀咕,“你工资都存不住三天。”
“我可以打欠条。”陈浩咧嘴,“写上‘欠文物修复费一万单位能源’,盖个手印,传给下一代继续还。”
娜娜已经开始运行非接触式激光扫描。光束从不同角度扫过陶罐表面,数据实时生成三维模型。石刻和铭牌也陆续被送进来,逐一记录。
“符号提取进度百分之三十二。”她说,“目前未发现与已知文明系统的直接关联。”
“那就是没人认识呗。”卡尔靠在墙边,“白忙活。”
“不是白忙。”苏珊站在另一台终端前,“你看这些斜线符号的间距——第一组三个,第二组五个,第三组八个,第四组十三。”
“斐波那契数列?”陈浩歪头,“你是说古人也会数学?”
“不止是数学。”她放大图像,“整个排列方式像是一种周期记录。如果这是时间标记,那它可能对应某种天文现象。”
“比如月亮圆一次画一道?”陈浩笑。
“比那复杂。”她说,“我怀疑他们在追踪星体运行轨迹,或者潮汐变化规律。”
卡尔翻了个白眼:“所以咱们挖了个古代日历?”
“如果是真的,说明他们有长期观测能力。”苏珊没理他,“不是随便刻几道玩的。”
陈浩摸了摸下巴:“也就是说,这些人知道自己活了多久,还想让后来人知道?”
“差不多。”苏珊点头,“这是一种传承。”
娜娜忽然插话:“金属铭牌扫描受阻,检测到微弱电磁干扰源,位置在铭牌背面夹层。”
“还有机关?”陈浩来了兴趣,“拆开看看。”
“不能拆。”娜娜说,“结构脆弱,强行分离可能导致信息丢失。我已经尝试屏蔽干扰信号,建议由卡尔切断周边电源。”
卡尔叹了口气,走到角落拉下几个开关。研究室的灯闪了一下,备用线路启动。他再打开信号屏蔽盒,套在铭牌外面。
“试试。”他说。
娜娜重新启动扫描。这一次,图像清晰了许多。铭牌内部显示出细密的纹路,像是某种合金颗粒按特定顺序排列。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她说,“颗粒分布符合编码逻辑,疑似人工嵌入的信息载体。”
“等等。”陈浩瞪大眼,“你是说这东西里藏着U盘?”
“类比成立。”娜娜说,“但它依赖特定物理环境读取,当前条件下无法解码具体内容。”
“那就留着。”陈浩拍板,“等以后有条件再搞。现在先把能做的做完。”
他们开始整理资料。每件文物都有独立编号,扫描数据同步存入主系统。娜娜建立了一个新文件夹,命名为“深海遗址初步研究”。
陈浩翻看陶罐内残留液体的分析报告。成分显示其中含有稳定的有机染料,耐腐蚀性强,能在极端环境下保存多年。
“这玩意儿能当标记液用。”他说,“以后我们在地图上做记号,再也不怕褪色了。”
“你就想着怎么用?”苏珊抬头,“这可是几千年前的东西。”
“几千年前的人也想省事。”陈浩笑,“我要是他们,也会想办法让字别糊。”
“你跟古人挺像。”卡尔说,“都懒得动脑子。”
“不一样。”陈浩摇头,“他们留下东西是为了让后人看懂。我留下东西是为了让别人帮我干活。”
苏珊把符号图谱打印出来,一张张贴在墙上。她又调出星象数据库,对比不同时期的天体位置。某些符号的角度和长度似乎与特定年份的行星排列吻合。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她说,“那他们记录的不只是时间,还有预测。”
“预测啥?”卡尔问。
“比如什么时候涨潮,什么时候地震。”她说,“甚至可能是某种仪式的时间节点。”
“听起来像算命。”陈浩说。
“是科学。”苏珊纠正,“只是我们还没完全理解。”
娜娜一直在后台运行多线程分析。她的身体微微发烫,指示灯频率加快,说明处理负荷很高。
“你在干嘛?”陈浩问。
“同时比对三千七百种古文字演变模型。”她说,“寻找基础构形单元的相似性。”
“有结果吗?”
“尚未匹配成功。”她说,“但部分符号的组合逻辑接近早期计数系统,可能用于资源统计或事件记录。”
“所以真是记账?”陈浩笑,“我说嘛,献祭三条鱼,换两块石头。”
“不排除这种可能。”娜娜说,“许多文明最初的文字都源于实用需求。”
“那你有没有想过。”苏珊突然开口,“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明明建了墙,修了排水,还用了耐腐蚀材料……结果还是被泥沙盖住了。”
“地壳变动。”陈浩说。
“也许不是。”她说,“也许是故意藏起来的。就像我们现在把重要文件锁进保险柜。”
“那他们怕啥?”卡尔问。
“不知道。”苏珊摇头,“但能肯定一点——他们知道自己可能会消失,所以想留下点什么。”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陈浩低头看着终端上的数据流。那些符号静静排列着,看不出情绪,却让人感觉它们一直在说话,只是没人听懂。
“难怪你说这是传承。”他说,“他们没法活着见到我们知道他们存在,就只能靠这些东西说话。”
“我们现在就在听。”苏珊说。
娜娜轻声说:“无论建造者是谁,他们曾在这片星球上生存、思考、传递信息。我们看到这些,就是他们存在的证明。”
卡尔没说话,默默走到角落检查信号屏蔽装置。他重新接了一根线,确认电压稳定,然后坐回椅子上。
“以后搬东西我亲自来。”他说,“别让老化的带子再出问题。”
“你还记得上次是谁摔箱子的?”陈浩笑。
“那次是意外。”卡尔瞪他,“这次不一样。”
苏珊继续比对着符号和星象图。她发现第七组符号的倾斜角度,恰好对应某个千年周期的彗星回归方向。
“这个标记……”她喃喃,“不是随便画的。”
陈浩站起身,走到墙边看了看贴满的图纸。他忽然觉得这些线条不像文字,更像一种提醒。
提醒后来的人:我们来过。我们记得。我们也希望你们记得。
“娜娜。”他说,“把这些数据都备份一份。”
“已经完成三次冗余存储。”她说,“包括离线硬盘和加密云端。”
“再加一份。”他说,“刻成光盘,塞我床底下。”
“为什么?”苏珊问。
“万一哪天系统崩了。”他说,“至少还有个胖家伙知道藏在哪。”
卡尔哼了一声:“你要死了谁还记得床底下有东西。”
“所以我得多生几个孩子。”陈浩笑,“让他们从小背家谱,第一句就是‘我爸藏了张光盘’。”
娜娜没有笑,但她的眼睛亮了一下。
苏珊摇摇头,继续低头记录。她的笔尖顿了顿,在纸上写下一句话:
“这些符号,或许不是语言,而是时间本身留下的指纹。”
卡尔调试完设备,顺手打开了铭牌的实时监测界面。屏幕上跳动着微弱的信号波动,像是某种节奏。
他盯着看了几秒,忽然皱眉。
“这频率……怎么有点像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