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枝断裂的声音在头顶响起。
苏珊立刻停下脚步,手从口袋里抽出来,握住了背包带。卡尔也站定,侧身挡在她前面,右手摸向腰间的工具刀。两人没说话,只是盯着上方树冠的动静。
风又吹了一下,几片湿叶子飘下来,砸在泥地上。
“可能是枯枝。”卡尔压低声音,“别慌。”
苏珊点点头,但还是没动。她看着那串之前发现的战术靴脚印,现在已经被新落的树叶盖住了一半。他们刚才走过的路,泥泞得像被翻过一遍。
卡尔打开手电,红外模式扫了两圈。屏幕没有红点反馈。
“没人。”他说,“继续走,快到坡顶了。”
他们加快步伐。背包沉,肩膀被勒得发麻。苏珊换了只手扶带子,左脚踩上一块松动的石头,差点滑下去。卡尔伸手拉了她一把。
“小心点。”
“嗯。”
再往上十几米,地势变陡。卡尔先爬上去,回身把苏珊拽上来。两人喘着气,眼前豁然开阔——基地外墙的探照灯亮着,在雾里划出一道黄光。
对讲机突然“滴”了一声,信号恢复。
“听到回话!”陈浩的声音炸出来。
苏珊赶紧按下通话键:“我们到了外围检查点,安全。”
“物资呢?”
“都在。”
“娜娜已经准备接收,直接去b3口。”
挂掉通讯,两人顺着斜坡往下走。基地的铁门缓缓打开一条缝,刚好够人侧身进。
娜娜站在门口,手里拿着检测仪。她看了眼卡尔背上的包,又扫了苏珊一眼。
“体温正常,心率偏高,建议休息。”
“等会儿再说。”苏珊把背包卸下来,“水样在左边袋,植物样本分三类装的。”
娜娜接过包,当场打开,取出水质分析仪插进水瓶。屏幕上数字跳了几下,绿灯亮起。
“可饮用,微生物含量低于标准值。”
“那能喝了吗?”卡尔问。
“可以,但建议煮沸后分配。”
陈浩这时候从控制室走出来,右臂缠着新绷带,衣服还是湿的。
“人都没事吧?”
“没事。”苏珊说,“就是路上信号断了会儿,看到些奇怪脚印。”
“记下来,回头查。”
“不是动物?”
“是人穿的靴子,尺码小。”
陈浩皱了下眉,但没多问:“先进来,外面冷。”
三人跟着娜娜往净化区走。净水设备正在运行,嗡嗡响。陈浩指着一台空机器:“这台修好了?”
“昨天晚上重启成功。”娜娜说,“过滤膜更换完成,产能恢复百分之七十五。”
“够用了。”陈浩看向卡尔,“你们带回的水先走一遍流程,然后存进主罐。植物部分,按种类分开,贴标签。”
“岩薯和盐地笋优先处理。”苏珊补充,“岩薯淀粉多,能顶饿。”
“行。”陈浩点头,“第一批成品饭优先给值守组,伤员次之。剩下封冷藏。”
“我去做记录。”苏珊转身去拿登记本。
卡尔坐在椅子上捶了下腿:“累死我了,走一趟比搬集装箱还费劲。”
“你还能坐这儿说话,说明没真累。”陈浩拍了他肩膀一下,“十分钟后集合,余波要来了。”
“这么快?”
“娜娜推算的,六小时内。”
“那我还歇五分钟。”
“不行,现在就动。”
卡尔叹了口气,站起来。
娜娜已经调出防御方案投影,挂在墙上。图显示南墙、东堤、北缝三个重点区域。
“南区用集装箱叠层加固,夹层填充碎石凝固剂混合物。”她指着结构图,“当前承压能力提升至每平方米八吨。”
“上次才五吨。”陈浩说,“这次浪要是超过八吨呢?”
“概率低于百分之十二。”
“那也得防。”
他转头看门外:“苏珊!带上人去东堤加沙袋,三层以上,斜面朝外。卡尔,你去北区,所有裂缝用速凝胶封死,再焊钢板。”
“焊机还在充能。”
“充一半也能用,别等。”
“明白。”
苏珊换上工作服,拎起工具箱出门。卡尔拖着材料车往北走。陈浩跟在后面看了一圈,回到指挥台。
“娜娜,海面数据怎么样?”
“浪高预计四点二米,周期缩短,冲击频率增加。到达时间:三小时十八分钟后。”
“通知所有人,穿戴防护装备,非必要不外出。”
“已广播。”
陈浩喝了口水,喉咙有点干。他盯着监控画面,南墙那边已经有几个人在搬运集装箱。远处海面灰蒙蒙的,看不出什么变化。
但他知道,浪在来的路上。
一小时后,东堤完成加固。苏珊带着人回来报进度:“三层沙袋垒完,底部打了地钉,斜撑也加了。”
“好。”陈浩说,“去换干衣服,然后轮第二班。”
“我直接上。”
“不行,湿着容易感冒。”
“我没那么娇气。”
“这不是娇气,是规定。去换,不然我让你休息一整天。”
苏珊瞪了他一眼,走了。
北区那边,卡尔正蹲在地上打胶。缝隙有三十多厘米长,他先把碎布塞进去,再灌胶水,最后盖钢板焊接。火花溅在泥地上,嘶啦作响。
娜娜远程监控:“焊接温度达标,接缝密封性良好。”
“你说达标就达标?”卡尔抹了把脸上的汗,“我自己看也行。”
“我只是提供参考。”
“下次参考少一点,让我专心干活。”
胶水凝固很快,十分钟就硬了。卡尔敲了敲钢板,声音实心的。
“封死了。”
他起身活动肩膀,脖子咔咔响。
“下一组在哪?”
“c7通风口下方。”娜娜说,“存在轻微渗水迹象。”
“知道了。”
陈浩在指挥台前走来走去。所有节点都在推进,没人偷懒。他看了眼时间,还有两小时。
“娜娜,再确认一次路线。”
她调出海流模型:“路径稳定,偏转角度三点七度,主冲击面仍是南区防水门。”
“那就没问题。”
他拿起对讲机:“所有人注意,最后检查一遍装备和位置。余波到来前十五分钟,全员就位。”
回答声一个个传来。
苏珊换了衣服回来,头发还是湿的。
“你还真回来了。”
“我不回来谁监督你?”
“我挺自觉的。”
“上次你说自觉,结果半夜溜出去看星星,差点被浪卷走。”
“那次是意外。”
“这次别搞意外。”
“放心。”
又过了四十分钟,南区最后一组集装箱就位。缓冲层建好,碎石和凝固剂填满夹层。整面墙看起来歪歪扭扭,但结实。
陈浩亲自去看了趟,用手敲了敲钢架。
“听着像铁皮桶。”
“结构应力分布均匀。”娜娜说,“模拟抗压测试通过。”
“希望别塌。”
“塌的概率是百分之三点四。”
“还挺高。”
“比你上次考试及格率高。”
陈浩愣了一下:“你翻我档案了?”
“资料库里有。”
“……你真是机器人。”
警报忽然响了。
红灯闪烁。
娜娜抬头:“余波进入预警范围,预计到达时间:十二分钟。”
陈浩抓起对讲机:“所有人回岗位!关闭非必要电源!准备迎击!”
基地灯光变暗,只有应急灯亮着。监控画面切到外景摄像头,海面翻腾,浪头已经开始成型。
第一道浪撞上来时,整个地面抖了一下。
“来了。”陈浩站稳。
第二道更强,南墙发出沉闷的撞击声。缓冲带开始发挥作用,集装箱被推得变形,但没散架。
“结构稳定。”娜娜报告,“承压峰值达到每平方米七点九吨,未超限。”
“东堤呢?”
“无渗漏,沙袋层有效分散压力。”
“北区?”
“焊缝完好,仅有微量震动传递。”
第三道浪更高,夹着碎木和泡沫冲过来。排水沟出现倒灌,水漫到入口台阶。
“苏珊!”陈浩喊,“导流管铺了吗?”
“正在接!”
她和两个队员扛着塑料管跑过去,一头插进积水,另一头通向泄洪渠。水泵启动,水流方向改变。
“通了!”
第四道浪比预估高了零点三米,但防线撑住了。
二十分钟后,海面逐渐平静。监测数据显示能量衰减至安全线以下。
警报解除。
灯重新亮起。
陈浩长出一口气,坐在椅子上。
“都活着?”
“都在。”苏珊擦了把脸上的水,“南墙有点变形,但没破。”
“北区焊点检查过了,没问题。”卡尔走进来,“就是手酸。”
“活下来就行。”陈浩抬头看娜娜,“损失多少?”
“外围两盏灯损坏,一段电缆泡水,其他结构完整。”
“比上次强多了。”
“策略有效。”
“你这话说得像在夸自己。”
“我只是陈述事实。”
陈浩笑了下,站起来。
“行了,转入二级戒备。苏珊带人再巡一遍外墙,卡尔去检查电源系统,有问题马上修。”
“我现在就能睡着。”卡尔打了个哈欠。
“睡可以,等两小时后。”
“你真狠。”
“我这是为你好。”
苏珊已经穿上外套准备出门。她走到门口,回头看了一眼监控屏。
画面里,南墙歪斜的集装箱堆在那儿,像一堆被孩子乱扔的积木。
她拉开门。
冷风灌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