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染上一层温暖的金色。空气里弥漫着新煮咖啡的香气和淡淡的纸墨味道,与一年前那挥之不去的血腥、硫磺和冰冷的恐惧截然不同。
林菲站在窗前,俯瞰着楼下初醒的城市。车流如织,行人匆匆,充满了平凡而珍贵的烟火气。她身上剪裁得体的米白色西装,衬得她依然有些苍白的脸色多了几分干练。她的左手,戴着一只设计精巧、包裹住手腕的皮质护具,动作时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那是净蚀洪流留下的永久印记,左臂神经的损伤无法完全修复。每一次轻微的阻滞感,都像是一个无声的提醒。
右手无意识地抚摸着光滑的窗框,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石头。无处不在的石头。但此刻,它们只是沉默的建筑材料,不再承载恶毒的诅咒和窥视的眼睛。
“林医生,时间差不多了。”助理小杨轻敲开虚掩的门,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恭敬。她知道眼前这位年轻的女院长经历着什么,那份沉静下蕴含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
林菲转过身,脸上露出一抹温和却坚定的笑容:“好,这就来。”
她拿起桌上一个深蓝色丝绒盒子,打开。里面并非珠宝,而是一块不起眼的、灰扑扑的矿石标本,棱角分明,表面粗糙。在标本下方,压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程岩熟悉的、略显潦草的字迹:“第7号样本,莫家沟隧道岩芯,应力异常点。安全,是设计的基石。——程岩,1998.7.15”
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矿石表面,又划过那行字迹。一年了,那深入骨髓的痛楚并未消失,只是沉淀下来,化作了前行的动力。
她合上盒子,拿起旁边一份装帧精美的文件——**“程岩建筑安全基金会”成立仪式流程。
基金会成立仪式设在市中心一家酒店的会议厅。没有夸张的排场,会场布置得简洁而庄重。背景板上是基金会的LoGo——抽象化的稳固基石与向上延伸的安全绳图案,下方是基金会的中英文名称,以及一行小字:**“安全承载生命”**。
来宾大多是建筑行业的设计师、工程师、材料供应商、安全监管人员,也有少数闻讯赶来的媒体。大家低声交谈着,气氛肃穆中带着期待。过去一年,林菲以惊人的毅力推动着建筑安全标准的修订,尤其是对特殊地质条件和旧有工程隐患的排查与防治,她提供的部分“内部研究资料”(隐去了诅咒部分,只强调地质风险与设计缺陷)引起了行业震动。这个以她逝去未婚夫名义成立的基金会,承载了太多关注和希望。
林菲在后台整理了一下衣领,深吸一口气。这时,一个身影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了进来。
是张昊。
他穿着一身笔挺的深色西装,身形依旧挺拔,但脸上少了过去的锐利,多了几分沉静,甚至有些疏离。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戴着一副特制的深色墨镜,遮住了右眼的空洞。左眼的目光扫过会场,精准地落在林菲身上,带着一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情绪——有感激,有沉重的悲伤,也有一种劫后重生的茫然。
“张队…张昊,”林菲迎上去,声音温和,“你能来,太好了。”
张昊微微颔首,嘴角扯出一个极淡的弧度,显得有些生涩:“应该的。”他的声音低沉平稳,却少了几分过去的洪亮。邪胎的剥离带走了他部分生命力,也永远地带走了他的右眼和一部分鲜活的“感知”。他不再是一线警官,转入了技术支援部门,余生都将与那次事件留下的创伤共存。
“老陈呢?”林菲问。
“门口,”张昊侧了侧头,“说抽烟,紧张。”
林菲了然一笑。果然,在会议厅入口的吸烟区,看到了老陈的身影。他穿着明显不太合身的西装,领带打得歪歪扭扭,正对着垃圾桶烦躁地摁灭烟头,来回踱步。他后背的伤留下了永久性的疤痕和轻微的脊柱侧弯,再也无法承受高强度外勤,被调到了警校担任战术顾问。此刻的他,像个即将上台领奖却浑身不自在的小学生。
“老陈!”林菲喊了一声。
老陈像被踩了尾巴的猫,猛地转过身,看到林菲,脸上的烦躁瞬间被一种近乎窘迫的紧张取代,笨拙地整理着歪掉的领带:“林…林院长!我这就进去!这破领带…”他嘟囔着,手忙脚乱。
看着老陈的样子,林菲心底涌起一股暖流。这个曾经在枪林弹雨和诅咒怪物面前都面不改色的汉子,此刻却为了一个仪式紧张成这样。他是真心为程岩,为这个基金会,也为她感到高兴。
“别紧张,就像平常一样。”林菲笑着帮他正了正领带结,动作自然。
老陈身体僵了一下,随即放松下来,嘿嘿笑了两声,挠了挠头:“嗯!平常心!平常心!”
三人一起走向会场主入口。当大门推开,聚光灯和众人的目光聚焦而来时,林菲挺直了脊背,左手护具下的僵硬感似乎也减轻了。张昊在她身侧,步伐沉稳,墨镜后的神情无人能窥。老陈则努力绷着脸,试图显得严肃可靠,但那微微颤抖的手指还是暴露了他的紧张。
林菲走到演讲台前,目光扫过台下众人。她看到了秦教授欣慰鼓励的眼神,看到了许多同行专注的目光,也看到了媒体记者闪烁的镜头。
她将那个深蓝色的丝绒盒子轻轻放在讲台上,打开。灰扑扑的矿石标本和程岩的字条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她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声音清晰而平静地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感谢大家莅临‘程岩建筑安全基金会’的成立仪式。”
“今天放在这里的,不是奠基的黄金,也不是象征财富的宝石。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一块来自二十多年前莫家沟隧道深处的岩石样本。”
她顿了顿,指尖轻轻拂过矿石粗糙的表面,仿佛能感受到那段被尘封的、混杂着贪婪、疏忽与诅咒的惨痛历史。
“我的未婚夫,程岩,他是一位优秀的地质工程师。二十多年前,他就在这块石头上,发现了异常。他在纸条上写下了警示:‘安全,是设计的基石’。”
“遗憾的是,他的警示,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复杂的因素交织,让隐患最终酿成了灾难,也…间接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她的目光不易察觉地扫过身旁安静站立的张昊和老陈。
“过去的阴影无法抹去,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未来,如何让逝者的警示不再成为空谈。”
“程岩建筑安全基金会的使命,就是成为那块坚固的‘基石’。”她的声音逐渐充满力量,“我们将致力于推动更先进、更严谨的建筑安全标准,尤其是针对复杂地质环境和老旧工程的安全评估与改造。我们将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创新的安全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我们将建立开放的数据库,分享事故案例和经验教训,让每一次悲剧都成为推动进步的阶梯。”
“我们无法预知所有风险,但我们可以竭尽全力去识别它、防范它。因为每一块砖石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
“石头,可以成为家园的庇护,也可以成为灾难的源头。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如何运用它。”
林菲拿起讲台上那块灰扑扑的矿石标本,高高举起。冰冷的触感透过指尖传来,却不再令人恐惧。
“让我们以这块石头为誓,以程岩的警示为铭——安全承载生命。 让我们的建筑,真正成为庇护生命的坚固堡垒。”
“程岩建筑安全基金会,今日正式启动!”
话音落下,掌声如潮水般响起,热烈而持久。台下许多工程师、设计师,眼中闪烁着认同与使命感。闪光灯不断亮起,记录下这一刻。
仪式结束后的交流环节,许多人围上来与林菲交谈,表达支持。她从容应对,条理清晰。张昊和老陈安静地站在她身后不远处,像两座沉默的堡垒。
终于人群稍散,林菲走到窗边,轻轻呼出一口气。阳光温暖地洒在身上。她拿出手机,屏幕上是程岩一张在实验室工作时的旧照,他正专注地看着显微镜,侧脸线条认真而温和。
她点开信息编辑框,输入,又删除。最终,只发了一句话,附上了基金会LoGo的照片:
岩,基石已立。安全所系,生命所托。放心。
发送。
她收起手机,望向窗外。城市在阳光下生机勃勃。那块程岩留下的矿石标本,被郑重地安放在基金会展示厅最醒目的位置,下方铭刻着他的话和基金会的宗旨。它不再是无言的灾难预兆,而是一块真正的、守护生命的基石。
未来的路还很长,伤痕或许永远存在。但林菲知道,她找到了继续前行的方式。用专业,用责任,用对逝者最深沉的怀念和对生命最坚定的守护,在这片曾被诅咒笼罩的大地上,筑起一道名为“安全”的、永不倒塌的长城。
晨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