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阻止这场战争,尤其是如何防止核武器被卷入,成为所有讨论的核心,但大国间的分歧和各自的战略考量,使得达成一致行动异常艰难。
在监督团驻地,等待是煎熬的。
叶修在征得赵杰中将同意后,也通过安全的卫星通讯线路,直接向国内最高统帅部门及相关机构详细汇报了前线的第一手情况。
包括他亲眼所见的谈判破裂过程、巴巴羊军队的悲愤状态、白象方面的混乱反应,以及目前战事的激烈程度和潜在封锁威胁。
当然,这份汇报也同步抄送给了在纽约的常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
结束与国内的通讯后,叶修走出嘈杂的通讯车,看到瑞士少将团长也刚从另一辆通讯车出来,脸上带着深深的疲惫和忧虑。
“安理会正在紧急磋商,”团长对聚集过来的各国军官们说道,声音低沉,“但大家知道,那里的讨论……需要时间。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等待,并确保我们自身的安全。”
在这炮火连天的前线,他们这群手无寸铁的观察员,处境也变得微妙而危险。
叶修点了点头,接着向监督团的同僚们通报了刚刚从国内得到授权可以分享的信息:
“我国政府对此高度关注,并已采取紧急措施。负责本方向战备的第4军区已进入二级战备状态,一线边防部队进一步加强了警戒,已进入临战状态。
同时,我们正在动用一切必要手段,加强对双方交火区域及相关海域的情报监视与态势感知,以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防止战火蔓延。”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各国军官神色各异。
二级战备和临战状态,意味着那个庞大的东方邻国已经绷紧了肌肉,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这既是一种强大的威慑,警告冲突双方不要试图将战火无限扩大,尤其是危及到地区稳定和东大的国家安全利益;
同时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确保东大有能力在局势彻底失控时,保护自身利益和可能需要的撤侨行动等。
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
安理会的争论还在继续,大国的博弈仍在进行,而前线的炮火却愈发猛烈。
每一分钟过去,都可能意味着更多生命的消逝,都可能让和平的机会变得更加渺茫。
叶修望着远处地平线上不时腾起的硝烟,耳中充斥着隐约的爆炸声,心中充满了无力感。
他知道,阻止这场战争,需要奇迹,或者,需要某个决定性力量的强行介入。而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枪炮声、爆炸声、战机呼啸声,在这片古老的高原上空持续嘶吼了整整七十二个小时。
三天,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在这里,却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交战双方都杀红了眼,复仇的怒火与扞卫“主权”的执念,驱使着士兵们在前线浴血搏杀。
战报如同雪片般飞向世界各地,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破碎的家庭和消逝的生命:
双方确认阵亡人数已超过八百,伤者更众;
十数架价值不菲的战机化作残骸,散落在山脉与河谷之间;
交火区城镇满目疮痍,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更令人忧心的是,白象海军的封锁态势日趋明显,巴巴羊的经济命脉受到严重威胁。
这三天,世界各国外交战线的战斗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前线。穿梭外交、紧急热线、秘密磋商……
各大国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在巨大的国际压力和迫在眉睫的核战争风险下,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历史性的强力决议:
责令印巴双方在24小时内实现全面停火!
授权联合国立即向冲突地区,特别是被轰炸的巴巴羊村庄及周边争议地带,部署国际维和部队,执行人道主义救援、监督停火、并协助清剿可能活跃在该地区的反政府武装及恐怖分子。
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国际社会不再满足于口头呼吁,而是决定采取强制性的集体行动来扑灭这场可能引发全球灾难的战火。
决议能够如此迅速地以高票通过,一个重要原因是几家主要情报机构、cIA、原克格勃分裂重组的大毛安全局以及相关地区情报组织在这三天内,向安理会及关键国家提交了令人信服的初步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有“确凿但尚需进一步验证的证据”显示,在此次冲突的酝酿和爆发过程中,存在着第三方——
即该地区活跃的某些极端组织和反政府武装——精心策划和煽动的痕迹。
他们可能利用了双方的固有矛盾,甚至可能直接参与了某些挑衅行动,包括最初引发战争的边境哨所交火,其真相可能比表面更复杂。
意图就是挑起两大拥核国家的全面冲突,以便在混乱中牟利或实现其极端目标。
这一发现,为联合国授权维和部队介入“清剿”任务提供了关键依据。
联大决议通过的紧急电报传到前线监督团驻地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随即,一个更加现实和紧迫的问题摆在了面前:
谁能在这24小时的窗口期内,将一支成建制的、具备足够威慑力和行动力的维和部队,快速投送到这片遥远而艰险的高原冲突地带?
几乎是不约而同地,监督团内来自不同国家的军官们,都将目光投向了叶修。
在场的所有人都清楚,在当前的地缘格局和军事投送能力下,有且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东方大国。
叶修感受到众人聚焦的目光,他并未感到意外。
几乎就在收到联大决议通知的同时,他随身携带的、经过最高级别加密的卫星通讯终端也震动起来,传来了来自总参谋部的直接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