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未年秋,一股\"废止中医\"的浪潮突如其来地席卷全国。这日清晨,林闻溪刚走进医学堂,就看见布告栏前挤满了人,对着新贴出的《医界革命宣言》议论纷纷。
\"中医不废,中国医学永无进步之日!\"一个激进的青年学生在台上演讲,\"阴阳五行纯属玄学,经络穴位无从验证。当此科学昌明时代,岂能容此伪学存在?\"
梁启远站在人群中,面色复杂。他向来推崇西医,但经过这些时日的学习,亲眼见到中医的疗效,此刻竟有些犹豫。
顾静昭愤然反驳:\"中华医学传承数千年,活人无数,岂是'伪学'二字可以抹杀?\"她指着医学院的大门,\"若无中医,乡间百姓何处求医?\"
林闻溪默默拾起地上散落的传单,上面罗列着\"废止中医\"的种种理由:不科学、无标准、理论陈旧...甚至将国家积弱也归咎于中医的\"落后\"。
风波很快从学术争论升级为政治议题。省议会中,一些留洋归来的议员提出《中医登记管理办法》,要求所有中医必须通过西医考试方可执业。消息传来,医学堂一片哗然。
\"这是要断送中医的生路啊!\"老教授痛心疾首,\"让一辈子切脉开方的老郎中去考细菌解剖,岂不是荒唐?\"
更让人忧心的是,社会上开始出现极端行为。城北一家百年药铺被贴满\"伪科学\"的标语;一位老郎中出诊时竟遭激进青年围堵;甚至有人要求医学堂停止中医课程。
医学堂内部分歧日益尖锐。崇西派学生组织\"科学医社\",鼓吹全面西化;传统派学生成立\"国医扞卫团\",坚决抵制变革;中间派则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林闻溪发现,曾经并肩探索中西医融合的同学们,如今分裂成不同阵营。就连他与周振邦、顾静昭之间,也产生了微妙隔阂。
这日午后,一场公开辩论在礼堂举行。正方主张\"彻底废除中医,全盘西化\";反方坚持\"中医完美无缺,无需改变\"。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林闻溪坐在台下,心如乱麻。他既不能接受全盘否定中医的偏激,也不赞同固步自封的保守。就在争论最激烈时,他忽然站起身:
\"诸位可曾想过,医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他的声音不大,却让全场安静下来,\"是争论学派高下?还是救治患者疾苦?\"
他走到台前,目光扫过全场:\"我在乡间见过因缺乏西医而死的产妇,也见过被西药毒副作用所害的老人。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为什么一定要非此即彼?\"
一个激进学生冷笑:\"中医理论经不起科学验证,就该淘汰!\" \"科学就在验证中医。\"林闻溪平静回应,\"秦若虚同学的实验证明,针刺确实能镇痛;药剂学分析显示,中药含有有效成分...\"
他的话被嘘声打断。极端派不愿听证据,只要立场。
当晚,林闻溪独自登上滕王阁。赣江夜色中,南昌城灯火阑珊。他想起祖父的信,想起顾老先生的教诲,想起义诊时百姓期盼的眼神...
突然,他看见江边有火光。跑近一看,竟是几个激进分子在焚烧中医书籍!《本草纲目》《伤寒论》的残页在火中蜷曲,如同文化的葬礼。
\"住手!\"林闻溪冲上前去,拼命从火中抢救书籍,手掌被烫出水泡也不觉痛。
一个青年冷笑:\"这些垃圾早就该烧了!\" \"这不是垃圾,这是先人的智慧!\"林闻溪紧紧护住怀中的《黄帝内经》,\"你可以质疑,可以改进,但不能毁灭!\"
这场冲突登上第二天的报纸。令人意外的是,照片上林闻溪保护古籍的身影打动了很多人。医学堂内开始出现理性思考的声音。
陆老召集全体师生:\"今日之争,让老朽想起光绪年间的类似风波。当时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结果如何?水土不服而已。医学如树木,移植可以,断根则亡。\"
麦克莱恩博士也表态:\"在德国,我们并不排斥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也有很多局限,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
在师长们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冷静思考。他们组织调研小组,深入城乡了解医疗实情;举办实证讲座,用科学方法验证中医疗效;甚至邀请老百姓讲述求医经历。
数据最有说服力:全省80%的人口依赖中医服务;中药在慢性病调理方面确有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效果显着...
林闻溪在调研报告中写道:\"废止中医看似激进,实则脱离民生。医学改革当立足实际,循序渐进,而非一刀切。\"
这些扎实的工作逐渐产生影响。当省议会再次讨论中医管理办法时,医学堂提交的《中西医协调发展建议书》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终出台的政策没有强制中医学习西医,而是建立中医师认证制度,鼓励中西医互相学习。一场风波暂时平息。
深夜,林闻溪在日记中沉思:\"新旧思潮碰撞,撞出的是火花还是火灾?全在于是以开放的心态寻求真理,还是以偏执的态度固守立场。医学之路,道阻且长,唯理性与包容能指引方向。\"
月光如水,照着他烫伤的手掌和案头的《黄帝内经》。他知道,这场争论不会就此结束,但只要有人在坚持,中医的火种就不会熄灭。而他将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以证据说话,以疗效证明,走出一条融汇中西的医学新路。
窗外,秋虫唧唧,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医道的坚韧与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