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江西中西医院的重症病房内气氛凝重。林闻溪面对着一个棘手的病例:患者是本院一位老药工,突发高热神昏,全身黄染,西医诊断为急性重型肝炎,已下病危通知。
“所有西药都试过了,效果不显。”管床医生无奈道,“家属恳请中医一试。”
林闻溪仔细诊察:患者面目俱黄,色如橘色;神昏谵语,时有躁动;舌质红绛,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此乃急黄之症,热毒炽盛,侵入心包。
“当急予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之剂。”林闻溪拟方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然其中犀角一味,价昂且难得。
正当为难之际,周振邦冷嘲声从身后传来:“又来用这些玄乎其玄的方子?肝衰竭是需要科学治疗的!”
林闻溪不卑不亢:“周师兄若有良策,愿闻其详。” “至少应该尝试最新引进的血浆置换术。”周振邦道,“虽然风险大,但比指望犀角靠谱。”
二人争执不下,麦克莱恩教授闻讯赶来。查看病情后,他面色凝重:“肝功能指标持续恶化,确实危重。振邦的方案有风险但值得尝试;闻溪的方案合乎中医理法但缺主药。”
正当僵持,护士急报:“患者开始呕血了!” 这是肝衰竭合并凝血障碍的表现,病情急剧恶化。
“立即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周振邦果断下令,“准备维生素K1静注!” 林闻溪同时取针急刺内关、中脘、公孙等穴以止血安神。
初步稳定后,周振邦查看林闻溪的药方,忽然道:“犀角确实难得...但我记得学校标本室有收藏,或许可申请特批。”
林闻溪惊讶地望着这位一向反对中医的学长。 周振邦略显不自在:“看什么?我只是认为应该给每个方案公平的机会。”
在周振邦的积极奔走下,犀角特批下来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患者陷入肝昏迷,无法口服药物。
“可以鼻饲。”林闻溪道。 “风险太大!”管床医生反对,“患者凝血功能差,极易出血。”
周振邦沉思片刻:“或许可以直肠给药。西医也有栓剂剂型。” 林闻溪眼前一亮:“中医称之导法,正是给药途径之一!”
于是将汤剂浓缩保留灌肠。与此同时,周振邦继续西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脑水肿,精心调控每项指标。
“你的西医基础很扎实。”周振邦意外地发现林闻溪能准确理解各项化验单的意义,“不像那些只会号脉开方的中医。”
林闻溪微笑:“师兄过奖。中医也需知常达变,了解现代医学进展。”
治疗过程坎坷重重。第三日,患者出现腹水,腹胀如鼓。 “需放腹水减压。”西医团队建议。 林闻溪却反对:“放液伤正,可试用逐水药外敷。”
周振邦这次没有直接反对,而是查看文献后道:“有研究显示利水药外敷可促进腹水吸收。可以一试,但需密切监测电解质。”
果然,用甘遂、大戟等药研末调敷脐部后,尿量渐增,腹围渐减。
第五日,危机再现:患者出现肝臭,血氨急剧升高。 “肝性脑病加重!”周振邦紧急处理,“乳果糖灌肠,支链氨基酸静滴。”
林闻溪同时调整方药,加入大黄、茵陈蒿汤通腑泄浊。中西医治疗形成了奇妙的配合:西医保驾护航,中医辨证出击。
最惊险的是第七日深夜,患者突然呼吸骤停。值班的正是周振邦和林闻溪。
“气管插管!准备呼吸机!”周振邦果断指挥。 林闻溪同时取针急刺素髎、涌泉、足三里:“此可兴奋呼吸中枢!”
在二人默契配合下,患者恢复了自主呼吸。抢救结束后,两人汗湿衣背,相视一笑。
“没想到针灸在急救中也有用。”周振邦擦着汗道。 “没想到师兄的急救技术如此娴熟。”林闻溪由衷敬佩。
两周后,奇迹出现:患者神志转清,黄疸渐退,肝功能指标改善。连麦克莱恩教授都连称“不可思议”。
康复后,老药工握着两人的手老泪纵横:“多谢两位大夫!中西医结合救了我这条老命啊!”
总结会上,周振邦主动发言:“这次治疗改变了我的看法。中医不是不科学,只是用不同的语言阐释生命。在肝衰竭这样的疑难重症上,中西医各有所长:西医长于支持对症,中医善于整体调节。二者结合,确能提高疗效。”
林闻溪补充道:“周师兄的西医支持为中药起效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条件。若无西医维持内环境稳定,单靠中药也难以回春。”
麦克莱恩欣慰道:“你们终于明白了医学的真谛——不是争论孰优孰劣,而是如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次合作是个很好的开始。”
会后,周振邦特意找到林闻溪:“闻溪,之前我对中医多有偏见,还请见谅。你让我看到,医学的海洋比我想象的更加广阔。”
林闻溪诚挚道:“师兄言重了。我也从师兄身上学到西医的严谨与精准。若中西医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为患者之福。”
二人握手言和,昔日的辩论对手成了临床伙伴。他们开始合作开展“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研究,周振邦负责实验室指标监测,林闻溪负责中医辨证施治。
月光下,林闻溪在日记中深情写道:“今日之合作,乃医学之大幸。周师兄之援手,非止于技术,更在于放下成见之胸怀。医学之道,不在门户之争,而在治病救人;不在方法新旧,而在疗效仁心。中西医学,如日月同辉,共照医途...”
他望向窗外,只见周振邦还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两个曾经的对手,如今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这条融合中西的医学道路上,他们终于找到了交汇点。
而这一切,只是开始。更多的挑战还在前方,但只要有这样的互相理解与尊重,再难的道路也能走通。医学的未来,正在这样的合作中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