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二年初春,南昌城中的西洋商会俱乐部灯火通明。林闻溪有些局促地坐在丝绒沙发上,望着对面侃侃而谈的英国药商代表詹姆斯先生。水晶杯中的红酒荡漾着暗红色的光晕,一如他此刻微妙的心境。
“林先生年轻有为,实在令人钦佩。”詹姆斯用流利的中文奉承道,“我们礼和洋行最新研发的‘维他命补血丸’,正需要您这样的中西医兼通之才来推广。”
他推过一个精致的银盒,内里铺着绒布,盛放数十支注射剂样品:“这是德国最新产品,专门治疗贫血。若您能在临床使用并发表论文,每支给您三分回扣...”
林闻溪轻轻合上盒盖:“抱歉,未经严格验证的药物,恕难从命。” 詹姆斯不以为忤,又取出一份合同:“那不妨考虑担任我们公司的医学顾问?月薪一百银元,只需偶尔出席推广会。”
与此同时,周振邦正被日本武田制药的代表围住:“周君若愿推荐我社的‘清肺散’,每瓶给您二成提成。贵国肺病患者众多,这可是双赢啊!”
更隐蔽的是那些传统药商的邀约。某晚,林闻溪被请到百年老字号“德济堂”的后堂。檀香氤氲中,老掌柜亲自沏茶:“林先生乃医界新星,若愿为我堂坐诊,三七分账如何?老夫还可助您早日取得行医执照。”
甚至教会医院也伸出橄榄枝。麦克莱恩教授私下告知:“教会愿意资助你留学英国,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回指定医院服务十年。”
最大的诱惑来自政府某部门官员的宴请。酒过三巡,主座上的王处长吐露真意:“卫生部正在制定《中医资格审查办法》,林先生若愿加入我们的专家委员会,日后开诊所、制药厂都会方便很多...”
面对各方招揽,同窗们选择各异:周振邦接受了德国显微镜公司的赞助,代价是在所有论文中标注使用该设备;梁启远成为某西药厂的“特约研究员”,实际是帮其调整药品说明书以适应中国市场。
唯独林闻溪始终婉拒。他在日记中写道:“各方招揽,如蛛网缠身。药商欲借我牟利,官家欲借我立威,传统药铺欲借我扬名...然医者初心,岂可沾染铜臭?”
转机发生在一个雨夜。德济堂少东家突然造访,带来个惊人消息:“家父被洋药商买通,欲将祖传‘紫雪丹’配方卖给日本人!求林先生相助!”
林闻溪勃然变色:“此乃国粹,岂容外流!”连夜求见陆九芝先生。老先生击案怒起:“奸商误国!此方若失,必成民族之痛!”
二人联络报馆记者,巧妙披露“某百年药铺欲售秘方予日商”的消息,引发舆论哗然。最终在各界压力下,交易被迫中止。
此事让林闻溪看清:利益集团的手早已伸向医学每个角落。他联合志同道合者成立“医界清风社”,誓言抵制不良商业行为。
但现实很快给予教训。某西医杂志突然刊文质疑林闻溪的论文数据,幕后黑手正是被他拒绝的药商。更棘手的是,卫生局突然派人“检查”中西医结合科药材质量,明显有意刁难。
“这就是不合作的下场。”王处长“恰巧”路过,意味深长地说,“年轻人还是识时务为好。”
最低谷时,麦克莱恩教授带来好消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愿意资助纯学术研究!“他们不要商业回报,只要研究成果公开分享。”老教授眼中重燃光芒,“这才是医学该走的路!”
林闻溪抓住这线生机,提交《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评估研究》计划书。经过严格评审,最终获得资助。研究需要的大量药材,则由德济堂少东家暗中以成本价供应——为报答保住祖传秘方之恩。
研究启动会上,林闻溪郑重宣布:“所有数据公开,所有药方共享。我们要证明:医学可以超越商业利益,真正为民众服务!”
《江州日报》头版报道此事,誉其为“医界清流”。更多年轻医者加入“清风社”,形成一股新生力量。
月光下,林闻溪审视着各方送来的请柬:药商晚宴、官员茶会、使馆沙龙...他轻轻将这些烫金请柬投入废纸篓,只在日记中写道:“今夜星光璀璨,不若灯下研读医案之乐。各方招手,无非名利二字。然医者之责,在济世救人,非趋炎附势。纵前路多艰,此志不改。”
窗外忽然传来叩门声。开门见是周振邦,面带愧色:“闻溪,我退了显微镜公司的赞助...你说得对,医者不该为五斗米折腰。”
二人秉烛夜谈,直至东方既白。晨曦中,两双手紧紧相握——这对曾经的对手,终于在医学的纯粹性上达成共识。
利益集团的暗招仍在继续,但年轻的医者们已经开始学会说“不”。这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注定要与各种诱惑和压力抗争。而唯有守住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医学的明天,不仅需要学术上的突破,更需要一代医者守住医德底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或许是最艰难的坚守,也是最珍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