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部长的到来与离去,像一阵强劲的东风,吹散了支队上空积压的阴霾,也注入了新的动力。虽然林闻溪选择留下,但总部首长的认可和即将到来的物资补充,让战士们士气大振。向西北转移的准备工作,进行得更加紧锣密鼓而又井然有序。
然而,章泓此行带来的,远不止于对一支游击队的关怀和安排。他更像一个信使,传递着来自更高层面、关于整个边区乃至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思潮与博弈。
在他离开后不久,通过一次绝密的无线电通讯,李正雄和林闻溪接收到了一份份量更重的文件——并非是具体的指令,而是一份份提纲挈领的讨论稿和政策意见征询函,主题赫然是:《关于改进与加强边区医疗卫生工作的若干意见(草案)》。
草案的内容,深深触动了林闻溪。
文件首先高度肯定了群众性的、“土法上马”的医疗卫生工作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发挥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中医药和民间验方在解决部队和群众缺医少药问题上的功绩。但紧接着,笔锋一转,尖锐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严重问题:缺乏统一标准、药品来源混乱且质量难以保证、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防疫体系薄弱、对现代医学知识重视不够等等。
草案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医疗卫生体系。其核心举措包括:设立统一的药品检验和管理机构,制定标准药典,取缔伪劣药品;对行医人员进行考核登记,推行持证行医制度;大力发展西医西药,创办正规医学院校和医院;建立疫情报告和公共卫生防疫制度;甚至提及“中医应加以整理和提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之科学化”……
这些条款,看得林闻溪心潮起伏,复杂难言。
许多内容,他深以为然。统一标准、保证药品质量、建立防疫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换来的经验,是造福苍生的必由之路。他看到草案中甚至吸收了一些他在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战地急救和中医药应用的具体建议。
但另一些措辞,尤其是“科学化”、“规范化”、“去其糟粕”等字眼,以及明显偏向于发展西医医院和院校的资源配置倾向,让他隐隐感到不安。这像极了当年在沪上,卫生局和钱助理那些人高举着“科学”与“标准”的大旗,试图将中医彻底边缘化的翻版,只是披上了一层更温和、更符合“革命需要”的外衣。
他仿佛能看到,一旦这套体系完全建立,那些散布在乡村田野、凭经验世代行医的郎中,那些蕴含着无数实践智慧却“不符合标准”的偏方验方,甚至像石老七留下的那些剑走偏锋却救急于危难的“野路子”,都可能被这套新的、强大的体系理所当然地排斥、否定甚至取缔。
这究竟是一次进步的改革,还是一场用新瓶装旧酒的、更彻底的“废医验药”?
文件的最后,附有一份简短的说明,要求各部队、各地区结合实际,充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尤其要听取“像林闻溪同志这样既有实践经验又懂科学知识的专业人才”的看法。
显然,章部长的到来,以及留下这些文件,绝非偶然。高层内部,关于未来中国医学的发展道路,必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博弈。一方可能更倾向于全面效仿苏联模式或西方现代医学体系,另一方则可能更强调立足现实、走中西结合的道路。而林闻溪这支游击队及其“土洋结合”的成功实践,尤其是揭露日军生物战和秦局长倒台的事件,无疑为后一种观点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章泓,或许就是后一种观点的代表之一。他亲自前来,既是对林闻溪的考察,也是试图将他及其代表的实践,作为一枚重要的棋子,放入这场高层博弈的棋盘之中。
林闻溪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的意见,或许真的能影响到未来无数医者和患者的命运。
他找来李正雄和老孙头,将文件的主要内容念给他们听。
李正雄听完,挠了挠头:“娘的,说得一套一套的。建立医院、培训医生当然是好事!可考核发证?那些跟着俺们出生入死的土郎中,救了那么多兄弟,难道就因为没文凭,就不让看病了?哪来的道理!”
老孙头则更关心药:“统一管药是好事,可不能一刀切啊!好多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炮制方法就是特殊,你拿那个什么标准一量,肯定不合格,难道就都不让用了?还有,要是以后好药都先紧着大医院,俺们这些山沟沟里的部队和老乡,咋办?”
他们的担忧,朴素而真实,恰恰击中了草案可能带来的弊端。
林闻溪将自己关在指挥部里,就着油灯,开始奋笔疾书。他首先要写一份关于支队医疗卫生工作的详细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成绩与问题,尤其突出中医药和群众智慧在极端条件下的不可替代作用。然后,他要针对那份草案,写一份措辞谨慎却观点鲜明的意见书。
他赞同建立体系,但强调体系必须符合中国战时的实际,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而忽视广大农村和部队的需求; 他赞同提高标准,但主张标准应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尤其对于中医药,应建立符合其自身规律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简单套用西药标准; 他赞同发展西医,但呼吁必须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挖掘和提高,两条腿走路,而不是一条腿跛行; 他尤其强调,在推行“正规化”的同时,必须保护好、利用好散布民间的医疗力量和经验,不能搞“一刀切”的排斥和清洗……
他写写停停,字斟句酌。这不仅仅是一份意见书,更是一场无声的论战,是为石老七、为老孙头、为无数默默无闻的草泽医人、也为他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发声。
他知道,这份意见书一旦上交,就意味着他正式踏入了另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关于中国医学未来走向的博弈场。
医改博弈,悄然启幕。 其影响之深远,或将远超一场具体的战役。 林闻溪握笔的手,沉稳而坚定。他不仅要用银针和草药在战场上救人,更要用笔和理,在这场理念的交锋中,为中医,也为一种更包容的医学未来,争取一席之地。远处的炮声,似乎与纸上的笔墨声交织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