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试点的工作在质疑与探索中稳步推进,而来自重庆的时间压力也悄然迫近。蒋介石的“暂批”如同悬顶之剑,试点成效的汇报,将直接决定林闻溪理想宏图的生死,乃至“中西医结合”能否从一地的实践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考量。
林闻溪深知,在重庆的朝堂之上,空泛的理念和个案的奇迹不足以服众,尤其是面对何敬之等人根深蒂固的偏见和“科学”大棒的挥舞。他需要的是硬核的、无可辩驳的数据。这份数据,不仅要证明中西医结合在应对突发瘟疫(霍乱) 上的实效,更要初步展现其在构建基层医疗体系方面的潜力。
于是,在疫情缓和后的一个月里,林闻溪带领团队投入了另一场繁重而枯燥的战斗——数据统计与分析。他们翻阅了堆积如山的病案记录,走访了接受治疗的军民家庭,对比了实验所建立前后县里的医疗资源利用率和常见病诊疗效果。
顾静昭发挥了她在教会医院训练出的严谨,负责数据的核对与表格绘制;老周则调动起所有关系,艰难地从县政府档案室和卫生院撬出了些许历史数据以作对比;那位年轻的西医张医生,似乎被林闻溪的话所触动,主动利用他的统计学知识,协助设计对比方案和处理数据。
最终,一份沉甸甸的《渭北县中西医结合防疫实验所阶段性成效数据报告》终于完稿。报告内容详实,图文并茂:
1. 霍乱疫情抗击数据(最重磅的证据):
· 总体死亡率: 本次霍乱疫情中,接受实验所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的确诊患者共xxx人,死亡xx人,死亡率仅为x.x%。报告旁注了近年来国内其他地区类似条件下霍乱疫情通常高达xx%乃至xxx%的死亡率数据,对比惊人。
· 重症逆转率: 共接收重症患者xx例,采用中西医结合(西医支持+中药回阳救逆\/清热化湿)方案,成功逆转xx例,重症逆转率高达xx%。
· 预防效果: 对规律服用预防汤药的xxx名高风险人群进行追踪,发病率仅为x.x%,显着低于未服药人群(发病率xx%)。
· 成本效益分析: 详细罗列了中药汤剂、口服补液盐的成本,与昂贵的静脉补液和西药相比,人均治疗费用仅为其1\/5甚至1\/10,极大地节约了战时宝贵的医疗资源。
2. 基层医疗改善数据(体现长效机制):
· 诊疗量变化: 实验所建立后三个月内,总诊疗人次达xxxx人次,较去年同期县卫生院和所有私人医馆的总和增长了xx%,显示民众认可度及医疗可及性大幅提升。
· 常见病疗效: 对感冒、腹泻、筋骨疼痛等常见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如西医诊断明确病因,中医辨证施治)的平均康复时间缩短x天,复发率降低xx%。
· 资源整合: 成功登记并初步培训了本地区xx名中草医,规范了xx种常用药材的炮制标准,初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防疫信息网络。
3. 军民反响汇总:
· 附上了部分军民的感谢信、按了手印的联名陈述,以及那位曾被判“死刑”的搬运工现已能下床走路的随访记录,用鲜活的事例赋予冷冰冰的数据以温度。
这份报告,没有空喊口号,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数字、清晰的对比和严谨的分析,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逻辑防线。它有力地证明了:中西医结合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更能显着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节约医疗成本、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
报告完成后,林闻溪亲自誊写了两份。一份以加密急件形式,直送重庆陈济棠部长手中。另一份,则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公之于众。
重庆,卫生部。 陈济棠收到报告后,反复阅读了数遍,激动得难以自持。他立刻意识到这份报告的巨大价值。在次日的部务会议上,他几乎是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神态,将报告的主要数据宣读了出来。 “诸位!这是渭北试点刚刚送来的成绩单!数据翔实,成效卓着!这充分证明,委座‘不分中西,唯效是用’的指示是何等英明!中西医结合之路,不是空想,而是能实实在在救我军民于水火的康庄大道!”他目光炯炯地扫过脸色铁青的何敬之等人。
何敬之接过报告副本,飞快地翻阅着,试图从中找出破绽。但林闻溪的准备太过充分,数据链条完整,对比清晰,尤其那低的惊人的死亡率和成本数据,让他一时语塞,只能强辩道:“一地的数据,或有其特殊性,还需更多时间观察验证……况且,其统计方法是否完全科学,也有待商榷……”
但这一次,他的声音显得苍白无力。那份报告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了所有质疑者的心头。
渭北,实验所。 报告的部分内容也逐渐在小范围内流传开来。县卫生院的西医们私下传阅着,那些曾经质疑最凶的人,看着白纸黑字的数据,也陷入了沉默和深思。钱院长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很久。
数据统计所证实的,不仅仅是疗效,更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有效保障人民健康的全新道路的可能性。
林闻溪知道,数据的战争只是开始,但它已经为理想的航船,撞开了第一道坚冰。
第十六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