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秋夜,凉意渐浓。林闻溪披着外套,在煤油灯下仔细研究着从重庆带来的医学资料。窑洞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嘈杂的人声。
“林大夫!紧急情况!”一个年轻战士气喘吁吁地冲进窑洞,“刚从前线转来一批重伤员,有几位伤势严重,傅主任请您马上去手术室!”
林闻溪立即抓起医疗箱:“静昭,带上我们的输血设备!”
所谓的“手术室”其实是几个相连的窑洞,用白布隔成相对洁净的区域。此刻,这里挤满了伤员和医护人员。浓重的血腥味和消毒水气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味,令人心悸。
傅连暲正在为一位腹部中弹的战士做紧急处理,见林闻溪进来,抬头急切地说:“林大夫,这位战士失血过多,需要立即输血,但我们库存的血浆已经用完了。”
林闻溪检查了伤员的情况:面色蜡白,脉搏细速,意识模糊——典型的失血性休克。他毫不犹豫地卷起袖子:“抽我的血,我是o型血。”
顾静昭急忙阻止:“闻溪,你昨天才为另一个伤员输过血,不能再抽了!”
“别无选择。”林闻溪已经拿出输血器械,“快准备 citrate 抗凝剂。”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响起空袭警报。日军的轰炸机再次来袭。窑洞内的人们顿时紧张起来,几个护士本能地蹲下身体。
“继续工作!”傅连暲喝道,“我们不能停止抢救!”
煤油灯在爆炸震动中摇曳,墙壁上的尘土簌簌落下。林闻溪的手却稳如磐石,他将采血针插入自己的肘静脉,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入装有抗凝剂的玻璃容器中。
输血过程中,又一发炸弹在附近爆炸,震得手术器械叮当作响。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位意识模糊的伤员竟然微微睁开了眼睛,嘴唇嚅动着想说什么。
“别说话,保存体力。”林闻溪轻声安慰,“你会好起来的。”
输血结束后,伤员的脸色明显好转,脉搏也变得有力。所有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然而,当夜陆续送来的重伤员中,又有三人需要紧急输血。林闻溪已不能再献血,库存血浆早已告罄,情况万分危急。
“这样不行。”林闻溪面色凝重地对傅连暲说,“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可持续的输血系统。我在上海读书时,见过外国医生使用冷藏技术保存血液,但这里没有那样的条件。”
顾静昭忽然想起什么:“我在教会医院时,见过一些资料记载,一战时期就有医生尝试直接输血,但因为血型不匹配造成了很多事故。”
“血型匹配是关键。”林闻溪沉思道,“如果我们能事先对根据地的军民进行血型检测,建立血型档案,需要时就可以快速找到合适的献血者。”
傅连暲皱起眉头:“这个想法很好,但我们连最基本的血型检测试剂都缺乏,如何大规模检测血型?”
这一夜,林闻溪几乎没有合眼。他反复思考着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解决输血难题。凌晨时分,他突然想起祖父的一本医案中曾记载了一种通过观察血清与不同血型红细胞混合后的凝集反应来判断血型的方法。
天刚蒙蒙亮,林闻溪就找到傅连暲:“傅主任,我可能找到了一个方法。虽然不够精确,但在没有标准试剂的条件下,或许能帮我们大致判断血型。”
在傅连暲的支持下,林闻溪立即组织了一个小团队,包括两位有生物学背景的学生和三位护士。他们用最简单的显微镜和自制的玻片,开始探索建立简易血型检测方法。
工作开展得异常艰难。缺乏实验设备,他们就用日常物品替代:用细玻璃管代替移液器,用镜子碎片代替玻片,甚至用鸡蛋清尝试作为替代介质。
一周后,当林闻溪团队成功为第一批五十名战士检测出血型并建立档案时,傅连暲特地来看望他们。
“了不起的工作!”傅连暲看着那些简陋但详细的血型记录,由衷赞叹,“这是我们在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的又一例证。”
然而林闻溪并不满足:“这只是第一步。即使知道血型,每次输血仍需现场采血,紧急情况下仍然来不及。我们需要找到保存血液的方法。”
这个问题困扰了林闻溪好几天。直到有一次,他看到老乡们在地窖中储存过冬的蔬菜,突然灵光一现。
“温度!关键是控制温度!”他兴奋地找到顾静昭,“地下窖室的温度相对恒定,如果我们能制造一个简易的冷藏设备...”
在器械修理所工人的帮助下,林闻溪设计了一个利用地下水冷却的储存箱。虽然温度只能维持在10°c左右,远低于现代血库的标准,但相比室温保存已经大大延长了血液的保存时间。
与此同时,林闻溪还研发了一套简易的血液抗凝保存液,主要成分是从当地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抗凝物质结合有限的化学试剂。
一个月后,当又一次大规模伤员送达时,林闻溪的输血系统经历了第一次实战检验。
“三名重伤员需要立即输血!”傅连暲在手术室中喊道。
林闻溪冷静地指挥:“查血型档案!一号伤员b型,请找编号b-07的战士前来献血!同时从我们的‘血库’中取出一单位o型血备用!”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献血者在专门区域采血,经过简易处理后,血液被妥善保存。需要时,医护人员可以快速取用。
那天晚上,三位重伤员全部获救。
傅连暲激动地握住林闻溪的手:“闻溪同志,你的输血系统今天救了三条生命!这是医学上的一个奇迹!”
林闻溪却摇摇头:“这还远远不够理想。血液保存时间太短,检测方法也不够精确。但我相信,这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战地医疗的重要一步。”
深夜,林闻溪在煤油灯下详细记录这一天的输血案例和数据。顾静昭为他披上一件外衣:“今天你该休息了,你已经连续工作十八个小时了。”
林闻溪抬头微笑:“静昭,你知道吗?今天当我看到那些战士因为及时输血而获救时,我想起了李正雄队长。如果当年我们有这样的输血条件,或许他...”
顾静昭轻轻按住他的肩膀:“不要这么想。你现在做的,正是继承了他的遗志。你不仅在救人,更在为未来的中国医疗奠定基础。”
窑洞外,延安的星空格外明亮。林闻溪走到门口,望着满天星斗,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希望。
第二天,他向傅连暲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战地输血系统建设方案》,并请求扩大血型检测和血液采集的范围。
令林闻溪惊讶的是,一周后,他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套完整的血型检测试剂和几本最新的血液学着作,扉页上有周恩来的亲笔题词:“科学救国,医者仁心”。
随物资而来的还有一封信,信中写道:“闻溪同志,得知你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发输血技术,深感敬佩。这些物资是我们通过特殊渠道从香港购得,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前方道路仍艰,望坚守初心,为人民健康事业继续奋斗。”
林闻溪捧着这些珍贵的物资,眼眶湿润。他深知,在这片黄土地上,一场静悄悄的医学革命正在发生。而他,有幸成为这变革的一部分。
那天晚上,林闻溪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之所为,虽微不足道,然积跬步以至千里。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国医学必将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融汇古今,贯通中西,最终造福苍生。”
延河水静静地流淌,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每一个奇迹。而在战火中诞生的输血革新,只是无数奇迹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