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划到下一个视频,标题带着一种温柔的厚重——【华夏人的浪漫,是禾下乘凉梦】。
视频开头没有激昂的音乐,只有一片金黄的稻田,稻穗饱满得压弯了腰,一个老者的身影在田间穿梭,背影佝偻却坚定。画外音缓缓响起,带着哽咽:
【是袁爷爷把稻田视作音乐大厅,他说,稻穗在风中摇摆的声音,是最好听的旋律。】
【是告别老人家时,湘雅医院门口的三束水稻——没有鲜花,只有他一生牵挂的稻穗。】
【是长沙十万市民自发冒雨送别,队伍延绵三公里,雨声里都是“袁爷爷,一路走好”的哽咽。】
【是悼词上写着“世上没有神仙,也无需立庙”,因为每一缕炊烟,都是来自人间的怀念。】
【有人说,如果袁爷爷在古代,他就算抽皇帝一巴掌,所有人都会先问袁爷爷的手疼不疼。】
画面最后,是无数网友的评论滚动:
“袁爷爷,一路走好。您让我们吃好饭、吃饱饭,自己却永远离开了。”
“国士无双,再无饥馑。”
“我们已经实现了米饭自由,谢谢您。”
“华夏本无神,若有,那一定是袁爷爷。”
林远看着屏幕,眼眶有些发热。他虽未经历过饥荒,却从小听着袁隆平的名字长大,知道那“禾下乘凉梦”里,藏着一个老人对天下苍生最深的牵挂。
而天幕之下,各朝代的人早已瞪大了双眼,满是困惑与震撼。
“农神?农圣?”
“此人做了什么?竟能让十万百姓冒雨送别?”
“抽皇帝一巴掌,还没人敢怪他?这……这得是多大的功绩?”
他们见过敬天地、祭鬼神,见过为帝王立庙,却从未见过一个人能让“炊烟”成为怀念,能让百姓将其捧上“神坛”,只因为“让大家吃饱饭”。
嬴政眉头紧锁,他重视农桑,却想不通:一个种稻子的人,为何能有如此分量?
朱元璋死死盯着“吃饱饭”三个字,心脏像被什么东西揪紧——他太懂“吃不饱”的滋味了,那是能把人逼疯的绝望。
李世民看向身边的户部尚书:“此人究竟是谁?能让百姓如此感念,必是对民生有大功德者。”
林远深吸一口气,点开了视频合集里的第一条——袁隆平的采访片段。
画面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镜头前,眼神温和却带着坚定,对着记者说:“你们年轻人没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上世纪六十年代,饿死人的事情,我亲眼见过……”
“饥荒……饿死人……”
朱元璋听到这几个字,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发白。他想起小时候,爹娘、哥哥就是因为没粮吃,一个个倒下的,那滋味,他记了一辈子。
“一粒粮食能绊倒一个国家……说得对!说得太对了!”他声音发颤,对身边的朱标道,“标儿,你听见了吗?粮食!这才是国之根本!”
刘邦也沉默了。他打天下时,军队断粮是常事,多少弟兄因为没饭吃而逃散,他比谁都清楚粮食的分量。“这老人家,说的是大实话啊。”
【视频继续介绍: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30年9月7日出生,他的一生,都在和水稻打交道。1953年8月,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服从全国统一分配,来到偏远的农校任教。看着身边有人因为缺粮而面黄肌瘦,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咱们华夏人,全部吃饱饭!从那天起,他的工作重心,就彻底投入到水稻研究中。】
“为了让百姓吃饱饭,一辈子研究稻子?”
嬴政听到这里,眼神柔和了些。他修长城、开灵渠,为的是国家稳固,而这个人,为的是百姓能填满肚子——都是大功业,只是方向不同。
他对李斯道:“传旨,让画工准备,给这位袁先生画像。若他真能做到让百姓‘全部吃饱’,朕……愿为他立‘农神庙’,让后世子孙供奉。”
在古代,能得帝王立庙的,非神即圣。嬴政愿为一个“种稻子的人”立庙,可见这句话的分量。
【1961年7月,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时,发现一株穗大粒多的水稻,满心欢喜地收获了种子。可第二年种下,长出的稻子却参差不齐——他意识到,这不是天然良种,而是“天然杂交稻”。这个发现,让他看到了提高水稻产量的希望。】
“杂交稻?”李世民听得认真,“水稻还能‘杂交’?这法子若能成,亩产岂不是能翻倍?” 他立刻对农官下令:“记下!回去后,让农官们也试试,不同品种的稻子混种,看看能否增产!”
【直到1963年,在无数次失败后,袁隆平终于在试验田的洞庭早籼稻田里,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小心翼翼地将其标记,像呵护珍宝一样观察、记录——这株稻子,成了他研究杂交水稻的关键起点。】
画面里,年轻的袁隆平蹲在田里,手里拿着放大镜,专注地看着那株不起眼的稻子,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找了这么久……” 刘邦看着,忍不住感叹,“为了一株稻子,耗这么多功夫,不容易啊。”
朱元璋更是动容。他知道种地的难,别说找“特殊稻子”,就是伺候好普通庄稼,都要靠天吃饭。这个人,为了让百姓吃饱,竟能如此执着,这份心,比任何帝王的豪言壮语都实在。
“好!好一个袁先生!”朱元璋对着天幕,郑重地拱了拱手,“若真能让天下再无饥馑,你就是咱大明的‘衣食父母’!”
各朝代的百姓,此刻也懂了。
那个被称为“袁爷爷”的人,没统一天下,没开疆拓土,却用一辈子的时间,做着一件最伟大的事——让大家能吃饱饭。
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不挨饿”更重要的了。
林远看着视频里袁隆平在田间忙碌的身影,轻声说:“您的‘禾下乘凉梦’,我们替您看着呢。现在的稻子,长得比人高,穗子比扫帚长,大家都吃饱了。”
天幕之下,寂静无声。
嬴政望着画像上那个温和的老者,第一次觉得,“农神”二字,他担得起。
朱元璋摸了摸肚子,想起小时候饿肚子的滋味,眼眶湿了。
李世民对农官说:“不管花多少功夫,都要把‘杂交’的法子弄明白,就算学不成,这份心,咱得有。”
原来,华夏人的浪漫,从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而是有人为了“让大家吃饱饭”,把一辈子种进了稻田里。
这样的人,就算在古代,也该被捧上神坛。因为他喂饱的,是一个民族的胃,更是一个民族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