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老子的,这鬼天气硬是热得人心慌。\"唐启用浓重的西南口音自言自语道,顺手解开了领口的两颗铜纽扣。
他转身走向红木办公桌,桌上摊开的世界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颜色的记号,最显眼的是用红笔圈出的中南半岛区域。
唐启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目光却落在墙上的挂钟上,下午三点二十分。按照他的计算,伦敦的国会辩论应该已经结束了,但朱尔典那边还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他并不着急,作为一个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历史的大致走向。
\"报告总督!\"门外传来副官急促的脚步声和带着云南口音的喊声。
\"进来嘛。\"唐启头也不抬地应道。
副官推门而入,手里捧着一个漆木托盘,上面放着一封电报。“总督,朱尔典公使派人送来的,说是伦敦的回电。”
唐启接过电报,嘴角微微上扬。他不用看也知道内容是什么——两个大写字母\"No\",简洁得近乎傲慢。
他慢慢展开那张薄如蝉翼的电报纸,果然,除了那个刺眼的否定词外,再无其他解释。“去tm的No,龟儿子些,果然舍不得那块肥肉。\"唐启冷笑一声,将电报随手丢在桌上。他走到窗前,望着总督府前飘扬的红旗。
\"总督,英国人不答应,我们咋个办?\"副官小心翼翼地问道,打断了唐启的回忆。
\"急啥子嘛,老子早就晓得他们要拒绝。\"唐启转身,从抽屉里取出一盒哈德门香烟,抽出一支点燃,深深吸了一口。“中南半岛这块肉,英国人啃了几十年,哪会轻易吐出来?”
烟雾缭绕中,唐启眯起眼睛。他比谁都清楚,现在的欧洲战场正处于胶着状态,英法德三国在凡尔登和索姆河损失惨重,急需外部支援。他提出的条件看似狮子大开口,实则是试探英国人的底线。
\"去把蔡司令喊来,就说我有要事相商。\"唐启吩咐道。
副官刚离开不久,门外就传来一阵沉重的脚步声。\"老唐,听说英国人给答复了?\"蔡锷大步走进来,军靴在地板上踏出沉闷的响声。唐启将电报递给他:“你自己看嘛。”
蔡锷扫了一眼,眉头立刻拧成了疙瘩:“狗日的英国佬,真当自己还是日不落帝国嗦?”
\"松坡兄啊,莫激动。\"唐启吐出一个烟圈,“这事我早就料到了。现在欧洲那边,德国人虽然占了上风,但离胜利还远得很。英国人自然觉得没必要向我们妥协。”
蔡锷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军刀与木质扶手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那我们就这样算了?弟兄们可都盼着收回安南呢!”
唐启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中南半岛的轮廓:“松坡兄,你晓得为啥子我要选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要求不?”
蔡锷摇摇头,等着唐启的下文。
\"因为时机不对。\"唐启自问自答,“欧洲大战才开始不到三个月,英国人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等再过一年,等他们的青年人在战壕里死得差不多了,等他们的国库被战争掏空了,那时候他们才会认真考虑我们的条件。”
蔡锷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是说...我们在等?”
\"对头。\"唐启掐灭烟头,“但不是干等。我们要趁这段时间,把兵工厂的产量再提三成,把新式步枪的生产线全部开动起来。还有,我让你秘密训练的那支特种部队,进度咋样了?”
\"按照你的要求,从各部队挑选了三百名好手,正在昆明郊外的秘密基地训练。\"蔡锷压低声音,“不过老唐,我还是不明白,你为啥子非要训练这么一支小部队?真要打安南,我们直接派两个师过去不就得了?”
唐启神秘地笑了笑:“松坡兄啊,战争不是光靠人多就能赢的。这支特种部队,将来会有大用场。”
正说着,门外又传来报告声。这次是电报房的值班员,手里拿着一份新收到的电报。
“总督,德国驻昆明领事馆发来的密电。”
唐启接过电报,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有意思,德国人同意转让山东给我们,以交换我们的钨矿和橡胶。”
蔡锷凑过来:“德国人?他们不是正跟英国人打仗吗?咋个还顾得上跟我们做生意?”
\"正因为他们在打仗,才更需要战略物资。\"唐启解释道,“德国的工业实力很强,但资源匮乏。我们的钨矿是制造穿甲弹的关键材料,橡胶更是军用车辆必不可少的。”
蔡锷挠挠头:“那我们帮德国人,不是跟英国人作对?”
唐启拍拍蔡锷的肩膀:“松坡兄啊,国际政治没得永远的敌人,也没得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英国人拒绝我们的条件,我们自然要找别的出路。”
他走到保险柜前,转动密码盘,取出一份厚厚的文件:“这是我拟定的《西南工业发展五年计划》,里面详细列出了我们需要从德国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清单。松坡兄,你明天亲自去趟德国领事馆,把这份文件交给冯·克莱斯特领事,就说...我们愿意在合理范围内与德国合作。但结算必须是黄金。”
蔡锷接过文件,神情有些犹豫:“老唐,这事要不要先跟其他几个省的督军通个气?我怕他们晓得了会有意见。”
\"暂时不用。\"唐启摇摇头,“等事情有了眉目再说。现在告诉他们,只会走漏风声。”
蔡锷点点头,将军帽戴正准备离开,突然又想起什么:“对了,朱尔典那边咋个回复?”
唐启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滇池:“就回他八个字,‘尊重决定,保持沟通’。”
待蔡锷离开后,唐启重新坐回办公桌前,从抽屉深处取出一个皮质封面的笔记本。他翻开最新的一页,用钢笔写下今天的日期,然后写道:
“1914年9月28日,英法拒绝以中南半岛主权换取我方支持。意料之中。下一步:1.加强与德技术合作;2.加速兵工厂扩建;3.特种部队训练必须按期完成;4.启动北美破产计划...”
写到这里,唐启的笔尖停顿了一下。最后的北美计划是他最不愿启动的方案,那意味着将会有很多人回不到这个祖国。
但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比谁都清楚,有时候和平必须用铁与血来扞卫。
窗外,夕阳西下,将总督府的影子拉得很长。唐启合上笔记本,揉了揉发酸的眼睛。他知道,自己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这个古老国家的命运。
\"报告!\"又一声报告打断了唐启的沉思。
“进来。”
这次是机要秘书,手里捧着一摞文件:“总督,这是今天各兵工厂的生产报表,还有新到的美国《科学》杂志,您特别嘱咐要第一时间送来的。”
唐启眼前一亮,接过那本英文杂志。作为穿越者,他深知科技就是力量,因此一直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国外最新的科技动态。他快速翻阅着杂志,突然在一篇关于内燃机技术进展的文章前停了下来。
\"好得很!\"唐启兴奋地拍了下桌子,把秘书吓了一跳,“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技术!去,立刻给驻纽约的商务代表发电报,让他不惜代价把这篇论文的作者请到中国来,待遇随便他开!”
秘书匆忙记下指示退了出去。唐启继续研究那篇文章,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如何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坦克发动机的改进上。
虽然西南军已经秘密研制出了几辆原型坦克,但机动性和可靠性还远远达不到他的要求。
第二天,蔡锷匆忙进入办公室,各个部门都在忙着进行基建、教育、只有军部最闲,唐启看着蔡锷露出微笑,“对了,明天我要去视察新建的昆明第二兵工厂,让蔡将军陪我一起去。听说第一批新式机枪已经下线了,我们去看看性能如何。”
蔡锷点点头离开了。唐启回到地图前,用红笔在黔桂边境画了个圈,又在河内的位置重重地打了个叉。他知道,收复中南半岛的路还很长,但他有耐心,也有决心。
夜深了,总督府的灯光依然亮着。唐启伏案工作到凌晨,制定着各种计划,军工生产计划、军队训练计划、外交策略计划...每一项都关乎西南的未来,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
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照进来时,唐启才意识到自己工作了一整夜。他站起身,活动了下僵硬的筋骨,走到窗前深吸一口新鲜空气。远处的滇池波光粼粼,新的一天开始了。
唐启知道,今天收到的那个\"No\"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斗争也会更加复杂。但他坚信,凭借自己的超前知识和西南八省的实力,总有一天,中南半岛将重新回到中国的版图上。
而现在,他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积蓄力量,等待那个最佳时机的到来。
中南半岛历史的很复杂,确切的记录是忽必烈划为行政区,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派沐英收服云南,而后建立三宣六慰,再之后朱瞻基撤销三宣六慰,中南半岛从那个时候开始脱离中央统治。也就是五百年前,云南是可以直达印度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