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高耸接云轻,花桥夜卧伴溪声!
油茶香透竹窗里,侗歌漫过月阶平!
蓝靛染成春底色,织机牵出岁华宁!
萨玛节至人欢闹,灯火如星照满城!
这里,曾经是奥运圣火传递的必经之地,那熊熊燃烧的火焰,仿佛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荣耀与光辉。每一步,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人们的期待,成为了郎德上寨永远的骄傲。
走进寨中,你会被阿婆们指尖的技艺所震撼。她们手中的绣片,仿佛是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情感。这些绣片上的苗绣纹样,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案,更是苗族人民千年文化的密码。它们在阿婆们的手中,被赋予了生命,诉说着苗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和信仰。
而每天,寨子里都会上演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苗族歌舞表演。热情奔放的舞蹈动作,如同燃烧的火焰,点燃了整个寨子的激情;清脆悦耳的歌声,像山间的清泉,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再加上那精美的苗族服饰,色彩斑斓,绚丽夺目,犹如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郎德上寨,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苗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以及那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4.南花苗寨,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苗族“长裙苗”支系的传统村落之中。它宛如世外桃源一般,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苗家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犹如点点繁星,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增添了几分诗意和浪漫。这些吊脚楼不仅是苗家人的居住之所,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让人赞叹不已。
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苗族少女们身着的长裙。这些长裙色彩斑斓,如同翩翩起舞的彩蝶,轻盈而灵动。尤其是那长达 80 厘米的百褶裙,更是将苗族少女的婀娜身姿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她们行走时,裙摆随风摇曳,仿佛在跳一场优美的舞蹈,令人陶醉其中。
此外,苗族少女们身上的银饰也是一大亮点。银饰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随着她们的步伐和动作而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场华丽的交响乐。这些银饰不仅是装饰品,更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代表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南花苗寨,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心灵得到一次难得的洗礼和放松。
5.季刀苗寨,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历史长者,它静静地矗立在凯里市三棵树镇的巴拉河畔,宛如一幅古老而神秘的画卷。
走进季刀苗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这里的百年古道,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苗族人民的迁徙与生活。每一块石板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
而那百年粮仓,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储存粮食的地方,更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粮仓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稳固,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苗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季刀苗寨,还有那百年古歌,如同天籁之音,萦绕在耳畔。这些古歌代代相传,记录了苗族的历史、传说和生活,是苗族文化的瑰宝。当歌声响起,人们仿佛能感受到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领略到他们独特的情感世界。
此外,季刀苗寨还有那百年古树,它们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犹如守护寨子的巨人。这些古树见证了苗寨的兴衰,也见证了苗族人民的成长与繁衍。
季刀苗寨的民族风俗淳朴而浓郁,让人陶醉其中。这里的主要节日有农历三月的爬坡节、七月的吃新节和十月的苗年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场盛大的庆典,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节日里,美食飘香,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整个苗寨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6.大乌烧苗寨,宛如一座历经沧桑的古老城堡,静静地矗立在凯里市三棵树镇的东南方向。它与凯里市中心相距 28 公里,恰好处于巴拉河大景区的核心地带。
这座苗寨规模宏大,堪称凯里市最大的苗族聚居地,享有“苗岭新都第一村”的美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300 多年前,岁月的沉淀赋予了它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乌烧苗寨依山傍水,巧妙地融入了自然环境之中。它背靠青山,山峦起伏,绿树成荫;面前是清澈见底的巴拉河,河水潺潺流淌,波光粼粼。整个苗寨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美不胜收。
这里不仅自然风光迷人,而且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得极为完整。古老的建筑风格、传统的生活方式、独特的民俗风情,无一不让人感受到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漫步在苗寨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大乌烧苗寨宛如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远离尘嚣,宁静祥和。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疲惫的身心,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感受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验原汁原味的苗族生活。无论是谁,一旦踏入这片神奇的土地,都会被它的魅力所吸引,流连忘返。
王小东惊叹道:“听了你的讲解,感觉到苗寨简直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可为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人口如此之多呢?难道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缘由吗?”
银灵子微微一笑,开始娓娓道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历史迁徙因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苗族先民就像一群漂泊的候鸟,由于战争、灾荒等各种原因,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从黄河流域、长江中游地区不断地向西迁徙。而贵州在秦代以前,就像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处于中央王朝统治势力难以直接触及的地带,这里地势险要,山高林密,宛如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
尤其是黔东南地区,更是如此。这里的地理环境相对偏远和封闭,就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为苗族提供了一个躲避战乱和寻求生存空间的避风港。苗族人民在这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土地,能够安心地生活和繁衍后代。自秦灭楚以来,苗族就像汹涌的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入贵州这片广袤的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宋元时期,苗族逐渐向现今贵州的属地聚集。而当明朝建立并在贵州设立行省之时,苗族已经大部分定居于此,其中黔东南地区更是成为了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黔东南之所以能够吸引如此众多的苗族人口聚居,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这里的气候宜人,恰似一位温柔的母亲,年平均气温保持在 13 摄氏度到 20 摄氏度之间,既不会过于炎热,也不会过于寒冷,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
此外,黔东南的降雨也十分丰沛,年降雨量达到 1000 至 1600 毫米,充足的雨水滋润着大地,使得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沿着河流两岸,层层叠叠的梯田如诗如画,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美丽画卷。这些梯田不仅为稻米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也为苗族人口的繁衍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和物质保障。
其次是社会文化因素。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遵循着款和议榔制这种独特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成员之间平等相待,没有特权阶层的存在,也不受流官的束缚。它宛如一股清泉,润泽着民族的独立性和文化传统,让苗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人口也因此不断繁衍壮大。
王小东听闻后,不禁惊叹道:“竟然如此!那苗族的宗教信仰究竟是怎样的呢?”
银灵子微微一笑,开始娓娓道来:“苗族的宗教信仰,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以原始宗教为核心,其中包括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同时,苗族还兼容并蓄了部分外来宗教元素,使得整个宗教信仰体系呈现出‘多神崇拜、万物有灵’的特点,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令人目不暇接。而且,苗族并没有统一的宗教教义或教会组织,这使得他们的宗教信仰更加自由、多元。其核心信仰主要涵盖以下几类:”
1.自然崇拜:在苗族人民的信仰体系中,天地、日月、山川、草木、鸟兽等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和神性,它们被视为大自然的使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苗族人民相信,这些神灵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和福祉。因此,他们通过祭祀仪式来祈求神灵的庇佑,希望能够避免灾祸、获得丰收和幸福。
其中,“雷神”被苗族人民视为降雨和惩罚的主宰。当遇到干旱或其他自然灾害时,他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向雷神祈求降雨,以缓解旱情。同时,他们也对雷神充满敬畏之情,认为雷神会惩罚那些不道德或不敬神灵的人。
“山神”则被尊崇为守护村寨和山林资源的卫士。苗族人民相信,山神能够保护他们的家园和生活环境,使其免受野兽和自然灾害的侵害。因此,他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祭祀仪式,向山神献上祭品,表达对其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此外,部分苗族村寨还会将古老的大树视为“神树”,并定期进行祭拜。这些大树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体型,被认为是大自然的精灵,拥有着特殊的力量和灵性。苗族人民相信,神树能够保佑村寨的平安和繁荣,因此对其格外敬重。
2.祖先崇拜:这无疑是苗族宗教信仰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敬和对传统的坚守。苗族人民坚信祖先的灵魂不会随着肉体的消逝而泯灭,而是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并持续庇佑着他们的后代。这种信仰深植于苗族人民的心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因此,祭祖仪式在苗族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和感恩,更是一种与祖先沟通、祈求庇佑的方式。苗族人民认为,通过举行庄重的祭祖仪式,可以让祖先的灵魂感受到他们的敬意和思念,从而得到祖先的庇护和祝福。
常见的祭祖活动有“鼓藏节”,这是苗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每 13 年才举办一次,犹如一场盛大的狂欢。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以祭祀始祖为核心,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和活动。整个节日充满了神秘而庄重的氛围,人们身着华丽的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
除了“鼓藏节”,苗族还有日常家祭的习俗。每逢年过节或重要事件时,苗族家庭都会在家中供奉祖先的牌位,并上香、献酒食,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这种家祭仪式虽然规模较小,但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对祖先的思念。在这些时刻,苗族人民仿佛能感受到祖先就在身边,默默地守护着他们的家人。
3.鬼魂观念与巫术文化:苗族人民深信着世间存在着“善鬼”和“恶鬼”之分,前者如祖先的灵魂,被视为庇佑家族、带来福祉的存在;而后者则可能是带来疾病、灾祸的灵魂。这种观念就如同阴阳两极,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