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山的雪水在渠中流淌,城门两侧的白杨树新叶泛着亮光。城门洞下,商队排成长龙,驼铃声此起彼伏。远处的山口像一道天然的门槛,风从中穿过,卷起尘土,给这条山道披上了一层苍茫的色彩。
白诃黎城主站在城门楼上,望着缓缓移动的商队。他知道,城门不仅是城市的入口,更是商道的咽喉。安全与费用,是每一支商队最关心的两件事。
“今日,”他对身边的沈砚秋道,“我们要把‘路’的账算清楚。”
沈砚秋点头:“路要通,价要明。”
一、路账木牌
沈砚秋从行囊中取出一块小木牌,上面刻着几行字:里程、风险、护卫、费用。他将木牌递给城门官,让其悬挂在城门内侧显眼处。
“这是‘路账木牌’。”他解释道,“上面写着从龟兹到疏勒、于阗、焉耆、高昌的各段里程,以及每段的风险等级——风、沙、盗、关。风险不同,护卫配置不同,费用也不同。”
他举例:“龟兹至疏勒段,风险为‘风、沙、盗’,需配置斥候两队、护卫二十人,费用为每驼两银;龟兹至于阗段,风险为‘沙、关’,配置斥候一队、护卫十人,费用为每驼一银。”
几位商队领队围上来,仔细查看。有人点头,有人提问。
“如果我们自己有护卫呢?”一位粟特商人问。
“可按比例减免。”沈砚秋道,“但需通过我们的‘护卫核验’。”
二、金手指:护卫核验与风险算盘
沈砚秋展示他的“金手指”——一套“护卫核验”制度和一架“风险算盘”。
“护卫核验”包括三方面:
- 人员核验:登记护卫姓名、来源、武器。
- 训练核验:通过简单的队形与口令考核。
- 装备核验:检查武器、护甲、旗帜是否齐全。
“风险算盘”则是一架小型的木算盘,上面刻着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风险和费用系数。通过拨动算珠,可以快速计算出不同商队、不同路线的护卫费用。
“这不仅是算账的工具,”沈砚秋道,“更是决策的工具。商人可以根据算盘上的数字,选择路线、调整货物、增减护卫。”
白诃黎点头:“好!我们今天就按这个来。”
三、城门议价
很快,城门下排起了两队:一队是需要雇佣护卫的商队,一队是自带护卫需要核验的商队。城门官和斥候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登记、核验、计算。
一个来自西域的商队领队自带了十五名护卫,经过核验,其中十人合格,五人不合格。沈砚秋用风险算盘一算,为其减免了一半费用。
“公平。”领队满意地说。
另一个中原商队选择了风险较高的龟兹至疏勒段,他们的货物价值高,数量多。沈砚秋建议他们分两批走,第一批走主道,第二批走备用道,以分散风险。
“费用会增加吗?”商队领队问。
“会增加一点,”沈砚秋道,“但风险会降低很多。”
商队领队点头同意。
四、风与路
中午时分,风从山口吹来,城门洞里尘土飞扬。沈砚秋站在城门下,望着一队队商队缓缓出城。他知道,城门议价不仅是算一笔钱,更是在算一条路的未来。
“你觉得,”白诃黎走到他身边,“这样做,能让商道更安全吗?”
“安全不是免费的,”沈砚秋道,“但也不是贵得让人走不起。我们要找到那个平衡点。”
“而这个平衡点,”白诃黎道,“就是政治与商业的握手之处。”
五、暗线与警示
下午,罗衣在城门附近巡查时,注意到一个黑斗篷男子混在人群中,正仔细观察“路账木牌”和“风险算盘”。他的腰间挂着一枚奇特的玉佩,纹路似蛇盘沙。
罗衣悄悄靠近,听到他低声对身边的人说:“记下,今晚在山口。”
罗衣心中一紧,转身去找沈砚秋。
“山口?”沈砚秋皱眉,“是哪一个山口?”
“他没说。”罗衣道,“但我想,应该是龟兹至疏勒段的那个风口。”
秦十三立刻道:“我带一队人去风口埋伏。”
“不,”沈砚秋道,“我们按原计划走。让斥候在山口外提前预警,护卫队保持警惕。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已经知道了。”
六、夜色与路
傍晚,城门渐渐关闭。风从山口吹来,带着一丝凉意。沈砚秋站在城门楼上,望着远处渐渐暗下来的天空。他知道,今晚的山口不会平静。
“你在想什么?”罗衣问。
“我在想,”沈砚秋道,“路的尽头,不只是另一个城门,还有另一种秩序。”
“而这种秩序,”罗衣道,“需要我们一步步去建立。”
“是的。”沈砚秋道,“而第一步,就是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路是要花钱的,但钱是花在明处的。”
七、尾声与悬念
夜深,风从山口吹来,带着远处的驼铃声。城门下的“路账木牌”和“风险算盘”静静地挂在那里,像两颗守护城门的眼睛。
第二天,第一批按新制度出城的商队将抵达疏勒。人们在期待中睡去,只有风在夜色中轻轻吹拂,像在为新的秩序伴奏。
然而,在山口的阴影里,一个黑影正望着缓缓移动的商队,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