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山口的风就像刀子一样刮过来。沙砾打在脸上,生疼。疏勒城外的官道上,三队商队挤在风口前,进退不得。前方传来消息:昨夜一场沙暴,把山口外的一段路埋了,水井也被沙土填塞。
“断粮了。”阿罗憾低声道。
“断的不只是粮,还有路。”沈砚秋道。
罗衣裹紧了披风,抬头望了一眼被风沙遮得发白的天:“我们得在风更狠之前,把人从风里带出来。”
一、风眼与风口
沈砚秋从行囊里取出一卷羊皮纸和几枚小木牌。羊皮纸上画着山口的简易地形,标注着“风眼”“风口”“避风湾”“备用井”。
“这是‘风口图’。”他道,“风眼是风最狠的地方,风口是风最集中的通道,避风湾是可以暂避的低地,备用井是我们之前勘测过的应急水源。今天,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人从风眼里拉出来,带进避风湾。”
秦十三立即带人,顶着风沙,把被困的商队和行人引导到避风湾。那里有几处天然的凹地和矮崖,可以挡住一部分风沙。罗衣和几名学徒则把随身携带的水囊分发给老人和孩子。
“水不多了。”罗衣道。
“先让最需要的人喝。”沈砚秋道。
二、金手指:粮水券与转输法
沈砚秋展示他的“金手指”——一套“粮水券”和“转输法”。
“粮水券是应急凭证。”他道,“持有此券的人,可以在最近的驿站或军营领取定量的粮和水。券分三种:红券(急需)、黄券(一般)、白券(可缓)。”
他当场把红券分发给老人、孩子和病人,黄券分发给妇女和轻伤员,白券分发给青壮年。领到券的人,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神情。
“转输法是我们的应急运输方案。”他继续道,“我们把能行动的人分成三组:
- 背运组:身强力壮者,背负粮水,短途接力。
- 牵驼组:熟悉骆驼习性者,牵驼探路。
- 向导组:本地猎户和斥候,负责寻找备用井和绕行路线。”
阿克尔点头:“好!就按这个来。”
三、风口上的人
风还在刮,沙还在飞。背运组的人排成一列,像一条在风沙中蠕动的蛇。每走一段,就有另一组人接过去。牵驼组的人把骆驼的眼睛用布蒙上,只靠缰绳和吆喝引导。向导组的人则在前面探路,用木棍试探脚下的虚实。
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发高烧的孩子,焦急地看着风口。罗衣走过去,把孩子的额头贴在自己的脸上,轻声安慰:“我们会带你出去。”
杜衡也跟了过来,给孩子喂了一点药,又把自己的披风盖在孩子身上。
“会好的。”他道。
四、水的消息
大约一个时辰后,向导组传来消息:在避风湾西侧两里处,找到了一口被沙土半掩的备用井。沈砚秋和阿克尔立刻带人赶过去。井口很小,沙子不断地滑下来。秦十三和几名士兵用木板和麻袋临时搭了一个井台,挡住流沙。
“我下去。”秦十三道。
“小心。”沈砚秋道。
秦十三系上绳子,慢慢下到井里。片刻后,他探出头来:“有水!但不多,要省着用。”
阿克尔松了一口气:“有,就有希望。”
五、风后的一碗热粥
风终于在午后小了一些。沈砚秋让人在避风湾里搭起了几座简易的灶,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铁锅,把仅有的一点米淘洗干净,又从备用井里打上来几桶水。
“先煮粥。”他道,“给老人、孩子和病人。”
米香很快在避风湾里弥漫开来。第一碗粥递给了那个发高烧的孩子,第二碗递给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第三碗递给了一个受伤的驼夫。
“这碗粥,”阿克尔道,“比任何命令都有力。”
“因为它喂的是心。”沈砚秋道。
六、暗线与光
傍晚,风彻底停了。夕阳从山口的另一侧照过来,给避风湾镀上了一层金色。罗衣在清点粮水券时,注意到一个黑斗篷男子混在人群中,正悄悄观察券的编号和发放方式。他的腰间挂着一枚奇特的玉佩,纹路似蛇盘沙。
罗衣没有惊动他,只是把这件事告诉了沈砚秋。
“让他看。”沈砚秋道,“应急不是秘密,它是希望。”
黑斗篷男子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转身没入远处的阴影中。罗衣望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
“他在找我们的弱点。”她道。
“我们的弱点,也是我们的强点。”沈砚秋道,“我们在乎人。”
七、尾声与路
第二天一早,商队和行人在向导组的带领下,沿着新找到的绕行路线,缓缓离开了风口。备用井边留下了几块石头,石头上刻着几个字:此井救命,路过者请添一勺沙,勿使后人渴。
沈砚秋站在井边,望着渐渐远去的队伍。他知道,这只是商道上的一场小风,但他也知道,风还会来。
“下一次,”阿克尔道,“我们会更有经验。”
“下一次,”沈砚秋道,“我们会让更多的人活下去。”
然而,在山口的另一侧,一个黑影正望着缓缓移动的队伍,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