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于阗城的中央集市像一面被阳光点亮的湖。各色摊位在薄雾中一字排开,香料、丝绸、玉石、器皿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远处的雪山像一道沉默的屏障,风从山口吹来,带着清凉的水汽,吹动了摊主们的旗帜,也吹动了人群的脚步。
沈砚秋、罗衣、阿罗憾、秦十三与于阗城主尉迟盛站在集市入口。尉迟盛的脸上带着一丝忧虑——近日,集市上出现了价格异常波动:某些香料的价格在短短三天内翻了一倍,传言有人暗中囤积抬价。商人们人心惶惶,小商贩更是苦不堪言。
“市,”尉迟盛道,“是城的脉。”
“脉,”沈砚秋道,“需要透明与信任来稳。”
一、三策稳价
沈砚秋从行囊中取出一卷细绳和几枚小木牌,绳上打有不同结法的小结,木牌上刻着“公、平、稳”等符号。
“这是‘三策稳价’。”他道,“我们今天推出三条措施:
1. 公:价格公示,每日早晚各一次,张榜于‘价目墙’。
2. 平:设立‘公平秤’与‘公平斗’,禁止短斤少两。
3. 稳:建立‘平准仓’,低价时收,高价时放,平抑物价。”
他将木牌一一插在地上,用不同颜色的石子标出执行细节:
- 公:红牌,价目墙分“香料、丝绸、玉石、粮食”四类,明码标价,来源可追溯。
- 平:黄牌,公平秤与公平斗由专人看管,每日校验。
- 稳:蓝牌,平准仓由城主府与商会共管,出入库记录公示。
几位商人与摊主围上来,认真查看。有人点头,有人提问。
“如果有人故意扰乱价格呢?”一位老商贩问。
“我们会调查取证,”沈砚秋道,“对恶意囤积、哄抬物价者,处以罚款并公示,情节严重者逐出市场。”
二、金手指:价目墙与平准簿
沈砚秋进一步展示他的“金手指”——一面“价目墙”和一本“平准簿”。
“价目墙是我们的价格公示板。”他道,“木板上刻有商品类别与标准单位,每日由物价官根据市场成交记录填写,并用不同颜色标注涨跌:
- 红:价格上涨。
- 绿:价格下跌。
- 黑:价格持平。”
他当场演示:将当日的香料价格填入,其中胡椒价格上涨,用红笔标注;丝绸价格持平,用黑笔标注;粮食价格下跌,用绿笔标注。
“平准簿是我们的库存与交易记录。”他继续道,“簿中记录平准仓的出入库数量、价格与时间,任何人都可查阅,确保透明。”
秦十三忍不住道:“这些都是小东西,却能让人心里有底。”
“是的。”沈砚秋道,“市场最怕的是信息不对称。”
三、风里的市
集市很快热闹起来。摊主们按要求将价格写在小牌上,挂在摊位显眼处。罗衣和几名学徒沿着摊位巡查,核对价格与价目墙是否一致。阿罗憾在公平秤旁协助商人复秤,纠正了几起短斤少两的行为。杜衡则在一旁设立了“投诉席”,接受市民与商人的反馈。
“价格透明了,”一位年轻的小商贩道,“客人也愿意多买了。”
“秤准了,”一位来自中原的商人道,“我也敢多进货了。”
尉迟盛站在价目墙旁,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神色舒展。他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但至少,今天的市场不再是“看不见的手”独自操控。
“你觉得,”他问沈砚秋,“这能稳住多久?”
“稳多久,”沈砚秋道,“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是否愿意维护透明与公平。”
四、暗线与光
午后,风渐渐大了。罗衣在集市边缘巡查时,注意到一个黑斗篷男子混在人群中,正仔细观察价目墙和平准簿。他的腰间挂着一枚奇特的玉佩,纹路似蛇盘沙。
罗衣悄悄靠近,听到他低声对身边的人说:“透明,是信任的桥,也是攻击的目标。”
罗衣心中一紧,转身去找沈砚秋。
“目标?”沈砚秋皱眉,“我们会加固。”
“我们怎么办?”罗衣问。
“加固。”沈砚秋道,“价目墙每日校验两次,平准仓双人双锁,交易记录多人备份;设立‘物价巡查队’,昼夜巡查。”
“我们要不要……”秦十三话未说完,便被沈砚秋抬手制止。
“今天,”沈砚秋道,“我们只记住一件事:让每一笔交易,都在光里进行。”
五、尾声与路
傍晚,夕阳从雪山的另一侧照过来,给集市镀上了一层金色。价目墙上,红色与绿色的标注像一面小小的“晴雨表”,记录着市场的脉动。沈砚秋站在价目墙旁,望着渐渐安静下来的集市。他知道,这只是稳定市场的开始,但他也知道,只要透明与公平在,信任就在。
“下一次,”尉迟盛道,“我们会让更多的商品纳入平准。”
“下一次,”沈砚秋道,“我们会让更多的人,因信任而交易,因交易而繁荣。”
然而,在集市外的阴影里,一个黑影正望着价目墙和平准簿,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他的腰间,挂着一枚纹路似蛇盘沙的玉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