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东北早春,残雪尚未褪尽,改革的春风却已悄然吹进了这个深山小村。陈宇站在自家新砌的青砖院墙上,望着远处蜿蜒的公路上不时驶过的解放牌卡车,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他脚下的院子里,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搭建新厂房,电锯切割木材的刺耳声响与人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料的清香。
\"爸,县工商局的人来了!\"陈风骑着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冲进院子,车铃清脆的响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少年穿着笔挺的的确良衬衫,胸前别着副业队的金属徽章,意气风发的模样与十年前那个背着猎枪的孩童判若两人。陈宇快步迎上去,正撞见两位穿着藏青色制服的干部,其中一人手中夹着的公文包鼓鼓囊囊,透着股严肃的气息。
\"陈队长,我们是来考察你们申请的个体营业执照的。\"为首的干部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院子里忙碌的场景,\"听说你们想把副业队改成山货加工厂?\"陈宇笑着将他们迎进堂屋,林悦早已沏好了热气腾腾的榛子茶。茶杯递到客人手中时,瓷杯上\"山之味\"的烫金字样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是林雨托省城的朋友设计的新商标。
\"领导您看,这是我们的生产规划。\"陈宇展开一张泛黄的图纸,上面详细标注着厂房布局、生产线流程,甚至还画着简易的机械传动示意图,\"我们想引进一些小型加工设备,把松子、榛子的加工效率提上去。现在供销社的订单越接越多,手工生产实在跟不上了。\"干部们仔细翻阅着材料,时不时点头,当看到陈宇用毛笔工整书写的《安全生产守则》时,不禁露出赞赏的神色。
执照审批出奇地顺利。拿到红绸封面的营业执照那天,陈宇特意杀了头自家养的猪,请全村人吃流水席。院门口新挂的\"山之味山货加工厂\"牌匾被红绸揭开的瞬间,鞭炮声震耳欲聋,硝烟混着肉香飘满整个村子。林雨爬上梯子,将大喇叭固定在屋檐下,播放起邓丽君的《甜蜜蜜》,惹得老人们直摇头,年轻人却跟着节奏偷偷哼唱。
改革的红利很快显现。陈宇带着陈风跑遍了周边县市,与各大供销社签下长期供货合同。他大胆采用分级定价策略,将山货按品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特级松子装在印着烫金图案的铁盒里,专供城里的国营商店;二级产品则用粗麻袋包装,销往乡镇集市。林悦带着妇女们开发了新产品——用野山菊、薄荷叶制作的养生茶包,没想到在县城的百货公司大受欢迎。
1983年,加工厂迎来了质的飞跃。陈宇咬咬牙,用积攒的全部积蓄,又从信用社贷了款,购入了全县第一台电动筛选机。机器运进村那天,村民们像看西洋镜似的围得水泄不通。当传送带开始运转,大小不一的松子自动分类滑落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陈风操作着机器,汗水湿透了后背,却笑得合不拢嘴:\"爸,这效率比咱们手工快了十倍!\"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陈宇开始琢磨拓宽销售渠道。他带着林雨坐上了开往省城的绿皮火车,在熙熙攘攘的站前广场支起摊位。林雨举着写有\"东北特产,天然无添加\"的木牌,用清脆的嗓音招揽顾客。陈宇则现场演示如何辨别优质榛子——\"您瞧这果仁,饱满发亮,咬一口嘎嘣脆!\"他们带去的五百斤山货,不到两天就销售一空。
然而,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烦恼。隔壁村眼红陈宇的生意,办起了山寨加工厂,用掺沙子、注水的劣质产品扰乱市场。陈宇没有选择恶性竞争,而是带着样品跑到省质检局,申请了质量认证。当\"山之味\"成为县里第一个拥有质量认证的农产品时,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购买山货,请认准认证标志,谨防假冒!\"这一招不仅打击了竞争对手,还让\"山之味\"的品牌更响亮了。
1985年,加工厂的年营业额突破了十万元。陈宇做了个惊人的决定:拿出一半利润修建村小学。崭新的红砖教学楼落成那天,县领导亲自来剪彩。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嬉戏,教室里传出朗朗读书声。陈宇站在主席台上,望着台下村民们欣慰的笑容,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饥荒的冬天,想起自己穿越时空的奇遇。此刻的幸福与安稳,是他用智慧和勇气一点点挣来的。
然而,平静的生活下仍有暗流涌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陈宇在仓库巡查时,发现墙角的货物被人翻动过。他顺着潮湿的脚印追到后山,在一棵老松树下捡到了半块闪着幽蓝光芒的金属片——正是观测者组织的物品。陈宇攥紧金属片,雨水顺着帽檐流进衣领。他知道,无论日子过得多红火,有些战斗永远不会结束。
回到家,陈宇将家人召集到地窖。昏黄的灯光下,他再次拿出那枚青铜罗盘。罗盘表面的纹路在灯光下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秘密。\"咱们现在日子好了,但不能忘本。\"他的目光扫过妻子和孩子们,\"风子,你负责加强工厂的安保;林雨,帮我盯着往来的客商;悦,咱们的老手艺不能丢,该准备的还得准备。\"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远处的山峦在雨幕中若隐若现。陈宇站在窗前,看着加工厂厂房的灯光在雨中晕染成温暖的光晕。八十年代的改革浪潮,让这个深山小村焕发新生,也让他在守护家人的同时,找到了新的使命。而在黑暗的深处,未知的挑战正悄然逼近,等待着他再次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