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云层时,陈沐阳正用兽骨梳子梳理结冰的头发。极寒天气让每根发丝都变得脆弱易断,他特意在梳齿间缠绕了驯鹿筋,防止拉扯损伤。陈景行已在石穴外支起三脚架,陶锅里融化的雪水泛起细密气泡,他往水中撒入一小把碾碎的红景天根茎——这种药材不仅能抗缺氧,还能有效提升体温调节能力。
\"试试这个。\"陈景行递来用桦树皮制作的简易滤勺,将煮好的红景天茶倒入陶碗时,特意撇去表面浮沫。他解释道:\"浮沫含有杂质,煮沸后需及时清除,否则会影响药效。\"早餐是前日剩余的苔藓粥混合燕麦碎粒,陈沐阳在其中加入捣碎的云莓干,用驯鹿骨勺搅拌均匀。这种看似粗糙的食物,实则包含着营养学原理——苔藓提供碳水化合物,云莓补充维生素,而驯鹿油脂则确保热量供应。
启程前,陈沐阳仔细检查背包里的防潮措施。他将重要物品分别装入多层驯鹿膀胱,用蜂蜡密封后再裹上干燥的苔藓。\"在沙漠学的经验,\"他向父亲展示用骆驼刺纤维编织的网状保护层,\"多层防护能有效防止水汽渗透。\"两人穿上改良后的雪地靴——鞋底钉着鹿角制成的防滑钉,靴筒内衬用雪兔皮反向缝制,既能保暖又减少摩擦。
行至正午,雪原上腾起一层薄雾。陈景行突然停下脚步,用铁镐敲击地面:\"听这声音,下方有空洞。\"他指着雪面细微的凹陷,\"这种'雪坑'是冰裂缝的前兆,表面看似平整,实则不堪重压。\"父子俩改用\"S\"形路线前进,每步都先用木棍试探。陈沐阳发现一处雪层颜色异常,扒开表层积雪,露出下面呈蜂窝状的冰晶结构——这是典型的\"太阳雪\",在阳光持续照射下形成,承重能力极弱。
午餐在一处冰碓后方解决。陈沐阳用铁镐削出冰碗,将携带的冻驯鹿肉切成薄片,平铺在冰面上。\"利用低温解冻能最大程度保留肉质。\"他解释道,同时取出用桦树皮制作的容器,将地衣与融化的雪水混合煮沸。当驯鹿肉解冻至半软状态,他撒上研磨的杜松子和云莓粉,简单腌制后便着热汤食用。这种\"冷肉热汤\"的搭配,既能避免消耗过多燃料,又符合营养学中的\"干湿结合\"原则。
午后的行程中,陈景行发现了雪雁的迁徙痕迹。他指着地面呈直线排列的羽毛和粪便:\"雪雁飞行时会排成'人'字形,地面痕迹间距均匀,说明它们刚经过不久。\"顺着痕迹追踪,他们在一处冰湖旁发现了雪雁栖息地。陈沐阳没有贸然捕猎,而是观察雪雁觅食的区域,在浅水区找到大量水生苔藓和小型甲壳类生物——这些都是潜在的食物来源。
傍晚宿营时,陈沐阳在雪地上挖掘出独特的\"U\"形坑洞。\"这种结构既能挡风,又能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聚集热量。\"他在坑洞底部铺设多层干草和驯鹿皮,上方覆盖半透明的兽皮作为顶棚。陈景行则负责制作晚餐:将白天采集的水生苔藓洗净,与燕麦粉、雪雁蛋混合,在烧热的石板上烙成薄饼。他特意保留了苔藓的纤维结构,\"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延缓消化速度。\"
晚餐后,陈沐阳开始处理水源。他将积雪装入桦树皮桶,加入一小块木炭和几片云莓叶——木炭吸附杂质,云莓叶中的单宁酸能杀菌。静置半小时后,他用多层苔藓过滤,得到清澈的饮用水。\"在沙漠学的蒸馏法不适合雪原,\"他解释道,\"低温下蒸发效率太低,物理过滤更实用。\"
睡前,陈景行教儿子辨认北极星。\"在雪原迷路时,北极星永远指向北方。但要注意磁偏角,\"他用铁镐在雪地上画出简易星图,\"我们现在的位置,磁偏角大约向东偏移15度。\"两人还用驯鹿筋制作了简易的风向标,固定在宿营地显眼处,以便随时观察风向变化。
子夜时分,陈沐阳被异常的声响惊醒。他轻手轻脚爬出帐篷,发现三只北极狐正在不远处徘徊。他没有立即驱赶,而是取出随身携带的艾草,点燃后产生的烟雾随风飘散。\"北极狐怕烟,\"他向闻声赶来的父亲解释,\"但不能用明火驱赶,容易引发雪崩。\"果然,刺鼻的烟雾让北极狐迅速撤离。
次日清晨,父子俩在收拾营地时,特意将灰烬深埋,并恢复雪面原状。\"在雪原生存,既要利用自然,也要敬畏自然。\"陈景行将最后一块燕麦饼分成两半,放入儿子背包,\"下一个补给点还有两天路程,省着点吃。\"远处的雪山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银光,而他们即将带着这些珍贵的求生知识,继续穿越这片广袤而严酷的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