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骨滩营地的晨霜还没化,阿图就蹲在篝火旁,指尖捏着一块从冰晶谷方向带回的冰屑——冰屑泛着淡蓝光,捏在手里不一会儿就冻得指尖发麻,甚至能看到指腹结了层薄冰。地脉地图上“冰晶谷”的标记旁,控能族文字用白纹标了两处险地:“冰坡”与“冻晶层”。冰坡坡度近六十度,表面结着厚冰,普通防滑鞋踩上去会直接打滑;冻晶层则在谷内的冰面下,藏着半透明的冰晶,硬度堪比岩石,普通工具根本凿不开,却又脆得像玻璃,稍用力就会碎裂,容易引发冰崩。
“先做‘冰爪防滑鞋’,冰坡上得靠爪尖勾住冰面才能站稳。”陈沐阳拎起之前的红土防滑鞋,鞋底的铁刺在冰屑上蹭了蹭,只留下一道浅痕,根本抓不住冰。奇伯立刻动手改造:他找了块暗能蜥金属碎片,剪成五寸长的“冰爪片”,爪片边缘磨成锋利的尖齿(每片有三个尖齿,齿距半寸,能勾住冰面的裂纹);在鞋底的“田”字形纹路里,凿出五个小孔,将冰爪片嵌进去,用铜钉固定,爪尖露出鞋底半寸;鞋底外侧再缠一圈粗韧藤,藤上绑着小铁环,能套在脚踝上,增加鞋子与腿部的固定性,避免打滑时鞋子脱落;鞋帮内侧缝上一层厚绒毛(从冰原兽毛里挑的,保暖还吸汗),防止脚踝被冻僵。
阿图穿上冰爪鞋,在营地旁的冰面上试了试——爪尖稳稳勾住冰面,就算故意向后仰,也没打滑,甚至能踩着垂直的冰面向上爬,爪尖扎进冰里的“咯吱”声清晰可闻。“还得做‘冰镐’,攀爬冰坡时能借力。”陈沐阳找了根三尺长的硬木杆,杆身缠上浸过树胶的韧藤(防滑还能缓冲震动);杆的一端削成扁平状,顶端包上冰爪片,做成“镐头”,能凿进冰面形成落脚点;杆的另一端绑上一个“握柄套”(用厚兽皮缝的,里面填了软绒毛),握起来暖和,还能在失手时抓住,避免摔落。
冰镐做好,阿图握着它对着冰面一凿——镐头的尖齿瞬间扎进冰里,形成一个深约一寸的小坑,手抓着杆身,能轻松将身体撑起,借力效果远超预期。
接下来应对冻晶层。普通探测杖探不到冰下的冻晶,陈沐阳改造了“冻晶探测仪”:找了根两尺长的细铜管,管内装满发光石粉末,粉末中混了少量暗冰晶石碎屑(能感应冰晶的冷能);铜管一端磨成尖,另一端接一根细铜丝,铜丝延伸到管外,绑在木柄上;一旦探测仪靠近冻晶,暗冰晶石碎屑会与冷能反应,让发光石粉末从淡绿变成淡蓝,距离越近,蓝色越浓;管身刻上“远-近-触”三档刻度,每档对应一种蓝色深度,能提前三尺探到冻晶,避免踩碎引发冰崩。
凿开冻晶的工具也得特殊制作。奇伯做了“冻晶凿”:选了块密度高的铁桦木做凿柄,柄身缠上保暖的绒毛;凿头用暗能蜥金属碎片制作,磨成楔形,刃口淬了冰原兽油(古籍说兽油能增强金属在低温下的韧性,避免凿冰时碎裂);凿头外侧涂了层防霜涂层(树胶+蜂蜡,能防止凿头结冰,影响使用);凿柄末端还绑了个“配重块”(用金属碎片做的),增加凿击的力度,不用太费力就能凿进冻晶层。
考虑到冰晶谷的低温,保暖装备也得升级。雅兰用冰原兽的皮毛,缝制了“防寒斗篷”:斗篷的里层缝上厚绒毛,外层涂了层防水胶(防冰雪融化打湿皮毛);斗篷的领口和袖口缝上可调节的韧藤,能收紧防止寒风灌进去;斗篷的下摆还缝了个“储物袋”,能装暖手的炭火包(用陶土做的小罐,里面装着烧红的木炭,外面裹着厚布),走累了能掏出来暖手。
所有装备准备妥当,日头刚爬过树梢,队伍就朝着冰晶谷出发。走了约莫一个时辰,前方的空气突然变得寒冷,一片泛着淡蓝光的山谷出现在眼前——冰晶谷到了!谷内的地面覆盖着厚冰,阳光照在冰面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远处的冰坡像一道巨大的冰墙,表面光滑得没有一丝纹路,偶尔有冰块从坡顶滑落,砸在冰面上发出“哐当”的巨响,震得地面微微颤动。
“两人一组,一人持冰镐凿冰,一人持探测仪探路!”阿图率先踏上冰坡底部,冰爪鞋的爪尖扎进冰里,发出“咯吱”的轻响。她举起冰镐,对着冰面一凿——镐头的尖齿凿进冰里,形成一个小坑,她踩着坑向上爬,陈沐阳跟在她身后,手里拿着冻晶探测仪,时不时对着冰面扫描,确保下方没有冻晶层。
爬到冰坡中央时,阿图突然脚下一滑——冰面下藏着一层薄冻晶,冰爪鞋的爪尖刚好踩在冻晶上,没能勾住冰面!她赶紧用冰镐凿进冰里,身体悬在半空,陈沐阳立刻伸手拉住她的斗篷,将她拉回安全位置。“这里有冻晶层!”陈沐阳的探测仪发出淡蓝光,显示距离冰面一尺下就是冻晶,“得绕开这片区域,从旁边的冰缝走!”
众人顺着冰缝缓慢前进,冰缝里的冰面相对粗糙,冰爪鞋能更好地抓牢,探测仪的蓝光也渐渐变淡,远离了冻晶层。午后时分,终于爬完冰坡,谷内的景象豁然开朗——冰面下的冻晶层泛着淡蓝光,像一片透明的湖泊,谷中央的冰台上,立着一根泛着深蓝色光的石柱,正是地脉节点的核心;可石柱周围的冰面下,布满了冻晶,探测仪的蓝光亮得刺眼,显然冻晶层包裹着石柱,不凿开根本没法靠近注入点。
“用冻晶凿慢慢凿!”奇伯举起冻晶凿,对着石柱旁的冰面轻轻一凿——“咔嚓”一声,冰面裂开一道细缝,冻晶层露出半透明的截面,却没引发冰崩。他顺着裂缝,一点点凿开冰面,陈沐阳则用探测仪在周围扫描,确保没有遗漏的冻晶,避免凿开时触发连锁碎裂。
凿了约莫半个时辰,终于在石柱旁凿出一个三尺见方的冰洞,露出了石柱的注入点——注入点藏在一道倾斜的冰缝里,缝内结着薄冰,需要先清理干净才能插注能针。阿图掏出之前的苔藓清理铲,铲头涂了防霜涂层,轻轻刮掉冰缝里的薄冰,冰屑落在铲头上,没有结冰,很快就滑落下来。
此时日头已经西斜,谷内的温度越来越低,呼出的气息都变成了白色的雾气。阿图掏出细径注能针,针身已经裹了层厚绒毛(保暖还能防止针身结冰堵塞),她将针身调整到倾斜三十度,对准注入点的冰缝——轻轻一推,针身顺利插进缝内,刚好到“中度剂量”的刻度。她缓慢挤压皮囊,淡绿色的生命晶石汁液顺着针管流进节点,石柱的蓝光渐渐变亮,冰洞周围的冻晶层,在蓝光的照射下,竟慢慢融化成了水,顺着冰洞的缝隙流走,不再有冰崩的风险。
夕阳落下前,校准终于完成。阿图拔出注能针,石柱的蓝光在冰洞内形成一道光晕,光晕顺着冰面蔓延,谷内的冻晶层都泛起了淡淡的蓝光,像整个山谷都被点亮了。她刚想爬出冰洞,却发现冰洞的壁上,结着一层新的冰晶,冰晶上隐约映出一个控能符号——是“炎石穴”的标记,与地脉地图上第九个节点的符号完全一致。
众人收拾好工具,裹紧防寒斗篷,沿着冰坡慢慢往下走。谷内的寒风还在呼啸,冰面反射的光芒在暮色中渐渐变暗,冰洞的蓝光却还在隐约闪烁,像在守护刚校准的节点。阿图将地图折好放进背包,指尖还残留着冰镐的寒意——炎石穴与冰晶谷截然相反,古籍说那里“常年高温,岩缝藏火”,还得提前做防热装备,才能继续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