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天风平浪静。矢野浩二依旧热情洋溢,但不再提什么敏感话题,似乎专心投入到他的“协调”工作中去了。那个公文包事件,仿佛只是一段无足轻重的小插曲。
陈晓却不敢放松警惕,他深知,平静的海面下往往暗流最汹涌。他更加小心地处理每一份文件,每一句话语,甚至每一个表情。
这天,他需要一份关于去年(1939年)夏季,日军在苏北地区一次小规模扫荡作战的详细后勤补给清单原件。这份文件并非绝密,但通常存放在机要档案室的普通档案区。他填写了调阅单,签上名,让勤务兵送去档案室。
通常这个过程需要一两个小时。但今天不到半小时,勤务兵就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档案袋。
“高桥先生,矢野先生正好也要去档案室,听说您要调这份文件,就顺便帮您带回来了。”勤务兵恭敬地说。
陈晓眉头微不可查地一皱。矢野浩二?他这么热心?
“哦?那真是麻烦矢野桑了。”他接过档案袋,语气如常。
“矢野先生说,举手之劳,还说以后这种小事可以直接跟他说,他经常要去档案室协调文件流转。”勤务兵补充道。
“好的,我知道了,谢谢。”
打发走勤务兵,陈晓拿起档案袋。封口处的火漆印章完好无损。他拆开袋子,抽出里面的文件。确实是那份后勤补给清单,纸张微微发黄,带着档案室特有的陈旧气味。
他仔细翻阅着,目光扫过一项项物资名称和数量:大米、罐头、弹药、药品、汽油……忽然,他的手指在一行记录上停住了。
记录显示,在那次扫荡期间,曾向作战部队额外配发了一批“特种消毒剂”,数量不多,但接收部队的签章却有些模糊不清,只能勉强辨认出一个“中”字开头的大队编号。
这本身没什么特别,战时记录潦草常见。
但陈晓的心脏却猛地一跳!
他清晰地记得,大约在同一时间,军统苏北站曾策划过一次针对日军一个小型后勤仓库的破袭行动,行动代号“清风”。行动本身失败了,但侦察员冒死传回的信息中提到,那个仓库里除了常规物资,似乎还存放了一些特殊的化学药剂桶,标记不明。当时高层怀疑日军可能在使用违禁武器,但苦无证据,最后不了了之。
时间、地点、物品性质……竟然高度吻合!
这份看似普通的后勤清单,竟然无意中可能证实了日军的一次违规操作!
这份文件……是矢野浩二“顺手”拿来的。他是真的无意,还是故意将这枚“炸弹”送到了自己手上?
如果他是故意的,他的目的是什么?试探自己看到这份信息后的反应?还是想引诱自己利用这个信息做点什么,从而落下把柄?
陈晓迅速冷静下来。他不能表现出任何异常。他继续翻阅文件,仿佛那行记录只是无数枯燥数据中普通的一项。
他将文件内容,包括那行关于“特种消毒剂”的记录,一字不差地记在脑子里。然后,他像处理其他普通文件一样,将清单放回档案袋,重新封好。
下午,他亲自去了一趟档案室归还文件。办理手续时,他状似随意地对档案管理员中村说:“中村桑,去年苏北扫荡的那份后勤清单,里面的记录好像有些潦草,特别是部分接收部队的签章,看不太清啊。”
中村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接过档案袋看了看:“哦,这个啊……那时候前线混乱,记录不规范是常有的。怎么,高桥先生,这份清单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没有,”陈晓连忙摆手,笑了笑,“只是我做分析需要引用准确数据,有些地方看不清楚,怕引用错了。看来只能模糊处理了。”
“是啊,很多老档案都这样。”中村点点头,没再多问,将档案袋收了回去。
陈晓离开档案室,背后却感到一丝寒意。中村的反应很正常,但那个矢野浩二……他为什么会“恰好”帮自己取来这份文件?
回到办公室,他发现矢野浩二正站在他门口,脸上带着一如既往的热情笑容。
“高桥桑,文件还顺利吗?我看那份清单好像有点年头了,怕下面的勤务兵弄不好,就顺手帮你拿了。没耽误你事吧?”
他的笑容无懈可击,眼神里充满了关切。
陈晓也露出毫无破绽的感激笑容:“真是太感谢矢野桑了,帮了我大忙。文件很好,已经归还了。”
两人相视而笑,气氛融洽得像是多年的老友。
但陈晓知道,那份看似普通的文件,就像一颗悄无声息埋下的地雷。矢野浩二,这个热情的邻居,递过来的每一颗糖,里面都可能包裹着致命的毒药。
他必须搞清楚,这次“巧合”,究竟是真正的巧合,还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开端。而那份关于“特种消毒剂”的信息,又该如何处理?是装作没看见,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