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上的挫败,像一盆冰水浇在了日军的头上,但并没有让他们变得清醒,反而促使他们在中国战场上更加疯狂地收紧控制,试图巩固后方,弥补前线的损失。一场名为“清乡”的大扫荡计划,开始在华中、华东地区紧锣密鼓地筹备。
作为梅机关的核心分析官,陈晓很快接触到了“清乡”运动的初步方案。文件上用冷酷的公文语调,规划着如何通过军事围剿、政治渗透、经济封锁、保甲连坐等手段,彻底肃清占领区的抗日力量,尤其是新四军活跃的农村地区。
看着那些标注着“彻底扫荡”、“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字样的段落,陈晓的胃里一阵翻腾。他知道,这又将是一场针对自己同胞的血腥屠杀。
必须做点什么。他无法阻止这场风暴,但或许能撕开一条缝,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逃出去。
他再次启用了那条通过“墨韵斋”老掌柜建立的备用联络渠道。这次传递的情报异常关键和详细,包含了“清乡”的重点区域、大致时间、日军参与部队的番号以及主要的战术手段。
情报分成两份,一份通过军统线路发出,另一份,他斟酌再三,用更加隐晦的方式,掺杂在一些关于经济民生的普通信息里,试图传递给可能接触到的地下党渠道。他知道风险,但面对这种规模的灾难,他无法只顾及一方。
“清乡”运动如期开始了。日伪军像梳子一样,在广大的乡村地区来回拉网,所过之处,浓烟滚滚,哭声震天。
然而,与文件上预期的“彻底肃清”不同,反馈回来的战报却显得有些……别扭。
“报告!xx村发现新四军主力,合围时却扑空,对方似提前转移!”
“xx地区游击队活动频繁,我军后勤车队屡遭伏击,损失惨重!”
“保甲制度推行受阻,村民抵触情绪强烈,难以获取有效信息……”
一些计划中的重点清剿区域,抗日武装仿佛未卜先知,总能在大网合拢前跳出包围圈。一些看似稳固的据点,却莫名其妙地遭到精准打击。
日军指挥官们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的行动不可谓不迅速,计划不可谓不周密,但效果却大打折扣,像是拳头打在了棉花上,或者更糟,打出去的同时被人从背后捅了刀子。
“八嘎!为什么那些泥腿子总能提前知道我们的行动路线?”一个从前线回来的大队长在机关里咆哮,脸上带着战斗后的疲惫和愤怒的污垢。
小林弘树看着一份份“清乡成果汇报”,眉头紧锁:“奇怪,按计划不应该这样……抵抗力量似乎对我们的动向了如指掌。”
佐藤将军坐在办公室里,听着下属的汇报,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他没有看那些战报,反而拿起一份内部通讯,上面提到了近期军统和地下党活动似乎异常“活跃”和“有针对性”。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眼神阴鸷。
一次可以说是巧合,两次可以说是敌人狡猾。但如此大规模、多地区的“清乡”行动接连受挫,这就不能用简单的巧合来解释了。
一定有哪里出了问题。情报?计划制定环节?还是……执行过程中?
他拿起内部电话,沉声下达指令:
“给我调阅‘清乡’计划制定以来,所有接触过核心方案的人员名单,以及……他们的近期活动记录。”
陈晓此时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阅读着一份关于“清乡”地区盐价波动的经济报告,脸上看不出任何异常。
内心却紧绷着一根弦。他知道,自己传递出去的情报正在发挥作用,挽救着无数的生命。但这种频繁的、高价值的情报泄露,就像在刀尖上一次次划过,迟早会留下痕迹。
佐藤那双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眼睛,让他始终无法安心。
他刚放下报告,机要秘书敲门进来,递给他一份新的会议通知。是关于总结第一阶段“清乡”经验教训的内部研讨会,要求所有参与前期情报分析和计划制定的中层以上官员参加。
通知的末尾,特别注明了一句:
“请高桥阁下就‘敌方为何能屡次预判我军行动’这一现象,准备初步分析意见。”
陈晓拿着通知,指尖微微发凉。
这就……开始内部排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