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云号”私人飞机降落在的黎波里一个由地方军阀控制、设施简陋但足以起降中型喷气机的偏僻机场时,已是利比亚时间的深夜。
舱门打开,一股干燥、灼热且夹杂着沙尘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与上海湿润温和的空气形成了鲜明对比。
远处的地平线上,偶尔有零星的火光闪烁,隐约传来沉闷的爆炸声,提醒着人们这片土地仍处于动荡之中。
没有繁琐的通关手续,只有几个持枪、穿着杂乱制服、眼神警惕的当地士兵上前检查了飞机和人员的“通行证”(一笔不菲的现金贿赂)。
张夜和凯尔提着伪装成探险装备的战术行囊,迅速上了一辆等候多时的、破旧不堪的丰田皮卡。司机是个沉默寡言的当地人,一言不发地驾驶车辆,颠簸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驶向茫茫的沙漠深处。
几经辗转,在天亮前,他们被安置在耶夫兰郊外一个荒废的、半埋在地下的土坯房里。这里距离目标地点大约有二十公里,相对安全,视野开阔,便于观察。
接下来的两天,是高度紧张和专注的侦察阶段。
黎明前,沙漠的寒气尚未完全散去,张夜便开始了行动。
他不需要复杂的伪装装备,只需集中意念。在凯尔的注视下,他的身形迅速缩小、变形,皮肤颜色变得与周围沙石无异,眨眼间,一只体型小巧、动作迅捷的沙漠蜥蜴便出现在地上。它吐了吐细长的舌头,然后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晨曦微光中的戈壁滩,向着目标区域疾速爬行。
蜥蜴形态的张夜,充分利用了这种生物的天然优势。极佳的伪装色让他与黄沙和砾石浑然一体;对震动和温度变化的敏锐感知,让他能提前规避巡逻的车辆或人员;小巧的体型让他能潜入狭小的缝隙,从不可思议的角度观察目标。
他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围绕着耶夫兰郊外那个被标注为莱茵公司设施的区域,进行了地毯式的侦察。
那片区域表面上看只有几栋低矮的、毫不起眼的混凝土建筑,像是废弃的仓库或泵站。但通过蜥蜴的感官,张夜清晰地感知到地下传来的微弱机械轰鸣和能量波动。通风口的位置、伪装成岩石的监控探头角度、地下电缆的走向、以及守卫巡逻的路线和时间规律,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
他特别注意验证了“猩红武装”提供的那条“潜入路径”——一个位于设施侧面沙丘下方、被部分掩埋的通风管道检修口。确实存在,入口处的栅栏有被风沙侵蚀和人为撬动过的痕迹,但内部情况不明。
他还发现,莱茵设施的守卫非常专业,巡逻队交替严密,几乎没有视觉死角,而且装备精良,远非普通保安可比。
傍晚,张夜变回人形,返回临时据点,将侦察到的情报详细地分享给凯尔。
“防御比预想的还要严密。”张夜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出简图,“正面强攻,‘猩红武装’恐怕会损失惨重。那条通风管道是唯一的潜入机会,但内部情况未知,风险极大。”
凯尔仔细听着,面色凝重:“看来,‘猩红武装’想让我们当探路的炮灰,顺便干脏活。不过,这也正是我们需要的混乱。”
侦察结果与“猩红武装”提供的情报大体吻合,但细节上的差异和潜在的凶险,让两人更加警惕。
第三天上午,按照约定,他们前往“猩红武装”的营地报到。
出发前,两人进行了简单的伪装。凯尔戴上了张夜提前为他准备的特制面具。面具由轻便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完美贴合他的脸型,表面是单向反光的镜面涂层,从外面看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金属反光,完全隐藏了他的容貌和表情,但从内部看,视野清晰无阻。这让他看起来神秘而冷酷,符合顶尖雇佣兵的形象。
张夜则更直接,他调动能力,面部肌肉和骨骼发生细微的调整和重塑。几分钟后,镜子里出现了一张完全陌生的脸——肤色黝黑粗糙,眼角带着皱纹,颧骨略高,嘴唇紧抿,看起来像个饱经风霜、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带着一股沙漠地区长期活动留下的痕迹。
他们骑着从当地人那里买来的、噪音巨大的旧摩托车,颠簸了半个多小时,才抵达“猩红武装”位于一片岩石山坳中的营地。营地周围布设了简易的沙袋工事和铁丝网,哨塔上架着机枪,穿着五花八门服装、但都缠着红色头巾或臂章的武装人员来回走动,空气中弥漫着机油、汗水和劣质烟草的味道。
通报身份后,他们被带到了营地中央最大的一顶帐篷里。帐篷内烟雾缭绕,一个身材魁梧、脸上有一道狰狞刀疤、头戴红色贝雷帽的中年男人正坐在一张简陋的行军桌后,身边围着几个看起来像是小头目的人。他就是“猩红武装”的指挥官,自称“哈米斯上校”。
哈米斯上校用锐利的目光打量着张夜和凯尔,尤其是在凯尔那副诡异的面具上停留了片刻,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和审视。
“你们就是‘暗网’上接活的人?”他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北非口音。
“是的。”张夜用改变后略显沙哑的声音回答,言简意赅。
凯尔只是微微点了点头,面具遮挡了他所有的表情。
“很好。”哈米斯上校似乎对两人的冷静很满意,他摊开一张手绘的、比暗网上提供的要详细得多的地图,“时间定在明晚凌晨两点。我的主力会从正面和东侧发动佯攻,火力会很猛,足够吸引大部分守卫的注意力。你们的目标,是从西侧这个点潜入。”他指了指地图上那个通风口位置。
接下来是长达数小时的细节敲定。张夜凭借侦察获得的信息,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
“佯攻开始的具体时间点?持续多久?”
“如何区分敌我?夜间交火容易误伤。”
“潜入成功后,如何与你们建立内部通讯?”
“如果计划暴露,撤离接应点在哪里?备用方案是什么?”
“得手后,战利品如何分配?撤离路线如何保障?”
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哈米斯上校起初有些不耐烦,但看到张夜对地形和守军规律的熟悉程度后,态度变得认真起来。双方就信号弹识别、无线电静默时段、紧急情况下的烟火信号、备用接应点等细节进行了反复推敲。凯尔偶尔会用低沉的声音补充一些技术细节,比如通讯频段和干扰预案。
谈判的气氛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最终,一份临时但相对清晰的行动计划达成了。哈米斯上校承诺提供必要的火力掩护和撤离支持,并同意在获取莱茵公司的“技术资料”后共享副本。
“为了表示诚意,”哈米斯上校最后大手一挥,“你们可以去我们的军火库挑些顺手的家伙,免费。”
他们被带到一个由坚固山洞改建的军火库。里面堆满了各种武器弹药,从老旧的苏制步枪到崭新的美制装备,琳琅满目,但保养状况参差不齐。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枪油和金属味。
张夜扫视一圈,没有去动那些突击步枪。他走到摆放爆炸物的架子前,仔细挑选了几枚美制m67破片手雷和几块c4塑性炸药及雷管,动作熟练地检查着引信和状态。这些玩意儿,在狭窄空间或制造混乱时比枪更有用。
凯尔则径直走向一排AK系列步枪,他拿起一把保养得不错的AKm,熟练地拉动枪机,检查膛线,点了点头。他又挑选了几个满载的7.62mm弹匣、一把格洛克手枪、几个手枪弹匣、一把多功能军刀、以及几包单兵口粮和水袋。他的选择标准明确:可靠、通用、易于获取弹药。
带着挑选好的装备,两人离开了“猩红武装”的营地。返回临时据点的路上,两人都沉默着。夕阳将他们的影子在金色的沙丘上拉得长长的。
“那个哈米斯,不可全信。”凯尔打破沉默,面具下的声音带着冷意。
“嗯。他们只是制造混乱的工具。”张夜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莱茵设施轮廓,眼神锐利,“我们的目标,是里面的东西。见机行事。”
回到土坯房,两人开始最后检查装备,将武器弹药分类装好,测试通讯设备,默记行动流程。夜幕渐渐降临,沙漠的气温骤降。
远处,“猩红武装”的营地方向传来了隐约的车辆轰鸣和人员集结的嘈杂声。
大战前的紧张气氛,如同绷紧的弓弦,弥漫在干燥的空气里。
明晚,耶夫兰的沙海之下,将上演一场血与火的盟约,以及一场通往未知深渊的潜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