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西郊的晨雾浓重如絮,废窑在朦胧中若隐若现,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顾云深紧握着帆布包的背带,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包内不仅装着那本至关重要的账本残页,还有爷爷传下的黄铜镊子——这两样东西,一样承载着真相,一样象征着传承。
沈砚辞坐在副驾驶座上,目光如炬,透过车窗审视着周围的环境。后座的老陈双手紧握,指节泛白,显然在努力回忆着数十年前的路线;赵伯则抱着他那把旧刨子,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刨刃,仿佛在汲取勇气。
\"就是前面那个木工棚。\"老陈的声音沙哑,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
车子在碎石路上缓缓停下。透过薄雾,可见棚口站着两个穿着粗布短褂的男人,正低头研究着手中的泛黄纸页。顾云深眯起眼睛,敏锐地捕捉到他们袖口处沾染的金粉——那绝非真金箔温润的光泽,而是劣质工业金粉特有的刺眼反光。
\"纸是假的。\"顾云深压低声音,率先推开车门。他故意放慢脚步,装作漫不经心地朝木工棚走去。沈砚辞与李警官派来的便衣们默契地呈扇形散开,悄无声息地封锁了所有可能的逃窜路线。
\"私人地方,不接活。\"其中一个守卫粗声粗气地阻拦,眼神闪烁。
顾云深不动声色地靠近,指尖轻触对方手中的纸页,随即露出一个了然于胸的微笑:\"竹纤维走向完全反了,金箔用指甲一刮就落,这仿造技术,连徽州最次的小作坊都不如。\"
守卫脸色骤变,右手猛地向腰间摸去。但沈砚辞动作更快,如猎豹般迅疾上前,铁钳般的大手精准地扼住了对方的手腕。\"'鸠鸟'的余孽,还要装到什么时候?\"
就在另一个守卫想要逃窜时,赵伯举起旧刨子,不轻不重地敲击在支撑棚顶的木柱上。沉闷空洞的回声在晨雾中格外清晰。\"新柱子遮旧窑,\"赵伯声音沉稳,\"沈敬言当年就是从这条暗道进去的,明面上是带路,暗地里在默记你们的布局。\"
众人迅速绕到棚后,老陈指着地面上一块松动的石板,声音带着回忆的沉重:\"就是这里。当年我跟沈振海来时,就是走的这条路。\"
沈砚辞毫不犹豫地掀开石板,一股浓烈的霉味扑面而来。顾云深点亮打火机,跳动的火苗照亮了陡峭向下的石阶。在石阶侧壁上,一个微小的腊梅刻痕清晰可见——与账本密语中的标记完全吻合。
下到窑底,眼前的景象让顾云深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靠墙的木架上堆满了印着伪造顾家印章的\"冷金笺\",地上散落着工业金粉罐和刺鼻的化学染料。最里面的铁柜半开着,露出几本粗制滥造的假修复手册,里面的内容错漏百出,简直是对顾家传承的亵渎。
\"谁准你们进来的!\"
一声暴喝从阴影中炸响。一个身穿黑色皮夹克的男人带着三个同伙走了出来,手中的木棍在地上拖出刺耳的声响。老陈看清对方的面容后,浑身剧烈颤抖起来:\"是你...当年拿刀逼我伪造古籍的元凶!\"
男人冷笑一声,目光扫过顾云深手中的账本:\"顾家的后人?沈敬言的崽子?当年你们的长辈,不也得乖乖配合我们?\"
\"住口!\"顾云深猛地踏前一步,高高举起账本,\"我父亲假意周旋,暗中记录下你们所有的罪证!三月初七,就是在这个废窑里,你们与一个戴金丝眼镜、左眉有痣的外国买家交易假笺——这些特征,我父亲记得一清二楚!\"
赵伯适时举起旧刨子,声音洪亮:\"沈敬言当年在主梁上刻下腊梅为证,这个标记至今还在!这就是铁证!\"
趁对方被这一连串证据震慑的瞬间,沈砚辞带队迅速形成合围。\"造假贩假,伪造传承,罪证确凿!现在投降,还能争取宽大处理!\"
老陈泪流满面地上前:\"我糊涂了半生,今天才真正明白,手艺贵在传承,不在牟利!你们这样做,对不起所有珍视传统文化的人!\"
在铁证面前,余孽们终于放弃抵抗,纷纷扔下武器投降。李警官很快确认:\"所有证据都已固定,国际刑警那边也同步收网了。\"
顾云深将一本假修复手册重重扔进垃圾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父辈们未竟的夙愿,今天终于得偿了。\"
返程时,晨雾已然散尽。老陈与赵伯相视而笑,这两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终于可以坦然地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下一代。
顾云深倚在沈砚辞肩头,账本上父亲的笔迹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这场惊心动魄的对峙,让他更深切地理解了\"烬中炽焰\"的真谛:只要守护的初心不灭,再深的黑暗也能被照亮。
\"回去后,我们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他轻声道,\"让他们知道,守护传承不仅需要技艺,更需要明辨真伪的智慧和直面黑暗的勇气。\"
沈砚辞握紧他的手,目光坚定:\"还要带他们来看这座废窑,让他们亲眼见证,光明终将驱散黑暗。\"
问渠斋巷口的老梅树在晨光中吐露新芽,嫩绿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一场跨越了两代人的守护之战,终于在这一刻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顾云深和沈砚辞将废窑中收缴的假笺与真品并置展览,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真伪之别。老陈主动请缨,在每场讲解中坦诚自己过去的错误,用亲身经历警示后人。赵伯则带着他的旧刨子,在问渠斋的后院教孩子们辨识各类木材,将木工技艺与古籍修复的渊源娓娓道来。
某个温暖的午后,顾云深在整理爷爷的修复笔记时,意外发现了夹在扉页里的一页信笺。那是爷爷在世时写下的最后一段话:\"传承之路,从无坦途。然只要心存正念,身怀绝艺,纵使万千险阻,也必能化险为夷。望后辈谨记:技艺易学,匠心难守;真伪易辨,正道难行。\"
他看着窗外正在教孩子们辨识金箔真伪的沈砚辞,看着认真指导老陈修复技法的赵伯,看着忙前忙后准备茶点的老周,忽然觉得,这条传承之路随然坎坷,却因为有了这些志同道合的同行者,而显得格外温暖明亮。
暮色降临时,顾云深将新抄制的一批冷金笺分发给孩子们练习。小雨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纸张独特的纹理,忽然抬头问道:\"顾老师,等我们长大了,也能像您一样守护这些珍贵的技艺吗?\"
顾云深温柔地抚过她的发顶,声音坚定而温暖:\"当然。只要你们保持这份赤子之心,传承的火炬就永远不会熄灭。\"
夜色渐深,问渠斋的灯火却依然明亮。在这片温暖的灯光下,古老的技艺在悄然传承,守护的故事在继续书写,而那象征着希望与坚守的\"烬中炽焰\",必将在这条传承之路上永远燃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