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阁的伙计见林晚穿着粗布衣裳,身后还跟着个半大孩子,起初有些怠慢,直到林晚拿出苏文渊的信,伙计的态度才恭敬起来,连忙请她们到后堂等候,说掌柜的正在会客,马上就来。
后堂布置得雅致,墙上挂着几幅字画,桌上摆着精致的茶具。小石头拘谨地站在角落,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四周,手却始终紧紧攥着林晚的衣角。
没过多久,一个穿着长衫、面容和善的中年男子走进来,正是锦绣阁的掌柜,姓陈。他接过林晚递来的信,仔细看完,又上下打量了林晚几眼,笑道:“原来是苏县令的故人,失敬失敬。苏县令在信中提过姑娘,说姑娘不仅懂农桑,还胆识过人。”
“陈掌柜客气了。”林晚站起身,“此次前来,一是替苏大人向您问好,二是想麻烦您帮忙看看这孩子,他叫小石头,说是来投奔贵店的亲戚。”
陈掌柜看向小石头,温和地问:“孩子,你亲戚是谁?叫什么名字?”
小石头怯生生地说:“我……我娘说叫王三叔,是这里的掌柜……”
陈掌柜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你说的王三叔,原是店里的二掌柜,只是半年前就病逝了。他家里人也早就搬离京城了。”
小石头的脸“唰”地白了,眼泪瞬间涌了上来:“病逝了?那……那我娘怎么办?我找不到她了……”
林晚心里一沉,轻轻拍了拍小石头的背,对陈掌柜道:“陈掌柜,这孩子一路从乡下找来,如今亲戚不在了,实在可怜。您看……”
陈掌柜沉吟片刻,看着小石头通红的眼睛,不忍道:“罢了,也是缘分。我这后院正好缺个帮忙打杂的,就让他先留下吧,管吃管住,等将来找到他娘再说。”
小石头愣住了,泪眼汪汪地看着陈掌柜,又看向林晚,像是不敢相信。
“还不快谢谢陈掌柜?”林晚推了推他。
小石头反应过来,“扑通”一声跪下,磕了个响头:“谢谢陈掌柜!谢谢姐姐!”
陈掌柜连忙扶起他:“快起来,不必多礼。我这就让伙计带你去后院,先洗洗换身衣裳。”
看着小石头被伙计领走,林晚才松了口气。陈掌柜给她倒了杯茶:“林姑娘打算在京城待多久?可有去处?”
“我刚到京城,还没找住处。”林晚道,“想在京城看看,尤其是城郊的试验田,听说太子殿下在推广新农法。”
“哦?姑娘对这个感兴趣?”陈掌柜笑了,“巧了,我有个远房侄子在太子的试验田当差,负责记录作物生长情况。若是姑娘不嫌弃,我可以写封信引荐一下,让他带您去看看。”
林晚又惊又喜:“那太感谢陈掌柜了!”
“不客气。”陈掌柜提笔写信,“说起来,太子殿下对农桑之事格外上心,不仅开了试验田,还在城里设了农书阁,供百姓借阅农书,姑娘若是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
拿着陈掌柜的引荐信,林晚谢过他,离开了锦绣阁。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她忽然觉得心里踏实了许多。原本只是想随便看看,如今倒有了明确的去处。
她找了家便宜的客栈住下,第二天一早就按照陈掌柜给的地址,往城郊的试验田赶去。
试验田离城有几里地,远远望去,田垄整齐得像用尺子量过,不同的作物分区种植,旁边还插着木牌,写着作物的名称和播种时间。几个穿着短打的农人正在田里忙碌,动作娴熟,显然是有经验的好手。
林晚走到田边,正看得入神,一个穿着青色布衣、背着账簿的年轻男子走过来,笑着问:“姑娘是来参观试验田的?”
“是,我叫林晚,是陈掌柜介绍来的。”林晚递过引荐信。
男子接过信看了看,爽朗地笑了:“原来是陈掌柜的朋友,我叫李默,负责这里的记录工作。你想看什么,我带你转转。”
李默是个热心人,带着林晚在试验田里边走边介绍:“你看这玉米,是从西域引进的新品种,比咱们本地的颗粒更大;还有这麦子,抗倒伏的能力强,去年试过,产量能提高两成……”
林晚听得认真,不时弯腰查看作物的根系、叶片,遇到不懂的就仔细询问。看到田边搭着的简易温室,她眼睛一亮:“这是……”
“这是太子殿下让人建的,模仿南方的暖棚,试试在京城能不能种出反季蔬菜。”李默道,“里面种了些黄瓜、茄子,长势还不错,就是成本太高,暂时还没法推广。”
林晚走进温室,里面的温度果然比外面高了不少,蔬菜长得绿油油的,和她在林家庄种的暖棚菜有异曲同工之妙。她忍不住和李默说起自己种暖棚的经验,如何控制温度,如何施肥,说得头头是道。
李默听得惊讶不已:“林姑娘真是厉害!这些法子我们还在摸索,你竟然已经实践过了?”他连忙拿出账簿,把林晚说的要点一一记下来,“回头我得跟殿下说说,说不定能改进咱们的温室。”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作物品种聊到种植技术,从土壤改良聊到水利灌溉。日头升到头顶时,李默热情地留林晚吃饭,说是试验田的伙房做的农家菜,味道不错。
伙房里的饭菜确实简单却实在,糙米饭配着炒青菜和腌萝卜,和林家庄的味道很像。林晚吃得香甜,李默则继续跟她请教问题,旁边几个农人也凑过来听,时不时点头称赞。
“说起来,太子殿下常来这里。”李默啃着窝头,“有时候穿着便服,就跟咱们一起下地,一点架子都没有。上次他还说,种地不能只靠老法子,得多琢磨,多尝试,错了也不怕,就怕不敢试。”
林晚想起那个在柴房里看农桑书的青年,嘴角忍不住弯了弯。他果然没有忘记田埂上的日子。
吃过饭,林晚又在试验田转了转,采集了些不同品种的种子,小心地收在包袱里。李默送她到路口,笑着说:“林姑娘若是不嫌弃,以后常来,咱们多交流交流。”
“一定。”林晚点头,“多谢李大哥今日的招待。”
往客栈走的路上,林晚路过陈掌柜说的农书阁,便走了进去。里面放着一排排书架,摆满了各种农书,有讲耕种的,有讲畜牧的,还有讲节气历法的。不少农人模样的人正坐在桌前翻看,有的还拿着纸笔抄写。
林晚找了个角落坐下,拿起一本《齐民要术》,慢慢读起来。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书页上,字里行间都是古人的智慧,她看得入了迷,直到天黑才想起回客栈。
回到客栈,林晚坐在灯下,把今日的见闻一一记在本子上,又拿出采集的种子,小心翼翼地分类包好。她忽然觉得,来京城真是来对了。这里有她学不完的知识,有能交流的同路人,还有……那个虽未谋面,却始终觉得亲切的身影。
她不知道自己会在京城待多久,也不知道未来会走到哪里。但她知道,就像种地一样,只要用心去学,用心去做,总能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踏实与希望。
窗外的月光洒进屋里,照亮了桌上的农书和种子。林晚笑了笑,吹灭油灯,躺在床上,心里满是对明天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