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隘口的捷报与威名,如同最好的安定剂,让潜渊治下的并州诸郡以及新附的雁门等地迅速安定下来。
袁绍东顾公孙瓒,北疆迎来了难得的宝贵和平时光。
袁大山深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的道理(内心oS:老祖宗的话还是有点道理的,打完了就得搞建设!),更是明白这短暂的和平是多么不易。
他立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内政建设之中,决心要在这乱世之中,打造出一个不一样的根基。
这一日,修缮一新的潜城(原潜渊城扩建后更名)议事大厅内,济济一堂。
不仅周一木、武二石、张三铁、柳如梦、李丽丽等核心班底在列,还有许多新近提拔或投效的寒门吏员、工坊大匠、甚至还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农代表。
白素雅亦端坐于袁大山身侧,面前摊开着厚厚的竹简文书。
袁大山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
“诸位!外患暂平,乃天赐我等休养生息、励精图治之良机!欲图长远,必固根基。
“今日召集大家,便是要议定并推行一系列新政,让我潜渊之地,真正成为乱世中的乐土,盛世之基石!”
他顿了顿,看向身旁的白素雅和一位看起来精明干练,手持算盘的女子,一个新近被提拔,精于计算与管理的梅如水(政治80+)。
“首先,是民生之本——《均田令》细化!”
袁大山洪声道,“此前均田,虽有章程,仍显粗疏。今日起,成立‘度支曹’,由梅如水主管,李丽丽协办,重新清丈境内所有无主荒地、官田,登记造册!”
梅如水立刻起身,躬身领命,眼神锐利而专注。
“凡我治下之民,按丁口授田!男子成年皆可分得永业田五十亩,口分田若干,所开荒地,三年内免赋!力求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
“同时,鼓励组建‘垦荒团’,由官府提供种子、农具,集体开垦大片荒地,所得之粮,官府只收三成,余者自留!”
(内心oS: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生产建设兵团结合一下,因地制宜!)
此令一出,台下那些老农代表激动得浑身发抖,几乎要老泪纵横!
这意味着他们和他们的子孙,真正有了安身立命的根基!
“其二,《兴商令》!”
袁大山继续道,“即日起,潜城、晋阳及各郡治所,设立‘官市’,由官府维护秩序,公平交易!降低商税至十五税一!
“鼓励各地行商往来,凡持有我潜渊颁发的‘路引’者,沿途关卡不得刻意刁难,并提供必要保护!若有欺行霸市,囤积居奇者,严惩不贷!”
商税大降,安全有保障!
这意味着利润和流通性将大大增加!
一些原本忐忑观望的小商贩和听闻潜渊名声而来的行商,眼中都爆发出惊喜的光芒。
“其三,《劝学令》!”
袁大山看向白素雅,“此项,由凤主白素雅亲自督办!”
白素雅站起身,仪态万方,声音清越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知识方能明理,人才乃强国之本!即日起,各乡、亭必须设立‘蒙学堂’,凡适龄孩童,无论男女,必须入学三年,进行基础扫盲识字,学习算数!所需费用,由官府承担七成!”
“哗——”
台下顿时一阵骚动,让女孩也读书?这在此世简直是闻所未闻!
但看着白素雅那坚定而圣洁的目光,无人敢出声反对。
“同时,于潜城、晋阳扩建‘启元书院’,不仅教授经史子集,更增设‘格物’、‘算学’、‘农学’、‘医科’等实用学科!
“每季进行考核,选拔寒门俊才入院深造,优异者,可直接授予官职!唯才是举,绝不问出身!”
寒门子弟们呼吸顿时急促起来,眼中燃烧起名为希望的火光!
这是一条通天梯啊!
“其四,《工坊奖励法》!”
袁大山看向张三铁,“此项,由大匠作张三铁主导!”
张三铁嗡声嗡气地站出来,他不太会说话,但语气极其坚定:
“主公放心!俺老张晓得!以后,凡是匠人,按手艺评级,每月领固定‘工钱’和口粮!
“但凡有能改进工艺、发明新器物者,无论大小,一经证实,重重有赏!授予‘技术等级’,地位与同级官吏等同!捣鼓出好东西的,俺亲自向主公为他请功请赏!”
提高工匠地位!技术发明直接和待遇,地位挂钩!
这让台下那些原本地位低下的工匠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个激动得满脸通红,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回去把自己琢磨的那些小改进都拿出来。
一条条新政,如同春风化雨,又如同惊雷阵阵,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这些政策,无不透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务实、高效和对底层民众、对实用人才的重视,与当今世上任何一路诸侯的施政方针都截然不同!(内心oS:哥们这可是结合了几千年管理智慧的精华版,虽然只是皮毛,但碾压你们足够了!)
袁大山最后总结,声音如同洪钟,传遍大厅:
“此一系列新政,乃为我潜渊‘启元’之基!望诸位各司其职,全力推行!让我潜渊之地,仓廪实,武备足,教化兴,民心聚!”
“谨遵主公(袁公)令!”
台下众人,无论是元老还是新员,无论是文武还是农商,无不心潮澎湃,齐声应诺,声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干劲!
新政的榜文很快贴遍了潜渊治下各城各乡。
田间地头,农人们围绕着识字的乡老,听着《均田令》的细则,脸上笑开了花,纷纷扛起锄头,走向那些曾经不敢奢望的荒地。
集市之中,商贾们看着大幅降低的税牌和巡逻维持秩序的潜渊士兵,安心地支起摊铺,吆喝声都响亮了几分。
乡亭之间,一座座简陋却充满希望的蒙学堂搭建起来,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成为了最动听的乐章。
工坊之内,炉火更加旺盛,叮当的打铁声中,不时夹杂着匠人们兴奋的讨论,琢磨着如何改进工具,如何得到奖赏。
整个潜渊治地,仿佛一台巨大而精密的机器,在袁大山现代思维勾勒的蓝图和白素雅、梅如水、张三铁等草根人才的高效执行下,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轰然运转,迸发出惊人的活力!
一个迥异于这个时代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潜渊模式”,正在北方的土地上,扎下深根,悄然生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