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元年的春风,似乎格外眷顾洛阳。
它不仅吹绿了宫墙外的垂柳,也悄然吹动了一池关乎天下女子命运的春水。
这波澜的源头,正来自于凤仪宫,来自于那位被万民尊称为“光烈皇后”的白素雅。
连日来,白素雅埋首于浩繁卷宗之中,时而与柳如梦低声商议,时而在纸上勾画蓝图。
她敏锐地意识到,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固然需要能征善战的武将,精于计算的能吏,巧夺天工的匠人;
但一个国家真正的底蕴与未来,在于民智,而民智之中,却有一半的才智(女子),被长久地埋没于深闺庭院,灶台井臼之间。
【内心oS:白素雅抚过一卷记录着前朝才女事迹却又湮没无闻的竹简,目光坚定:这天下,不该只是男子的天下。琴琴(自称),你既站在了这个位置,看见了这巨大的浪费与不公,总要为她们,也为自己,做点什么。】
这一日的大朝会,议题接近尾声时,白素雅虽依旧坐于珠帘之后,却罕见地通过女官递出了一份奏疏。
此举立刻引起了满朝文武的注意。
袁大山展开一看,奏疏标题赫然是《请开女学以启民智疏》。
文中,白素雅并未空谈女权,而是从国家利益与民生实际出发,条分缕析:
“陛下明鉴,治国之道,在于用人。然今士人求学,皆为男子。女子之中,岂无聪慧机敏、可堪教化者?
“若使其通晓文墨,明事理,则于内,可更好地相夫教子,培育贤良后代;于外,可从事文书、计算、医护、教化等职,弥补吏员不足。
“且,宫中女官、勋贵内眷,若皆能知书达理,于朝纲稳定,风气引领,亦大有裨益……
“臣妾不才,愿以身作则,于洛阳先设‘皇家女子学堂’试点,招募聪颖女子入学,教授基础文理、算数、医理、家政管理之学,观其成效,再议推广。”
奏疏逻辑清晰,论据务实,将“开女学”这件在当时看来石破天惊的事情,与“强国”、“富民”、“善治”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然而,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掀起一阵压抑的骚动。
不少出身传统士族的老臣,如太常寺某位老博士,立刻出列反对,他胡子微颤,引经据典:
“陛下!皇后娘娘!臣闻‘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女子无才便是德,此乃古训!女子当谨守闺训,以柔顺为美,若使其抛头露面,入学堂与男子无异,岂不乱了纲常,悖逆人伦?恐非国家之福啊!”
“是啊,陛下!”
另有几位官员附和,“女子心思,当用于女红中馈,若习得文字算数,恐生骄矜之心,不安于室,长此以往,夫纲何在?家宅难宁!”
一时间,反对之声虽不算汹涌,却带着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沉重压力。
袁大山端坐其上,面色平静,心中却已了然。
【内心oS:袁大山听着那些老学究的陈词滥调,差点翻白眼:又来了又来了!什么纲常人伦,不就是怕动了你们男人那点特权嘛!老子当年工地上,女技术员、女调度多了去了,哪个不比男的差?素雅这想法,绝对正确!必须支持!】
他没有立刻反驳,而是将目光投向珠帘之后,将话语权交给了白素雅。
白素雅的声音透过珠帘传来,依旧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
“诸位大人所言,乃是古理。然,时代已变。陛下与诸位大人浴血奋战,开创这‘启元’新朝,所求者,莫非仍是因循守旧,重复前朝故事?”
她顿了顿,声音提高些许,带着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
“本宫所言女学,非是让女子弃针线、忘中馈,而是于持家之本外,多开一扇窥见天地之窗,多增一份安身立命之能。
“女子明理,则子弟贤;女子有识,则家业兴。家齐国治,天下平泰,岂能独缺女子之智?
“若因惧怕改变而固步自封,与掩耳盗铃何异?这,便是诸位大人所愿见到的‘启元盛世’吗?”
她并未直接抨击纲常,而是以“家国利益”和“新朝气象”为立足点,句句在理,更隐隐将反对者置于“阻碍盛世”的位置上。
柳如梦适时出列,声音冷静而充满力量:
“臣附议皇后娘娘!据臣所知,前汉有班昭着《女诫》,亦为才女。可见女子并非不可教。如今朝廷各处,文书誊抄、账目核算、医馆护理,皆缺人手。
“若能从女子中培养人才,不仅能解燃眉之急,更能开辟一条人尽其才的新路。于国于民,有百利而无一害!”
李丽丽也立刻支持:
“娘娘所言甚是!若女子能通文墨算数,于商贸往来、外交接待、乃至宫廷管理,皆可发挥更大作用。闭目塞听,绝非新朝应有之气度!”
眼见皇后据理力争,尚书令、礼部尚书两位重臣鼎力支持,而龙椅上的陛下虽未明言,但态度已然明显,那些反对的声音顿时弱了下去。
诸葛瑾、顾雍等人交换了一下眼神,最终选择了沉默。
他们能感受到,这朝堂的风向,确实不同了。
袁大山见时机成熟,这才缓缓开口,一锤定音:
“皇后心系社稷,所言甚合朕意。‘启元’二字,便寓意破旧立新,开拓进取。女子入学,启其心智,增其所能,于国有利,于家有益,此事,准奏!
“即由皇后总揽,于洛阳择址,创办‘皇家女子学堂’,所需用度,由内帑与户部共同支应。朕,拭目以待。”
圣意已决,再无转圜。
退朝后,白素雅立刻投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
她亲自选定了一处原前朝官员闲置的雅致园林作为校舍,由张三铁带人稍加改造,使其既符合教学需求,又环境清幽。
课程设置上,她融合了现代通识教育理念与古代实际:
基础文理(识字、阅读、浅近经典)、实用算数、基础医理与护理、家政管理与简单的经济常识,甚至还计划邀请苗妙妙来教授音律陶冶性情。
招生消息一出,虽仍有阻力,但在皇权的背书和白素雅亲自派女官走访劝说下,第一批五十名年龄在十至十五岁之间的女学生终于招齐。
她们中,有低级官吏之女,有小商户之女,甚至还有少数几名因战乱失去家人、被白素雅收养的聪慧孤女。
开学这一日,阳光明媚。
修缮一新的学堂内,窗明几净。
五十名女孩穿着统一的素净学服,既紧张又好奇地坐在课桌前,她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对未知的渴望与一丝不安。
白素雅并未穿着繁复的皇后礼服,仅以一袭月白色常服现身,气质温婉高雅。
她走到讲堂前,目光柔和地扫过每一张稚嫩却充满可能性的脸庞。
“孩子们,”她的声音如同春风,抚平了女孩们心中的忐忑,“今日,你们坐在这里,便已书写了历史。从今往后,你们所学,将不仅是女红刺绣,更有文字、算数、医理、治事之道。
“或许有人会说,女子学这些有何用?”
她微微停顿,目光变得更加深邃而坚定,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课堂:
“本宫要告诉你们,女子亦能顶半边天。这世间风雨,不应只由男子承担。读书,是为了让你们明事理,不愚昧;学算,是为了让你们懂经营,不困顿;习医,是为了让你们护人护己,知冷暖;通管理,是为了让你们持家有方,处事有度。
“你们将来,或为贤妻良母,或为女官能吏,或悬壶济世,或经营一方……无论何种选择,本宫希望,你们都能以所学之智,照亮自己,亦能惠及他人,不负这短暂一生,不负这‘启元’盛世给予你们的机会。”
话语落下,课堂内一片寂静,随即,女孩们的眼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那是一种被点燃的希望,一种被赋予力量的坚定。
“谨遵娘娘教诲!”
女孩们齐声应答,声音虽还稚嫩,却带着破土而出的力量。
白素雅看着她们,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充满期待的笑容。
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是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其激起的涟漪,必将深远地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
(本章完)
---
【下章预告】
女子学堂开启民智新篇,而另一场关乎国力的革新亦在酝酿!张三铁奉旨组建“格物院”,汇聚天下巧匠,欲以奇思妙想改天换地!守旧腐儒如何诘难?实用科技又将如何证明其价值?
《第205章:工学革新·三铁格物惊儒生》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