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的烽火硝烟尚未在记忆中完全散去,洛阳皇城的深处,另一场关乎帝国未来气运,没有刀光剑影却更加深刻的变革,已在悄然酝酿。
这场变革的核心,便是沿袭数百年的选官制度——科举。
紫宸殿侧殿,灯火长明。
袁大山、白素雅与尚书令柳如梦,正围着一张写满改革条款的绢帛,进行着最后的斟酌。
桌案上,堆满了来自格物院、户部、工部甚至女子学堂的各类报告,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现实:
帝国的发展,急需大量通晓实务、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而非仅仅熟读经义、善于辞章的文人。
(内心oS:袁大山指着绢帛上“明算”、“格物”等科目,对白素雅和柳如梦说:“看看三铁的格物院,看看六斤的户部,再看看边关急需的医官、懂水利的官员……光会背《论语》《孟子》,能造出水车?能管好钱粮?能治好水患?这科举,必须改!得选能干实事的人!”)
白素雅轻声道:
“陛下所见极是。然则经义乃修身之本,亦不可全然废弃。当取其精华,去其迂腐,与实用之学并重。且需广开官学之门,使寒门子弟亦有书可读,有路可循,方是长久之计。”
她的目光扫过“增设州县官学”、“设立寒门助学基金”等条款,充满期待。
柳如梦补充道:
“娘娘所言,乃固本之策。臣以为,新科考科目权重,当明确公示。如明算、格物、律法、农政、医理等,合计需占六成以上,经义策论占四成,且策论需结合实务,空谈者黜落。如此,导向分明,天下士子自知该向何处用力。”
经过反复推敲,《启元科举新制纲要》最终定稿。其主要革新之处在于:
一、科目革新:保留进士科,但内容巨变。除经义策论(侧重治国安邦的实际应用)外,大幅增加“明算”(数学、统计)、“格物”(物理、工程原理)、“律法”(刑律、民约)、“农政”(农业技术、水利)、“医理”(基础医学、防疫)等实用科目的考试内容与权重,总分占比超六成。
二、开设专科:另设“明法”、“明算”、“格物”、“医士”等专科,专考该项技艺,中者亦可授官,跻身仕途。
三、广建官学:下令各州、郡、县普遍设立官办学校,聘请有实学之人为师,教材由朝廷统一编纂审定,融入新学内容。
四、助学济困:设立“启元助学基金”,由皇室和内帑出资,联合地方财政,为贫困学子提供膳食、书籍补贴,确保才华不致因贫瘠埋没。
新制诏书颁布天下,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消息传出,无数身处茅屋陋巷,苦读却难见出头的寒门士子,先是难以置信,继而欣喜若狂!
他们不必再耗尽家财去求购孤本典籍,不必再绞尽脑汁钻研华丽却无用的辞藻,只要肯用心于算学、格物、律法等实用之学,便有鱼跃龙门的机会!
“苍天有眼!陛下圣明啊!”
有老秀才捧着诏书抄本,在破旧的祠堂前老泪纵横。
“快!快去县城官学报名!听说那里新来了教格物的先生!”
乡野之间,这样的对话比比皆是。一股蓬勃的、向上的力量,在帝国的底层汹涌流动。
然而,这股新风,却让许多依靠经学传家,垄断知识的世家大族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洛阳城内,几处深宅大院中,气氛凝重。
“荒谬!简直是荒谬!”
一位崔姓世家家主将茶杯狠狠顿在桌上,“科举取士,乃为国选贤,自当以圣人之学为根本!如今竟让那些匠作、医卜、商贾之术登堂入室,与经义并列,成何体统?!长此以往,礼崩乐坏矣!”
另一位于姓家主忧心忡忡:
“更可怕的是那官学与助学金……若使黔首之辈皆可读书明理,乃至为官作宰,我等世家还有何优势可言?门第之别,将荡然无存!”
他们试图联络朝中故旧,上书反对,但发现如今的朝堂,核心位置皆被“潜渊系”的草根官员把持,他们的声音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连一丝涟漪都难以泛起。
(内心oS:某世家官员下朝后对同僚叹息:“今时不同往日矣。朝中诸公,如柳尚书、钱计然侯等,皆出身微末,岂会为我等发声?陛下锐意革新,其志难逆啊!”)
改革的车轮,在皇权的坚定推动和寒门的热烈拥护下,碾过了一切反对的声音,滚滚向前。
各州县官学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虽然师资,教材尚且参差不齐,但毕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
格物院、户部、工部甚至太医署,都抽调人手参与编纂简易实用的新学教材。
寒门学子们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走入官学,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那些他们曾经接触不到,却被新朝誉为“强国之本”的知识。
启元三年春,首次依照新制举行的科举考试,在洛阳及几个大州同时举行。
考场之外,人山人海,除了传统的儒衫士子,更多了许多衣着朴素、甚至带着匠气、药香的年轻面孔。
他们眼神中的渴望与自信,与那些眉头紧锁,仍在背诵经典的世家子弟形成了鲜明对比。
放榜之日,更是举世瞩目。
皇城贡院外的照壁上,那张决定无数人命运的黄榜缓缓展开。
结果,石破天惊!
中榜者,十之七八,竟是寒门出身!
或是精通算学、协助官府清丈田亩的农家子;或是擅长格物、曾参与地方水利修建的匠人学徒;或是通晓律法、在乡间为民申讼的年轻书生;甚至还有几位在医理科中脱颖而出、擅长治疗牲畜的兽医!
而许多声名在外的世家才子,或因经义策论空泛被黜,或因对新学一窍不通而名落孙山。
榜下,欢呼声、哭泣声、惊叹声响成一片。
寒门子弟相拥而庆,他们凭借实实在在的技艺,打破了横亘数百年的阶层壁垒,真正触摸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一些世家子则面色灰败,失魂落魄,他们引以为傲的家学渊源,在新朝的选才标准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柳如梦站在尚书省衙门的窗边,听着远处传来的隐隐欢呼,对身旁的白素雅微笑道:
“娘娘,您看,种子已经播下,第一批幼苗,破土而出了。”
白素雅颔首,眼中闪烁着欣慰与坚定的光芒:
“这只是一个开始。要让这春天,长久地照耀在每一个愿意努力的人身上。”
科举新制的成功,如同一声春雷,宣告了一个属于实干者,属于寒门的新时代,正式来临。
(本章完)
---
【下章预告】
科举新风撼动旧利,女子学堂挑战纲常,利益受损的旧势力岂会坐以待毙?暗流开始涌动,矛头直指推动变革的核心——皇后白素雅!一场围绕国本的风暴正在酝酿!《第213章:世家反扑·暗流涌动谋废后》危机隐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