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的沉默,像一堵冰冷厚重的墙,横亘在审讯室与真相之间。他闭目养神,仿佛置身事外,将所有喧嚣与质问都隔绝在那副苍老而坚硬的躯壳之外。雷锐深知,面对这样经验丰富、意志坚定的对手,常规的审讯策略难以奏效。突破口,必须从外部寻找。
压力转移到了张宸和后方技术团队的身上。从周建华公司查封的服务器和数据存储设备,被迅速接入市局最高级别的安全分析网络。海量的数据如同奔腾的江河,涌入专门搭建的分析平台。
张宸几乎将公寓当成了第二个指挥中心。窗帘紧闭,只有多块显示屏发出的幽光,映照着他专注而疲惫的脸。伤处的旧痛在长时间保持固定坐姿后变得明显,但他只是偶尔活动一下僵硬的脖颈,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些流动的代码和解密后的文件碎片。
周建华的加密手段确实高明,大部分核心数据都使用了非对称加密和自毁协议。但再坚固的堡垒,也总有被忽略的缝隙。技术团队在庞大的数据流中,发现了一些被标记为“已销毁”、但并未被完全覆盖干净的缓存文件和临时交换区数据。
张宸的工作,就是像考古学家一样,从这些数据的“化石”中,拼凑出历史的原貌。
他首先聚焦于那些与境外研究机构往来频繁的“项目协作费”。支付记录本身被清理得很干净,但在一个用于生成虚假合同模板的脚本文件日志里,他发现了未被清除的、用于填充合同内容的关键词库。
关键词库里的词汇,远非“环保技术咨询”所能涵盖,充斥着诸如 “基因编辑效率优化”、“神经接口信号增强”、“定向衰老逆转”、“群体行为预测模型” 等令人瞠目结舌的前沿科技术语!
这些词汇,与“启明科技”暗中收购的那些生物检测机构、以及其公开宣传的人工智能业务,隐隐构成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拼图。
张宸感到一阵寒意顺着脊椎爬升。他立刻将这些关键词输入自己构建的、关联了全球主要学术论文库、专利数据库和科技投资记录的分析模型中进行深度检索和关联分析。
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分析比对,一个模糊却庞大的轮廓,逐渐在数据的迷雾中显现出来。
“方舟计划”,并非一个单一的项目,而是一个宏大的、多线程的技术整合与垄断蓝图!
其目标,似乎是试图通过融合基因工程、脑机接口、人工智能以及某种基于大数据的群体社会学模型,来达成对“人类潜能”的定向开发、对特定生理或心理特征的“优化”,甚至可能……是对社会结构的某种“引导”或“控制”!
那些看似分散的境外研究机构,如同“方舟”的各个“研发车间”,分别在基因、神经、算法等不同领域进行着前沿探索。而周建华、李茂才早年构建的网络,以及后来江离掌控的“启明科技”和资金管道,则为这个庞大的计划提供了权力庇护、资金支持和商业落地的可能性。
他们不是在简单地敛财,他们是在试图……扮演上帝!或者说,是试图打造一艘只属于极少数人的、通往他们心目中“完美未来”的“方舟”!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阻碍,无论是无意间发现秘密的林国栋,还是可能失去利用价值的林晓,亦或是其他任何被视为“代价”的个人和家庭,都可以被冷酷地清除。
张宸被这个推测的疯狂和冷酷深深震撼。他将初步的分析报告和关键数据证据整理出来,通过加密通道发送给雷锐和联合调查组核心成员。报告的结尾,他写道:
“‘方舟’并非隐喻,它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极其危险的技术霸权计划。其核心目标可能涉及对人类生命本质和社会伦理的根本性挑战。周建华的沉默,源于其对自身‘使命’的扭曲信仰。突破口或在于揭示其计划的反人类本质,以及寻找其内部可能存在的、对具体实施手段存有分歧的成员。”
---
雷锐在审讯室外,快速浏览着张宸发来的报告。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报告中所描绘的那个疯狂而庞大的“方舟计划”,依然让他感到一阵心悸。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刑事犯罪,其潜在的危害性,足以撼动社会根基。
他整理了一下情绪,重新走进审讯室。这一次,他没有再追问具体的罪行细节,而是将张宸报告中提炼出的、那几个最具冲击力的关键词——“基因编辑”、“神经接口”、“群体控制”——写在一张纸上,推到周建华面前。
“周老先生,”雷锐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你们打造的这艘‘方舟’,是准备驶向一个由你们来决定谁有资格登船的未来吗?一个可以通过技术随意编辑生命、控制思想的世界?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准备’?”
周建华一直紧闭的眼睛,在听到这几个词的瞬间,猛地睁开!那深潭般的眼底,第一次出现了清晰的、无法掩饰的震动!他死死盯着纸上的那几个词,嘴唇微微翕动,想要说什么,却又强行忍住。但那瞬间的失态,已经暴露了他内心最深的秘密被窥破的惊骇。
他重新闭上眼睛,但这一次,那强装的平静之下,是汹涌的暗流。他的手指,在桌下不易察觉地蜷缩了起来。
雷锐知道,他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周建华的信仰堡垒,出现了第一道裂缝。
“为了这个‘伟大’的计划,”雷锐乘胜追击,语气带着冰冷的嘲讽,“林国栋那样的普通人,林晓那样年轻的生命,都成了你们可以随意碾碎的蝼蚁?在你们设计的‘完美未来’里,是不是根本没有普通人生存的空间?”
周建华的呼吸变得粗重了一些,额角有青筋微微凸起。他依旧沉默,但那沉默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高墙,而是充满了挣扎和煎熬的囚笼。
与此同时,张宸在数据的深海中,又有了新的发现。他在周建华一个极其隐蔽的私人加密通讯记录的缓存碎片中,还原出了一段残缺的对话。对话的另一方,代号“建筑师”,似乎在抱怨“清道夫”(马友德)最近的几次行动“过于粗暴”,“留下了不必要的痕迹”,并担忧这会“影响‘方舟’的长期隐蔽性”。
“建筑师”……这是一个新的代号!从语气判断,其在组织内的地位似乎不低,甚至可能对周建华的某些决策存有异议!
张宸立刻将这个新发现通报给雷锐。
内部可能存在分歧!这是绝佳的突破口!
雷锐看着这条信息,眼中精光一闪。他再次面向周建华,语气放缓,却更加致命:
“周老先生,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你们的做法。‘建筑师’似乎对马友德的风格,很有意见啊。你们这艘‘方舟’,还没驶出港口,就已经开始出现裂痕了吗?”
“建筑师”这三个字,像一枚精准的鱼雷,狠狠击中了周建华一直试图维持的镇定。他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和一丝……被背叛的愤怒?
他死死盯着雷锐,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仿佛有无数句话想要冲口而出,却又被某种力量死死扼住。
数据深处的挖掘,终于让那艘隐匿已久的“幽灵船”,露出了它狰狞的船艏。而船上的船员,似乎也并非铁板一块。
审讯,进入了最微妙、也最关键的时刻。下一步,是继续施加压力,还是利用这刚刚出现的裂痕,寻找分化瓦解的机会?
雷锐和张宸,隔着屏幕和数据,仿佛能听到彼此心中那同样沉重而坚定的心跳声。真相的最终幕布,正在被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