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将张宸的公寓浸染得只剩屏幕发出的幽蓝冷光。空气中弥漫着主机风扇低沉的嗡鸣和敲击键盘的细碎声响,如同某种数字时代的心跳。
追踪那本《神经网络的未来》的路径,远比预想的要曲折。ISbN码指向一个合法的、但在业内以“灵活”着称的小型学术分销商。分销商的记录显示,这本书是作为一批“滞销品清理”的一部分,被那家连锁书店的区域采购中心收走的,流程看似无懈可击。
但张宸的直觉在报警。杰森·李的着作,即便是旧版,在特定领域也绝非“滞销品”。他调取了该分销商近一年的所有交易记录,运用数据挖掘算法,寻找异常模式。
几个小时的枯燥筛查后,一个微弱的信号被捕捉到——就在那批“滞销品”入库前一周,分销商的一个子公司账户,收到了一笔来自海外、金额不大但备注模糊的“咨询服务费”,汇款方是一个注册在避税天堂的空壳公司,其股权结构经过层层穿透,最终隐约指向一个与杰森·李早年研究项目有过合作的基金会。
巧合?张宸不信。
他切换界面,开始分析那家连锁书店的库存管理系统。通过特定漏洞(他拥有经过授权的测试权限),他调取了那本书从区域仓库发往具体门店的物流记录和上架时间。记录显示,这本书是在林晚姐妹搬到新小区后第三天,才被配送到那家门店的,并且上架位置,并非计算机科学区,而是……儿童绘本区旁边一个新设立的、“探索未来”主题的混合推荐展架。
时间、地点、分类,都透着一股精心计算的“偶然”。
张宸靠在椅背上,揉了揉酸胀的眉心。对手很高明,利用合法的商业链条作为掩护,完成了一次精准的“信息投递”。这更像是一次成本低廉的心理评估——既能测试林晓的反应,又能观察林晚乃至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保护力量会如何应对。
他编写了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将分销商的可疑资金往来、书籍配送的时间地点巧合、以及其对林晓可能造成的心理影响评估,一并提交给了雷锐现在所属的部门,并抄送了国际刑警组织的联络窗口。他知道,这种跨国的、利用商业渠道进行的隐蔽行动,调查起来会异常困难,但至少留下了记录,发出了警报。
做完这一切,他并没有感到轻松。目光落在窗外沉沉的夜色上,城市的光污染让星空变得模糊。他想起了林晚信息里那句“盼复”,以及电话里她强自镇定下那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这种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的威胁,最是消耗人的心志。
林晚的生活节奏被迫再次调整。外出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仅限于小区内散步和购买必要生活用品。她甚至在网上订购食材,尽量减少暴露在公共场合的时间。
那幅星空拼图,成了她们与外界之间一道相对安全的桥梁。拼图的进度依旧缓慢,但每一片拼图的嵌合,都像是在混乱中建立起来的一小块秩序。林晓似乎也从中找到了某种安全感,她开始能更长时间地专注于寻找匹配的碎片,手指的稳定性也比之前好了很多。
但恐惧的阴影并未真正散去。有时,窗外一辆颜色较深的汽车停留稍久,或是楼道里传来陌生的脚步声,都会让林晚的心瞬间提起。她开始留意小区保安的巡逻时间,记下了几个邻居的容貌和车辆,甚至悄悄在门后放了阻门器。
她知道自己可能有些神经过敏,但她不敢冒险。张宸那句“他们的手段越隐蔽,说明他们越忌惮公开暴露”成了她唯一的安慰,却也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着她对手的耐心和狡猾。
她尝试着重新拿起自己的专业书籍,试图在照顾妹妹之余,找回一些属于自己的支点。但那些曾经熟悉的公式和理论,此刻读起来却有些隔阂。过去几个月的经历,像一道深深的沟壑,将她与“正常”的世界隔开了。
一天下午,林晓在拼图时,忽然抬起头,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姐姐,星星……会不会害怕?”
林晚一愣,放下手里的书,看向妹妹。林晓正拿着一片深蓝色的拼图,眼神有些迷茫地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星星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它们很亮,不会害怕的。”林晚轻声回答。
“可是……要是云把它们遮住了呢?”林晓追问,语气里带着一种孩童式的执着担忧。
林晚心中一酸,走过去抱住妹妹:“就算被云遮住了,星星也还在那里,等云散了,它就又出来了。就像晓晓一样,有时候会害怕,但姐姐会一直陪着你,等害怕过去。”
林晓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重新低下头,继续摆弄手里的拼图。
林晚却因为妹妹这句无心的话,陷入了沉思。她们现在,不就像是被厚重乌云遮蔽的星星吗?光芒被压抑,恐惧如影随形。但星星本身,从未改变过。
她需要光,需要驱散乌云的力量。这力量不能只依赖外部的保护,更需要从内部生长。
她重新打开电脑,这次不再只是搜索安防信息,而是开始查找本地的受害者援助机构、心理支持团体,甚至是一些针对高科技犯罪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的公益组织信息。她要知道,像她这样的情况,可以获得哪些制度性的支持和资源。
同时,她也开始整理从发现林晓日记到现在的所有经历,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每一次与江离、周建华乃至那个隐形“建筑师”的交锋(或间接接触)。她不知道这份记录将来是否有用,但记录下来,本身就像是在混乱中建立坐标。
---
张宸在提交报告后,并未停止自己的调查。他知道官方渠道的流程漫长,而对手不会停下脚步。他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开始对杰森·李及其关联的海外研究机构,进行更深层次的网络活动监控。
他编写了特定的爬虫程序,在公开的学术交流平台、科技论坛甚至是一些灰色的黑客社区,搜寻任何与“方舟计划”关键技术、或者与杰森·李近期研究方向相关的讨论、代码片段或匿名提问。
这是一场在数据海洋中的无声狩猎。对方显然也具备极高的反侦察能力,真正的核心交流绝不会暴露在公开或浅层网络中。
但张宸有耐心。他像一只织网的蜘蛛,不断调整着算法的参数,扩大着监控的范围,等待着任何一丝可能从深网上浮起的蛛丝马迹。
他偶尔会想起林晚和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女孩。她们是被卷入这场风暴的无辜者,却被迫站在了对抗这股黑暗科技浪潮的最前沿。他能提供的帮助有限,只能在这无声的战场上,尽力去斩断伸向她们的触手。
公寓里,只有键盘声和屏幕光,陪伴着这个孤独的守夜人。
而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林晚合上笔记本,走到窗边,掀开窗帘一角。夜空依旧看不到星星,只有远处霓虹灯永不疲倦地闪烁。
她知道,乌云还未散去,战斗远未结束。但至少,她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风暴降临。她开始学习辨认风向,加固自己的港湾,并记录下每一次雷鸣与闪电。
这无声的战场,存在于数据流中,存在于心理防线间,也存在于每一个渴望安宁的寻常日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