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无声的呐喊(上)
Id-006任务完成的愿力暖流尚未完全平息,那古老的号码在林夏掌心微微发热,仿佛一颗搏动的心脏,正将新生的能量泵向全身。850涟漪的巨额收入,让【愿力商店】里几个原本灰暗的选项都亮了起来,连带着林夏的精神也为之一振。证明与理解,这种情感能量的转化率,果然远超寻常。
然而,这份充盈感并未持续太久。当手机屏幕自动亮起,显示出下一个任务的简短预告时,一股截然不同的寒意悄然弥漫开来。
【即将解锁】
机主编号:第94任
代号:无言者
时代印记:声音的壁垒与无声的宇宙
心愿核心:让我的声音,被该听到的人听见。
风险提示:涉及深层沟通障碍与身份认同困境。
“无言者……”林夏喃喃自语。这个代号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的孤寂感。与前几个任务相比,这个心愿更加抽象,也更加刺痛人心。“让我的声音,被该听到的人听见”——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关于表达与理解的愿望,但“无言”二字,又暗示着某种表达途径的阻塞。
她没有急于解锁任务,而是先和陈舟、苏哲通了气。三人在常去的那家24小时自习室碰头,窗外是都市永不熄灭的霓虹。
“第94任,时间点上应该更早一些,大概在2013到2014年左右。”陈舟根据倒叙序列推测道,“那是移动互联网全面爆发,社交媒体开始深刻影响生活的年代。‘声音’在这个语境下,可以指实际的声音,也可以指表达权、话语权。”
苏哲用他惯有的冷静分析道:“‘该听到的人’,这个界定很关键。是特定某个人?某个群体?还是社会大众?法律上,保障公民的表达自由与通信自由是基本原则,但现实中,各种有形无形的壁垒始终存在。”
林夏点点头,感受着口袋里手机传来的、若有若无的牵引感。她决定正式接取任务。
指尖在屏幕上轻点,愿力被扣除了象征性的少量,作为“钥匙”。更多的记忆碎片与系统分析如潮水般涌入。
【Id-007 任务详情】
机主:第94任 “无言者”(真实姓名:沈默)
年代:约2013-2014年
身份背景:先天重度听力障碍者,依靠助听设备及后天艰苦语言康复训练,能进行基本唇读和模糊不清的口语表达,但主要依靠文字和手语沟通。网络是其最重要的信息获取与自我表达窗口。
心愿深度解析:
· 表层: 希望其精心制作的、分享听障人士生活与内心世界的手语视频,能被一位早已断绝联系的、听力正常的童年好友“小光”看到。
· 中层: 渴望跨越声音的壁垒,与“外面的世界”、与曾经失去的朋友,重建理解的桥梁。
· 核心: 确认自身价值,证明即使身处无声世界,其思想、情感与存在,同样值得被“听见”和珍视。
关键线索:
1. 记忆烙印: 与“小光”在小学毕业时因沟通不畅和他人嘲笑而爆发争吵,对方一句“跟你说话太累了!反正你也听不明白!”成为深彻心底的刺。
2. 数字遗产: 一个名为“沉默之声”的加密视频博客,内含数十个由沈默自编自导自演的手语视频,记录其生活、思考、对社会热点的独特见解(配以精心撰写的文字字幕)。
3. 执念指向: 强烈的愿望能量聚焦于“小光”(大名:赵晨光)一人身上。
特殊挑战:
· 目标定位: 赵晨光踪迹不明,十数年过去,人海茫茫。
· 沟通鸿沟: 如何向一个听力正常、且可能对过去抱有复杂情绪的人,有效传递听障者的心声?
· 内容破壁: 手语视频这种形式,对非听障人士而言,存在天然的接受门槛。
记忆回溯的片段更是让林夏感同身受。她“看”到年幼的沈默如何努力分辨老师模糊的口型,如何在康复教室里一遍遍发出扭曲的音节,如何因为沟通不畅被同龄人孤立,又如何在小光离开后,将所有的倾诉欲都投入到了那个闪烁的电脑屏幕前,用飞舞的手指和坚定的眼神,构建属于自己的“声音”王国。
那种渴望被理解、渴望连接,却又被物理条件所禁锢的孤独与坚韧,比任何言语都更具冲击力。
“这次的任务,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林夏将了解到的情况分享给两人,声音有些低沉,“这不只是找一个人,而是要在两个人之间,搭建一座跨越十年时光和声音壁垒的桥。”
陈舟面露难色:“赵晨光……这个名字太普通了,几乎无法查找。而且,就算找到,我们如何开口?说‘你好,你十年前失聪的朋友做了视频希望你看到’?这太突兀了,很可能引发对方的警惕甚至反感。”
苏哲也指出关键点:“最大的障碍在于,赵晨光是一个听力正常的人。他很可能没有意愿、也没有耐心去观看一个需要依赖字幕、且内容可能勾起他不愿回忆往事的手语视频。‘推送’到他的眼前容易,但让他‘打开心扉’去接收,是另一回事。”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这次的任务,似乎陷入了死胡同。
林夏凝视着系统中那个名为“沉默之声”的加密博客图标,忽然问道:“如果我们都看不懂手语,那我们如何能确定,沈默在视频里‘说’了什么?又是什么,让他坚信这些视频能够打动赵晨光?”
陈舟眼神一亮:“你的意思是……视频内容本身,可能就是钥匙?”
“系统提示,沈默的视频配有‘精心撰写的文字字幕’。”林夏点开系统的预览功能,虽然无法观看完整视频,但可以随机看到几条视频的标题和简介字幕片段:
· 标题:《如果声音有形状》
简介片段: “……你们用耳朵听风,我用眼睛看风拂过柳梢的弧度。我们感知的是同一个世界,只是用了不同的‘语言’……”
· 标题:《对不起,和我爱你,手语很像》
简介片段: “……小时候吵架,我说不出道歉,你也看不懂我的手势。现在我想告诉你,那句没来得及的‘对不起’,和一直没变的‘想念’,在我的世界里,动作只差一点点……”
· 标题:《写给光明的一封信》
简介片段: “……你叫晨光,是我黑暗世界里最早的那束光。即使你走了,我依然在用我的方式,记录有光的世界……”
这些文字片段,如同黑暗中透出的微光,瞬间照亮了方向。
“这些文字……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林夏深吸一口气,“沈默他不是在‘诉苦’,他是在分享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同样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他的‘声音’,充满了力量和美。”
“我明白了!”陈舟猛地一拍手,“难点不在于传递‘信息’,而在于传递‘感受’。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方法,让赵晨光先被这些文字的力量打动,产生好奇,进而主动想去了解视频本身,想去了解现在的沈默!”
“先文后影,由字入心……”苏哲沉吟着,也表示赞同,“这或许是突破心防的关键一步。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先找到赵晨光。”
寻找赵晨光,成为了当前最棘手的难题。名字普通,年代久远,线索几乎为零。
林夏再次将希望寄托于系统的能力。她集中精神,尝试调动【心愿线索网络】,将沈默记忆中关于“小光”的模糊印象——大约是同龄人,可能居住在当年小学附近区域,以及那份强烈的执念作为“信物”,进行区域性扫描。
愿力缓缓消耗,手机屏幕上的地图不断缩小范围,最终定格在城市的另一个方向,一个新兴的科技产业园区附近。
【线索共鸣确认】
目标关联体:赵晨光(强关联)
大致区域:高新区创新大厦及周边
状态:已就业,生活稳定
共鸣特征:对“童年”、“友谊”、“遗憾”等关键词存在潜在情感响应。
范围再次缩小,但高新区创新大厦及周边写字楼、住宅区密集,住着成千上万的年轻人。
“剩下的,恐怕要靠笨办法了。”陈舟推了推眼镜,“结合他的年龄和可能的教育背景,重点筛查高新区几家大型科技公司的员工名录,或者关注那片区域的社交媒体打卡信息……”
就在三人准备分工开始大海捞针时,林夏注意到系统界面的角落,一个在完成李哲任务后新解锁的、她还未仔细研究的功能微微闪烁——【信息流标记·深度溯源】。
功能说明: 可基于已知的碎片化信息(如昵称、旧邮箱前缀、曾用名等),在网络公共信息源中进行更深度的关联挖掘与身份拼图。
林夏立刻尝试。她将“小光”、“晨光”、沈默记忆中学校的大致区域、以及高新区等要素输入。
几分钟后,系统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锁定了一个社交媒体账号。账号主人名字就是“赵晨光”,头像是一个戴着VR设备的侧影,简介写着“VR\/AR开发者,沉迷于构建虚拟新世界”,定位信息多次出现在高新区创新大厦。而一条三年前的、几乎被遗忘的怀旧帖文里,他提到:“忽然梦见小时候院子里那个总是安静看着我们玩的小默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是他!
找到了!赵晨光,不仅存在,而且似乎,也并未完全遗忘童年的朋友。
林夏将手机屏幕转向陈舟和苏哲,上面是赵晨光社交媒体主页的截图。
目标已锁定。
接下来,是如何将“沉默之声”,精准地送入这位“VR世界构建者”的眼中、心中。一座横跨十年寂静与喧嚣的桥梁,开始了最初的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