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角色扮演的假期
陆帆那被“效率”榨干的旅行和最终对“无效”瞬间的追认,让林夏思考着“价值”与“存在”的定义。她带着这份思考,将意识沉入“还愿系统”,下一个泛起的涟漪来自一个更为暧昧、也更贴近当下现实的身份——第85任机主,“全职儿女”林梦辰。
姓名: 林梦辰
占号时间:2022年3月 - 2024年1月
核心执念:在“家”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舞台上,扮演一个“懂事”、“陪伴”的子女角色,以换取经济支持和生活暂停的喘息空间,同时压抑着自身职业理想与社会时钟带来的焦虑。
弃号原因:在一次与父母因“未来规划”爆发的激烈争吵后,父亲盛怒之下停掉了她的副卡(与该号码绑定),并扬言“不给家里干活就别想吃饭”。她感到巨大羞辱,摔门而出,号码因欠费且心灰意冷而被回收。
残留愿望:不是祈求父母原谅或恢复经济支持,而是希望有人能看见,在那段“全职儿女”的时光里,她并非全然躺平啃老,她也在挣扎、也在尝试寻找出路,那份看似“居家”的平静下,隐藏着不亚于职场内耗的精疲力尽。
林夏拨通了号码。听筒里传来的,是一段充满家庭日常细节,却又弥漫着无形压力的音频——伊始是清晨烧水壶的鸣笛、碗筷碰撞的清脆声、以及父母关于新闻或菜价的闲聊,背景音里还有一个年轻女声(林梦辰)乖巧的应答。接着,声音场景切换,是扫地机器人工作的嗡鸣、洗衣机脱水的轰鸣、以及她陪着母亲看冗长电视剧时,强忍哈欠的细微呼吸声。这表面的和谐渐渐被侵入性的杂音打破:手机里传来同学、前同事升职、结婚的消息提示音,父母看似无意的催问 (“你王阿姨女儿考编上岸了…”),以及深夜时分,她独自在房间里压抑的、翻阅招聘网站和在线课程时发出的、混合着焦虑与疲惫的叹息。最终,所有声音在一次爆发的争吵中达到顶点——父亲的怒吼、母亲的哭泣、她的辩白与最终绝望的哭喊,最后以一声剧烈的摔门声,和随后死寂中,只剩下路由器运行的微弱电流声作为终结。
这声音里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没有光怪陆离的奇遇,只有一种在温情包裹下缓慢窒息的感觉,一种在“家”的港湾里迷失自身航道的迷茫与无力。
“还愿系统”此次的线索,指向了一个普通的家庭住址,以及林梦辰一个加密的私人博客。林夏来到了那个小区,她没有进入,只是远远感知着那户人家争吵后的余波。家里似乎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但一种更深的压抑笼罩着它。父母变得沉默,家里少了那个年轻的身影,显得空荡了许多。
林夏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那个私人博客上。密码提示是:“我真正的简历”。林夏输入了“角色扮演”、“假期”、“窒息”,最终,“围城”一词打开了它。
博客里没有矫情的抱怨,更像是一份冷静乃至冷酷的自我观察记录:
“3月15日:今日‘工作’时长10小时。主要内容:陪同母亲就医(3h),聆听父亲人生哲学(2h),采购家庭物资(1.5h),烹饪午餐及晚餐(2.5h),情绪价值提供(1h)。投出简历3份,无回音。自我评价:演技尚可,内心空洞。”
“4月2日:母亲又开始暗示隔壁家小孩。保持微笑,转移话题。‘孝顺’是一项需要极高情商和耐心的服务业,目标客户是父母,KpI是他们的满意度,报酬是生存资料与暂时的安宁。”
“5月10日:收到前同事聚会邀请,婉拒。无法解释我现在的‘职业’。在‘啃老’和‘全职儿女’之间,社会似乎更倾向于前者作为定性,后者只是自我美化的遮羞布。”
“最后一次更新(争吵前夕):试图与父母沟通我的职业规划(自由译介),被斥为‘不务正业’、‘逃避现实’。所以,留在家里扮演乖孩子,就是‘正视现实’吗?到底谁在逃避?是他们逃避子女独立的现实,还是我逃避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或许都是。这是一个共谋的骗局。”
她的执念,核心在于对自身处境“被看见”和“被正名”的渴望。她不需要同情,她需要的是理解这段经历的复杂性——它既是妥协,也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生存策略;它充满压抑,但也包含着对家庭关系的艰难维系。她希望有人能明白,那并非一段懒惰或享乐的时光,而是一场精心扮演、耗神费力的“职业”,只不过这份“职业”的社会认同度极低。
“还愿”的方式,不是调解家庭矛盾(那扇门已被重重关上),也不是帮她找到工作,而是要为她那段时间的“劳动”与“内心挣扎”,找到一个超越家庭视角的、客观的“见证者”,并为她那份未被认可的“职业规划”找到一丝微小的、实现的可能。
林夏注意到,在林梦辰的博客和云端记录里,隐藏着她利用碎片时间翻译的一些国外短篇小说的章节和几篇社科文章的试译稿。文笔流畅,见解独到,显示出她并非没有能力,只是缺乏机会和来自外界的肯定。
林夏决定做两件事。第一,她将林梦辰那份冷静自我剖析的博客记录(隐去个人信息),特别是关于“全职儿女”作为一种“情感服务业”的观察,整理成一篇匿名的、题为《一位“全职儿女”的隐形KpI与内心账本》的文章,投稿到了一个关注青年文化与社会现象的非营利性网络杂志。这不是为了曝光,而是为了给这个群体,提供一份来自内部的、鲜活的“证词”。
第二,她找到了林梦辰翻译得最好的一篇短篇小说试译稿,以及她对社会时钟、家庭压力与个人价值之间矛盾的思考片段。林夏利用系统赋予的、某种影响信息流的能力,将这些内容“推送”到了一位以扶持新人、关注个体命运着称的独立出版编辑的邮箱附近,增加了其被偶然瞥见的概率。这并非保证成功,而是播下一颗种子,一个微小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对她能力的潜在认可信号。
做完这一切,林夏再次拨通了那个属于林梦辰的号码。
这一次,听筒里传来的不再是压抑的日常噪音和激烈的争吵。首先响起的,是键盘被敲击的、富有节奏感的声音(象征着创作和翻译)。接着,是网页被浏览、文章被阅读时细微的滚轮滑动声。然后,是一封电子邮件被成功发送出去的、充满希望的“嗖”声。最后,所有声音沉淀下来,化为一种专注于自身事务时,内心获得的、短暂的宁静与笃定。
在林夏的感知中,那个在家庭舞台上疲惫扮演“乖女儿”、内心却一片荒芜的林梦辰的虚影,缓缓抬起了头。她放下了手中虚拟的“家务劳动”,走到了书桌前(那或许是她房间里唯一属于自我的角落)。她仿佛看到了那篇匿名文章在网络上激起的微小涟漪(或许有几个同路人的留言),也仿佛感应到了那份译稿可能遇到的、一丝微乎其微的被看见的机会。她脸上那种被定义、被压抑的屈辱感和迷茫感,并没有完全消失,但其中注入了一丝力量——一种自己的观察和努力被一个更广阔世界(哪怕只是潜在)接住的、微小的确认感。
她深吸一口气,虚拟地握了握拳,眼神不再仅仅盯着家庭的四面墙,而是投向了窗外更远的地方。然后,她的身影变得清晰了一些,不再是那个模糊的“角色”,而更多了一丝“自我”的轮廓,缓缓融入由信息和可能性构成的数字洪流之中。
执念已了。
林夏站在城市的街头,看着行色匆匆的人群,其中不知有多少人正在或即将面临类似林梦辰的困境。这个号码所承载的,是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压力与传统家庭观念交织下,一代年轻人的新型生存状态与内心挣扎。它无关对错,只关乎在现实的夹缝中,个体如何努力维持尊严、寻找意义,哪怕那份努力最初看起来如此微不足道,甚至不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