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仿品的速度
“风”来的速度,比想象中更快,更直接。
就在那篇暗含机锋的科技评论文章发布后的第四十八小时,一款名为“人生百味”的App,以铺天盖地之势,登陆了各大应用商店。开屏广告覆盖了数个主流社交平台的信息流,宣传语精准而富有诱惑力:
“记录每一刻感动,重拾被遗忘的时光。”——“人生百味”,你的专属记忆博物馆。
图标设计得颇具匠心,是一本摊开的、线条柔和的书籍形状,泛着温暖的米黄色调,与“山河档案馆”那带着些许冷峻和神秘的、如同数据流汇聚成的山峰与河流的徽标,形成了微妙的对标与区分。
“他们……这是有备而来。”陈舟盯着手机屏幕上“人生百味”的介绍页面,语气凝重。页面展示的App功能截图,包含了“故事记录”、“时光轴”、“情感标签”、“相似故事推荐”等模块,界面设计清新友好,甚至在某些交互细节上,能隐约看到一丝对“山河档案馆”早期公开演示版本的“借鉴”痕迹。
“不是有备而来,是早就准备好了。”苏哲的声音从电脑后传来,他正在快速浏览“人生百味”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眼神锐利如鹰,“你看这里,‘用户在此授予本公司全球范围内、永久的、不可撤销的、免费的许可,以使用、复制、修改、改编、出版、翻译、创作衍生作品……’典型的霸王条款,数据攫取毫不掩饰。他们的开发周期不可能这么短,这只能说明,寰宇科技内部早就有类似的并行项目,我们的拒绝,只是给了他们一个提前推出、并精准对标的机会。”
林夏没有说话,她下载了“人生百味”App,但没有注册,只是快速浏览着其公开的、系统自动生成的“示例故事”。那些故事模板化的痕迹很重,情感渲染夸张,像是流水线上精心包装的情感消费品。她能感觉到,自己意识深处的档案馆对此毫无波澜,如同巨人俯视着孩童的仿制玩具。
然而,市场的反应却并非如此。
凭借寰宇科技强大的渠道推广能力和资金实力,“人生百味”上线首日,下载量和注册用户数便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铺天盖地的软文开始涌现,关键词精准地围绕着“更易用”、“更时尚”、“功能强大”、“背靠大厂,安全可靠”,并有意无意地开始提及:
“‘人生百味’致力于打造每个人都能轻松上手的记忆存储空间,无需复杂的理解过程(此处暗指山河档案馆略显门槛的‘共鸣’概念和需要审核的提交流程)。”
“强大的技术背书,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与稳定(暗示民间小团队可能存在的数据风险)。”
“告别陈旧的故事形式,拥抱新时代的情感记录方式(隐晦地将山河档案馆定位为‘陈旧’、‘过时’)。”
“他们不是在模仿我们,”陈舟放下手机,揉了揉眉心,“他们是在‘重新定义’我们,用一种更‘亲民’、更‘高效’、更‘安全’的话语体系,将我们边缘化。他们在告诉潜在用户,他们能提供类似的情感价值,但更快、更简单、更‘现代’。”
这是一种更高级、也更危险的狙击。它不再是简单的舆论抹黑,而是直接创造一个替代品,并动用一切资源,向市场灌输“我比你更好”的观念。
“我们的用户反馈怎么样?”林夏问,声音依旧平静。
“暂时稳定。”苏哲调出后台数据,“核心用户群体,尤其是那些真正在档案馆留下过深刻记忆、或通过我们的项目获得过帮助的用户,忠诚度很高。他们在自发地维护我们,在一些对比文章下反驳。但是……”他顿了顿,“新增用户的增速,明显放缓了。很多观望中的、或者只是轻度好奇的用户,很可能被‘人生百味’更猛烈的宣传和更低的使用门槛吸引走了。”
就在这时,林夏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的号码。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起来。
“是林夏女士吗?”一个略显激动的中年女声传来,“我在网上看到那个‘人生百味’,说跟你们差不多,还更方便?我想把我爸妈的故事记下来,用哪个好啊?他们说你们这个好像挺麻烦的……”
林夏耐心地解释了二者的区别,强调了档案馆的非营利性和对记忆深度的注重,但对方似乎更在意“方不方便”、“能不能一键美化照片”。
挂断电话,会议室里再次陷入沉默。这个电话,像是一个微小的缩影,揭示了他们即将面临的残酷现实:在资本和流量面前,初心和深度,有时显得如此笨重和不堪一击。
“我们不能自乱阵脚。”林夏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两位伙伴,“他们做他们的‘快餐’,我们坚持我们的‘文火慢炖’。档案馆的核心价值,在于真实、深度与共情,这是他们无法快速复制的。”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陈舟提醒道,“我们需要让更多人理解这种价值,尤其是在‘人生百味’试图混淆概念的时候。”
“或许……是时候了。”苏哲忽然开口,他看向林夏,“我们之前讨论过的,‘真实故事巡展’的企划。与其在网络上与他们的水军和软文缠斗,不如走到线下,让故事本身的力量去说话。”
林夏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是的,这是他们之前应对潜在舆论危机时的一个构想。将档案馆里那些温暖、坚韧、充满生命力的真实故事,通过线下展览、读者见面会等形式,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让亲历者讲述,让观众感受那份无法被数据模板替代的真实情感重量。
“我们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引发广泛关注的起点。”林夏思索着。
陈舟忽然想起了什么:“方女士!拍摄春运雪灾纪录片的方女士,她的片子后期制作快完成了,正在寻找首映和宣传的渠道。我们可以合作,将纪录片首映作为‘真实故事巡展’的开幕活动。那是档案馆第一次产生强烈社会‘心跳’的证明,极具象征意义。”
这个提议让三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这是一个绝佳的组合拳,既能借助纪录片本身的影响力,又能直观展示档案馆的社会价值,与“人生百味”的浮夸宣传形成鲜明对比。
“我来联系方女士,敲定合作细节。”陈舟主动请缨。
“我负责场地、报批和活动所有的法律风险把控。”苏哲立刻进入工作状态。
“我……”林夏感受着档案馆内那平稳而深邃的脉动,轻轻说道,“我会准备好,让‘故事’自己登场。”
策略既定,压抑的气氛为之一扫。他们清楚,与寰宇科技和“人生百味”的竞争,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对方拥有资本、渠道和流量的话语权。但他们拥有的,是时间沉淀的真实,是能够触动人心的、无法被快速复制的“灵魂”。
就在他们准备分头行动时,林夏的手机再次震动。这次是一条信息,来自一个几乎被她遗忘的号码——那位在通信公司退休、知识渊博、曾对档案馆起源表示出异样兴趣的周师傅。
信息很短,只有一句话:
“丫头,东西要是开始自己‘说话’了,多听听。老家伙们留的后手,有时候比想的要啰嗦。”
林夏盯着这条没头没尾的信息,心头猛地一跳。周师傅指的是什么?档案馆?还是……沈星河留下的其他东西?“自己说话”?“后手”?
她抬起头,看向窗外。城市的天空下,“人生百味”的广告或许正闪烁在某个巨大的电子屏幕上。而在这间小小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记忆、真实与初心的保卫战,刚刚拉开序幕,并且,似乎牵扯出了更深层的、来自过去的迷雾。
第15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