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赞美的真空
单元剧:第34任机主 - “夸夸群”群主 (时代背景:约2019年)
从“假靳东”受害者那充满荒诞与悲凉的情感陷阱中抽身,林夏感到一阵虚脱。这些愿望揭示着现代人内心深处不同的缺口。下一个光点,第34任,闪烁着一种看似明亮、内核却可能同样空虚的色彩。
背景资料浮现,带着一丝疲惫与幻灭:
“‘夸夸群’群主:群解散后,感觉虚拟的赞美毫无意义,陷入抑郁。”
“夸夸群……”林夏记得这个风靡一时的网络现象。在特定的微信群或qq群里,无论你发了什么,哪怕是“我呼吸了一口空气”,都会迎来群成员铺天盖地的、花样翻新的赞美。它像一剂廉价的快乐麻药,曾让无数人沉迷。
她调整呼吸,意识潜入那段被赞美声淹没的回忆。
---
2019年春,中国某大学校园及网络空间。
李想(第34任机主)是大四学生,正面临着毕业论文和求职的双重压力。现实世界充满了否定和不确定性——简历石沉大海,面试被拒,导师对论文初稿的批评……他感到自己像一只微不足道的蝼蚁,渴望被看见,被肯定。
就在这时,“夸夸群”如一阵飓风刮进了他的生活。偶然被拉进一个群后,他第一次体验到那种无论说什么都能被无条件赞美的感觉。
“今天起床失败了,求夸!”
——“敢于直面被窝的诱惑,勇士行为!夸!”
“面试好像搞砸了,求夸!”
——“能参与面试就是实力的证明,积累经验值mAx!夸!”
那些充满创意、有时甚至有些无厘头的赞美,像温暖的潮水,瞬间淹没了他因现实而产生的挫败感。他沉迷于这种即时反馈的快乐,仿佛找到了一个隔绝现实风雨的乌托邦。
很快,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享受者。他用这个号码作为核心,创建了自己的“彩虹能量补给站”夸夸群。他精心制定了群规:只能夸,不能贬;鼓励创意,拒绝敷衍。他花费大量时间维护群秩序,带头创作各种“彩虹屁”,调解偶尔出现的摩擦。
他的手机,因为这个群而变得异常“繁忙”。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屏幕上滚动着各种求夸信息和花样百出的赞美诗。他享受着作为“群主”的被需要感,享受着营造这个“完美”快乐空间的成就感。这个号码,成了他“夸夸王国”的权杖。
在他的努力下,群一度非常活跃,成员多达数百人。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为无数像他一样需要鼓励的人提供一个避风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疲惫和虚无感开始悄然滋生。
赞美变得越来越模式化,失去了最初的惊喜。同样的“你好棒”、“你真美”、“你是天才”换着花样出现,但内核空洞。他开始意识到,这些赞美是廉价的,它们不基于任何真实的了解或成就,只是社交网络上的一种即时消费。求夸的人,或许并非真的需要鼓励,只是习惯性地索取情绪价值;夸人的人,也可能只是机械地完成一种社交任务。
一场精心维持的、盛大的假面舞会。这是他最终给这个群下的定义。
真正的转折点,是他自己有一次在现实中遭遇了极大的打击——心仪公司的终面被拒。他习惯性地在群里发了一句:“人生至暗时刻,求夸。”
瞬间,几十条赞美涌来。
“至暗之后就是黎明,夸!”
“能进入终面就是大神!夸!”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夸!”
这些文字此刻在他眼中,变得无比刺眼和讽刺。它们无法解决他现实的困境,无法抚平他真实的失落,反而像一层油彩,试图掩盖流血的伤口。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感到恶心。
他第一次没有回复任何感谢,默默关掉了群聊。
几天后,在一个安静的深夜,他看着那个依旧在闪烁、跳跃着无数赞美信息的群,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空虚。这个他用心血建立的“王国”,这个曾经带给他无数即时快乐的“乐园”,原来只是一座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
他深吸一口气,在群里发布了最后一条消息:
“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这个群给了我很多快乐,但我想,我们都该回到现实,去面对真实的风雨,赢得真实的肯定了。‘彩虹能量补给站’于此解散。祝各位前程似锦,在现实世界中真正闪闪发光。”
消息发出后,他不顾群里瞬间涌出的惊愕、挽留和最后的“赞美”,果断地、亲手解散了这个拥有数百成员的群。
世界,瞬间安静了。
过于喧嚣的安静。那持续了几个月的、几乎不间断的消息提示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心慌的死寂。他失去了那个虚拟的“王国”,也仿佛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巨大的失落感和幻灭感将他吞没,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郁。那个曾经连接着“快乐源泉”的号码,此刻只让他感到厌烦和刺痛。
他注销了它,像清除一段黑历史,也像告别一个天真而疲惫的自己。
他的愿望是什么?系统界面捕捉到了李想在解散群聊、陷入抑郁深渊时,最迷茫的叩问:
【愿望】:谁能告诉我,什么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
这个愿望不再是具体的诉求,而是一个哲学性的困惑,是他在虚拟赞美泡沫破灭后,对真实世界和自身价值的迷失与探寻。
林夏感受到这个愿望的重量。它无法通过简单的行动来完成。她思考了很久,登录了“山河渡客”账号。
她没有给出任何说教式的答案,而是发布了一段引导性的文字,配图是一株在雨后泥土中,带着水珠、奋力生长的野草,根系清晰可见:
“【渡语·其三十四】他曾致力于建造一座赞美的巴比伦塔,试图触摸天堂,却忘了坚实的大地。当塔楼坍塌,喧嚣归于沉寂,他坠入价值的真空。虚拟的彩虹固然绚烂,但真实的生长,往往伴随泥土的芬芳与挣扎的疼痛。答案不在他处,或许就在你下一次真实的尝试,一次笨拙却真诚的交流,一份汗水换来的微小进步,一段需要耐心经营的现实关系之中。去触摸,去经历,去创造,哪怕会受伤。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这条微博引发了关于“虚拟社交与真实价值”、“当代年轻人认同感危机”的广泛讨论。许多人分享了自己从沉迷网络到回归现实的经历,探讨如何在数字时代建立稳固的自我价值。这股汇聚的“愿力”,充满了思考与共勉。
林夏知道,她无法直接给李想答案。但她希望,这番引导和这场讨论形成的“场”,能像一粒种子,种在那个迷茫的年轻人心里,在他准备好时,发芽生长,指引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实的“千钧之力”。
她完成了这次“还愿”,回应了那份对真实价值的深切渴求。
【本单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