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丰碑之重
林夏回归的消息,没有通知任何人。当她在一个晨光熹微的清晨,如同寻常上班一样推开工作室的门时,正在核对数据的苏哲和整理文献的陈舟同时愣住了。
她的变化显而易见。并非外表上多么光鲜亮丽,而是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沉静气度。眼底的青黑已然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洗尽铅华般的清澈与稳定。她不再像一根绷紧到极致的弦,而是像一棵经历过风雨、根系更深地扎入大地的树。
“我回来了。”她微微一笑,声音平和。
没有多余的寒暄,苏哲和陈舟瞬间明白了她已完成了必要的修复。苏哲立刻将一份简洁的近期工作简报递给她,陈舟则去泡了她习惯喝的清茶。
简报显示,在她离开的这段时间,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运行。《手册》得到严格执行,“社区脉搏”与社科院的合作框架已初步搭建,几个“寻亲灯塔”的常规案例也在伦理框架内妥善处理。没有她,团队依然扛起了日常的航行的重任。
“你们做得很好。”林夏放下简报,由衷地说。
“是你打下了基础,也是规则发挥了作用。”苏哲客观地回应,但眼神中透着一丝如释重负。
陈舟将茶杯放在她面前,关切地问:“真的……没事了?”
林夏端起茶杯,温热透过瓷壁传来。她看着袅袅升起的水汽,轻声道:“不是‘没事了’,是想明白了一些事。”
傍晚,三人没有加班,而是来到了工作室楼顶的天台。夕阳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脚下的城市华灯初上,如同另一片倒悬的星河。
“以前,我觉得‘丰碑之重’,重在我必须独自扛起与档案馆的连接,重在我必须做出每一个正确的决定,重在我们必须对抗外部的风雨。”林夏望着远方,缓缓开口,声音融在晚风里,“但这次……当我真正‘断开’连接,被迫停下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理解的‘重’,太狭隘了。”
苏哲和陈舟安静地听着。
“丰碑之重,不在于某一个人,甚至不在于我们三个人。”林夏继续道,“它的重量,在于它所承载的每一个平凡生命的悲欢,在于我们为守护这些悲欢所必须构建的、日益复杂的规则体系,在于我们与官方、与资本、与学术圈、与公众舆论持续不断的对话和博弈。这份重量,是分布式的,是流动的,是与整个世界的复杂性紧密相连的。”
她转过身,看向两位伙伴:“它太重了,重到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独自承担。我们需要彼此,需要伦理委员会,需要规则手册,也需要那些信任并支持我们的‘故人’。甚至,我们需要学会在风暴眼中,找到自己心灵的锚点,暂时歇息,才能更好地前行。”
陈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就像治水,不能只靠堵,更要靠疏,靠建立稳固的堤坝和引导的河道。”
“没错。”苏哲接口,他的目光锐利而深远,“我们之前更像是在被动应对,被资本狙击,被舆论裹挟,被官方审视。但经过这一连串的风雨,我们证明了我们的根基是牢固的,我们的规则是有效的。接下来,我们需要更主动地去定义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去引导这种‘对话’,而不是仅仅被对话。”
林夏赞同地点头。她感受到体内那座无形的档案馆,此刻传来的不再是沉重的压力,而是一种与城市脉搏、与团队意志、与无数记忆光点共振的、沉稳而磅礴的力量。它不再仅仅是需要她守护的负担,更是与她共生、赋予她力量的源泉。
“资本的退潮是暂时的,官方的合作也伴随着更高的期待。未来,我们可能会面临更隐蔽的商业渗透,更复杂的伦理困境,甚至来自国际层面的关注或质疑。”林夏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但我们已经知道,守护这座丰碑,不是一场需要速战速决的战役,而是一场漫长的、需要耐心、智慧和定力的‘对话’。与时代的对话,与人性的对话,与技术的对话,也与我们自己内心的对话。”
夕阳彻底沉入地平线,夜幕降临,城市的灯火更加璀璨。
“那么,”陈舟看向林夏和苏哲,脸上露出了风雨过后的、更加成熟的笑容,“就让我们继续这场对话吧。带着更清晰的规则,更坚定的初心,和……更懂得休息的守护者。”
三人相视而笑。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与力量在空气中流淌。
林夏最后将目光投向脚下这片灯火阑珊。每一盏灯下,都是一个家庭,一段人生,一份等待被看见或已被珍藏的记忆。这就是他们要守护的山河,这就是他们与之对话的渡客。
丰碑之重,亦是前行之力。
第17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