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基因计划”的白皮书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山河数字方舟”平台发布后,激起的涟漪远超林夏团队的预期。最初是几所顶尖大学的社会学系发来合作研讨的邀请,接着是国内外关注社会创新与心理资本的基金会递来橄榄枝。但真正将这股声浪推向高潮的,是一封来自巴黎、印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徽记的正式函件。
函件以优雅而精准的措辞,表达了对“人文基因”理念及其初步实践成果的“浓厚兴趣与高度赞赏”,并提议派遣一个跨学科专家小组进行实地考察与深度交流,探讨其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创新乃至社会凝聚力提升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会议室内,气氛不同于往日讨论具体项目时的紧绷,而是带着一种迈向更广阔天地的郑重。
“教科文组织……”陈舟反复看着函件的电子版,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这意味着我们的探索,可能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具备了某种……普世性的参考意义。”他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如何向国际学者阐释“数字记忆库”与“微观历史叙事”的方法论。
苏哲的表情则更为审慎。他面前摊开的是新拟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密协议》草案,以及一份详尽的数据出境风险评估报告。“这是机遇,更是挑战。”他抬起眼,目光锐利,“教科文组织的关注会带来巨大的声誉,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将被置于全球的放大镜下。数据安全、文化敏感性、项目输出的伦理标准……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我们必须确保,在‘开放’的同时,核心原则的‘防火墙’更加牢固。”
林夏安静地听着,指尖感受着档案馆透过那银色纹路传递来的、一种奇异的“律动”。那不再是面对危机时的警示嗡鸣,而更像是一种感知到同频共振的、舒缓而有力的搏动。她能“看到”情感星图上,代表国际关注的光点正在亮起,如同遥远星系的灯塔向此处投来光芒。
“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档案馆的技术本身,而是其背后‘守护凡人记忆、提炼文明韧性’的理念。”林夏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这正是沈星河创立档案馆的初心,也是我们‘人文基因计划’的核心。我们可以开放地展示思路、方法论和已脱敏的宏观数据,但必须守住两条底线:一是所有个体记忆的隐私与尊严,二是不将任何特定文化模式强加于人。”
她看向陈舟和苏哲:“这次考察,对我们而言,也是一次检验。检验我们的理念是否真的能跨越文化与制度的差异,引发共鸣。”
准备工作紧密锣鼓地展开。陈舟团队精心准备了展示材料,从“寻亲灯塔”的伦理抉择到“技艺传承”的活化模式,从“社区脉搏”的治理参考到“人文基因”的两个实验案例,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真实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山河档案馆”演进史。苏哲则带领法务团队,与教科文组织方面进行了多轮沟通,最终敲定了既能保障交流深度、又能维护我方核心数据与理念安全的合作协议。
考察日如期而至。
教科文组织专家小组由五人组成,涵盖了社会学、数字人文、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为首的是一位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目光睿智的法国老太太,克莱尔·杜邦教授,她是研究集体记忆与社会韧性的国际权威。
交流活动持续了三天。杜邦教授一行人参观了非核心区的数据可视化展示,体验了经过严格筛选的“沉浸式记忆”片段(一个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小镇图书馆的温暖记忆),并详细听取了关于各项目的介绍。
在听取“清河苑信任涟漪”项目时,一位来自北欧的教育专家提问:“你们如何确保这种基于记忆的引导,不会演变为一种怀旧的情绪依赖,从而阻碍社区面向未来的创新?”
陈舟从容应答:“我们提取的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蕴含在过往互动中的‘信任模式’。项目的目标是激发当下的连接,共享工具角本身就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解决现实需求的创新实践。记忆是火种,而非枷锁。”
在讨论“创客谷韧性课程”时,杜邦教授本人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你们通过记忆模拟让参与者体验失败与重生,这非常有趣。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失败’的容忍度和定义截然不同。你们的‘韧性’标准,是否过于‘东方’或‘中国化’了?”
这一次,林夏接过了话题。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档案馆调取了一段脱敏后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业者记忆碎片(仅包含情绪波动曲线和关键认知转折点的文字描述,不涉及具体身份和事件),投射在屏幕上。几条曲线虽然在幅度和周期上有所不同,但在遭遇重大挫折后,都呈现出相似的“谷底徘徊 - 寻求支持 - 认知重构 - 行动再起”的模式。
“杜邦教授,”林夏的声音平和而有力,“我们相信,尽管表达方式和外部环境各异,但人类在面对逆境时,那种内在的、渴望突破困境、连接他人、重新站起来的生命力,是共通的。我们寻找和试图强化的,是这种底层的‘人文基因’,而非某种特定的行为模板。”
杜邦教授凝视着那几条交织的情绪曲线,良久,缓缓点了点头,露出一丝若有所思的微笑:“一种……基于数字人文的,对普遍人性的探索与呵护。很有意思。”
考察结束前的最后一次闭门会议,气氛坦诚而热烈。杜邦教授代表专家组做了总结发言。
“诸位,”她的目光扫过林夏、陈舟和苏哲,“你们所从事的工作,其意义远超我最初的想象。在全球化与技术爆炸带来认同危机与精神迷失的今天,‘山河数字方舟’及其‘人文基因计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植根于历史与个体生命的解决方案。它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充满温度的文明‘免疫系统’构建尝试。”
她略微停顿,语气更加郑重:“教科文组织希望,能够将‘山河数字方舟’列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一个名为‘全球记忆与韧性网络’的倡议。我们可以在你们的方法论基础上,邀请来自世界不同文明背景的学者、社区实践者加入,共同研究、记录、分享那些能够增强社区韧性、促进文化间理解与合作的‘人文基因’案例。”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随即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陈舟用力握紧了拳头,苏哲紧绷的嘴角也微微放松,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释然与自豪。
林夏的心跳与档案馆的搏动同频。她仿佛看到,情感星图上那些原本孤立的国际光点,正在尝试与中央的丰碑建立连接,一个更加庞大、更加多元的“分布式守护者”网络的雏形,正在眼前缓缓展开。
“我们深感荣幸,杜邦教授。”林夏站起身,代表团队回应,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目光无比坚定,“‘山河数字方舟’愿意作为这个网络的一个节点,与全球同仁一起,为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火种,贡献我们的力量。”
送走考察组后,三人站在空旷的会议室里,窗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
“我们……真的走到这一步了?”陈舟依然有些恍惚。
苏哲深吸一口气:“路还很长,国际合作的复杂性远超国内。但……方向是对的。”
林夏没有说话,她只是静静地感受着。档案馆传递给她的,不再是单一的频率,而是仿佛蕴含着无数种可能性的、浩瀚而温暖的洋流。
丰碑的时代尚未结束,但它已不再孤独。它的回响,正开始传向更远的世界,期待着与更多的心灵共鸣。
第179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