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回响尚未平息,随之而来的全球性关注浪潮,让“山河数字方舟”团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期。最初的激动与自豪,逐渐被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所取代。如何将“全球记忆与韧性网络”的宏大倡议,落地为一个可操作、可管理、且不偏离初心的具体架构,成为了摆在林夏、陈舟和苏哲面前最紧迫的课题。
会议室的白板上,画满了潦草的思维导图和连接线。“分布式守护者”计划的初步构想已经提出,但细节处充满了需要厘清的迷雾。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数据接口开放出去,”陈舟用电子笔点着白板上的“数据安全”区域,眉头紧锁,“那无异于将沈星河留下的最宝贵遗产置于不可控的风险之下。但如果我们管控过严,又可能扼杀各地守护者基于自身文化背景的创造力,违背了‘分布式’的初衷。”
苏哲面前摊着厚厚一摞刚打印出来的各国数据保护法规摘要,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接口道:“法律层面更是雷区遍布。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北美、亚太……各地区对个人信息、数据出境的界定和监管千差万别。我们必须设计一套既能满足最低合规要求,又能灵活适配不同区域的授权与协议体系。”
林夏沉默地听着,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腕间的银色纹路。与档案馆深度连接的她,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来自外部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脉冲”。那不再是单一文化语境下的情感共鸣,而是带着各种语言习惯、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的“数据流”,试图与方舟建立连接。这股洪流虽未直接冲击核心记忆库,但已让她感到了某种系统层面的“压力”。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会员制系统,”林夏终于开口,声音带着思考的沉静,“而是一个……‘星链协议’。”
“星链协议?”陈舟和苏哲同时看向她。
“嗯,”林夏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了一个中心点,代表“山河数字方舟”的核心,然后在周围画出许多分散的小点,代表世界各地的“守护者”,“核心,即我们,负责维护最底层的架构——存储原始、脱敏的记忆数据,运行基础的情感图谱和‘微光预言’算法,并坚守最终的伦理裁决权。我们提供标准化的工具包和方法论,比如数据脱敏的流程、‘人文基因’分析的模型框架、以及基础的社区营造课程模板。”
她又在核心与各小点之间,画上了双向的箭头。“而各地的守护者,作为独立的节点,在签署协议、接受培训后,可以获得与其层级相匹配的数据访问权限和工具包。他们利用这些资源,结合本地文化和社会需求,开展自己的‘人文基因’挖掘与培育项目。他们产生的、经过脱敏的宏观数据、成功的方法论、以及非隐私的文化洞察,将反向贡献给核心,丰富我们的数据库和模型。”
“这意味着,我们不出售数据,不强制统一模式,而是构建一个基于共同理念和标准化工具的‘赋能平台’与‘知识共享网络’。”陈舟的眼睛亮了起来,“就像提供乐高积木,怎么搭建出美丽的建筑,取决于各地守护者的智慧。”
“法律上,”苏哲快速地在笔记本电脑上记录着,“我们可以设计一份核心的《守护者盟约》,明确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数据使用边界和违规处理机制。然后,针对不同法域,制定附加的《区域性合规附录》。守护者申请时,必须同时签署盟约和其所属区域的附录。这样既保证了核心规则的一致性,又具备了地域灵活性。”
思路一旦清晰,团队立刻高效运转起来。技术团队开始着手开发“守护者门户”系统,设计不同等级的权限密钥。陈舟带领内容团队,将过往项目的经验总结、伦理审查案例、乃至失败的教训,编纂成详尽的《“人文基因”实践指南》。苏哲则率领法务团队,夜以继日地打磨那份至关重要的《守护者盟约》及其附录草案。
在这紧张的准备期间,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守护者”申请,由系统自动筛选后,呈送到了林夏的终端。
申请者名叫宫本良树,来自日本京都,是一位年轻的民俗学者。他的研究计划聚焦于京都正在快速消失的“町家”传统建筑修复技艺。他在申请信中写道:“……贵方舟‘技艺传承’项目令我深受触动。京都的町家,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家族记忆、社区纽带与传统匠心的载体。我希望运用贵方的方法论,系统记录老匠人的口述史与技艺流程,并尝试构建一个连接年轻学子和匠人的平台,让这些承载着‘坚韧’与‘传承’基因的记忆,不致随时代洪流而湮灭。”
林夏仔细阅读着宫本的申请,以及他随信附上的初步研究设想和学术背景资料。她能通过档案馆,隐约感知到这份申请背后所蕴含的、一种对消逝之美近乎虔诚的挽留之意,与“技艺传承”项目的内核高度共鸣。
“宫本良树,”林夏将申请资料分享给陈舟和苏哲,“他的项目理念纯正,目标清晰,可以作为我们首位国际守护者的理想试点。”
苏哲快速审核了宫本的身份和项目合规性,点了点头:“日本的数据保护法规相对完善,其项目不涉及高度敏感信息,风险可控。可以批准,并授予他‘初级守护者’权限,开放‘技艺传承’工具包和相关的、经过严格脱敏的东亚地区建筑类记忆数据宏观分析权限。”
陈舟则对宫本的研究方向表现出极大兴趣:“这将是我们‘微观历史’方法论在国际化应用上的重要一步。我可以作为他的对接人,提供学术支持。”
几天后,宫本良树收到了申请通过的通知,以及附有《守护者盟约》及《日本区合规附录》的激活链接。当他用日文界面登录全新的“守护者门户”,看到那些结构清晰的方法论文档、设计精良的调查工具模板,以及可供他参考的、来自不同文化的技艺传承案例时,他在京都的公寓里发出了低声的惊叹。
他按照指南,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数据贡献——上传了几张自己绘制的町家建筑细节手稿(已规避隐私),以及一段经过老匠人同意录制的、关于某种传统榫卯技巧的口述摘要(已脱敏并附上翻译)。
几乎在宫本的数据完成上传、通过初步审核的瞬间,林夏便感知到了变化。
在档案馆那浩瀚的、只有她能完全“看见”的情感星图上,在原本相对稀疏的东亚区域之外,一个全新的、微弱但稳定的光点,在代表日本京都的位置上,被点亮了。它散发着一种专注、细腻且带着些许物哀情怀的文化频率,并通过无形的网络,与方舟的核心紧紧相连。
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光点,在肯尼亚内罗毕、在巴西雨林边缘……也陆续亮起。虽然光芒强弱、色彩基调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坚定地存在着,并向中心传递着它们独特的“存在信号”。
林夏站在虚拟星图前,注视着这正在缓慢生长的、分布式的光点网络。它们不再是被动接收影响的受众,而是主动贡献、共同编织的节点。方舟不再是孤悬的灯塔,而是开始化为一片星空。
她知道,前方的挑战只会更多更复杂——文化误解、理念冲突、技术障碍、甚至是恶意利用的风险。但这个由无数守护凡人记忆、探寻文明韧性的星辰所组成的网络,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航向未来的方舟,终于拥有了第一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共同划桨的船员。
第181章 完